
《大腦切除師》
The Lobotomist's Wife
▪️作者|薩曼莎.格林.伍德洛(Samantha Greene Woodruff)
▪️譯者|朱崇旻
▪️出版|奇幻基地(2025/04/29)
▪️簡介
二戰結束後,
號稱拯救精神病患的「奇蹟療法」橫空出世!
卻將無數人推向無法逆轉的命運……
盧絲身為精神病院副院長,也是當代少數的高知識菁英女性。
自從哥哥不敵戰爭心理創傷而自殺後,她便立誓要幫助精神病患重新回歸社會,全心投入家族經營的醫院。
某次徵聘新進醫師時,她遇見了羅伯特,一位滿腹理想又富使命感的醫師。
兩人因理念相近而墜入愛河,並攜手推動一項顛覆精神醫學的革命性手術——腦葉切除術。
在二戰後的美國,精神病患被視為社會的隱憂。不僅無法治癒,還會對家庭與社會造成長期負擔。
正因如此,當一項聲稱能「根治」精神疾病的手術出現時,迅速被視為醫界的奇蹟,因為它能讓憂鬱、狂躁的病人回歸「正常」。
盧絲的醫院因此聲名大噪,羅伯特更一躍成為備受各方推崇的精神科權威醫師。連美國知名的甘迺迪家族成員,也曾接受過這項被寄予厚望的手術。
然而,隨著時間過去,盧絲開始察覺異狀——手術後的病人像是失去了個性,變得遲鈍呆滯,甚至開始有自殘的現象。
而瘋狂沉迷於手術的羅伯特,似乎也不再是她所認識的那個人……
本書以醫療史上最具爭議之一的黑歷史手術為核心,以被社會框架規範的女性為出發視角,帶領讀者思索──
當醫學熱忱化為致命執念時,你能否分得清人性、瘋狂與科學之間的模糊界線,以及是否有喊停的勇氣?
※ 本文為試讀心得。謝謝奇幻基地提供試讀。
盧絲的哥哥哈利因為戰爭有了嚴重的心理創傷,儘管她悉心照料,哈利仍舊選擇了自殺,這件事讓她莫大打擊,但也使得她接任醫院副院長後,對於精神病患總是充滿耐心與關懷。雖然非醫學專業,但仍時時關注精神醫學的研究。
雖然盧絲接任醫院副院長,受到同事的信任,但父母似乎對她的成就未加以肯定,仍比較在意她未婚,而父親更是未曾與她進一步討論過醫院營運或者醫學發展的新知。直到她認識了羅伯特,對方不因自己是女性而輕蔑,總是大方分享想法,兩人很快情投意合。
當時醫界有人提出以腦白質切除術來治療精神疾患。羅伯特認為確實對治療患者有幫助,後來更研發出更快速執行手術的方法。
讀到此,難免跟盧絲的父親一樣產生懷疑,即使醫學更發達的現在,對於大腦仍有許多未知的謎團,遑論當時技術與設備都不如現在,他們如何肯定這種療法對患者有幫助呢?
在盧絲忙於行政事務時,羅伯特持續以自己改良過的方法執行手術,宣稱能治癒更多患者。但當盧絲追蹤患者的狀況,卻發現這種療法並不是所謂的奇蹟,而羅伯特也早已變了個人。
更可怕的是,羅伯特對於一切過於自信,甚至宣稱所有的問題都能靠手術解決。在羅伯特與盧絲的篇幅之外穿插了為產後憂鬱所苦的瑪格麗特的故事,她找上羅伯特求助,而羅伯特無視問題根源,只想說服她靠手術改變一切,幸好此時盧絲發現羅伯特的作為並試圖阻止。
書中的主角們雖是虛構人物,但穿插在真實歷史之中,讓人讀來更覺驚恐,怎麼能憑這個手術改變所有的精神病症呢?有的狀況甚至不需要如此極端的手段。不過生病是十分難受的一件事,且照護者也必須付出極大的心力,如果有人宣稱知道極有效果的療法,對於無計可施且已經痛苦一段時間的人們來說,應該是亟欲抓住的浮木,可惜因此導致手術被濫用。我相信羅伯特一開始也是真心想要治癒患者,只可惜沒能正視錯誤,到最後自己也陷入了瘋狂,已經偏離拯救患者的初衷。
在那個年代,女性不被重視,盧絲正視一切錯誤並努力修補,站出來對抗羅伯特,試圖阻止一切,也讓人極佩服。瑪格麗特為產後憂鬱所苦,認為一直沒有做好應該做的,這裡有一段話讓人印象深刻:「人生很少會依照它『應該』的方式展開。」假設凡事都能依照心中所想順利進行,還有誰會遭遇挫折呢?而盧絲在一切過後體悟到有些疾病並不存在解藥,只能陪伴並理解、承認他們的不易與痛苦,為這個瘋狂的故事劃下一個溫柔的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