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沒有要「洗白」任何人;我,支持「犯罪者為自己的行為付出相應的代價」;我,無法體會「被害者」為「自己遲來的正義」打落牙齒和血吞數十年的隱忍,但這過程絕對不是我們言語所能表達或想像的「凌遲煎熬」;但曾經歷家人自殺痛苦,面對目前是孩子的父親,有自殺未遂紀錄且情緒不穩的丈夫,身為母親和妻子的她該怎麼辦?
當「被害者」看到傷害自己的人過得那麼幸福,「憑什麼我在地獄,他卻在天堂」?心裡可能會出現一連串複雜且強烈的反應,只有當事人能夠深刻了解當中的掙扎與痛苦。有興趣者,以「性侵受害者看到加害者過得幸福,以資深心理師分析其心態」為關鍵句,搜尋ChatGPT和Deepseek,或許能稍稍理解「被害者」內心複雜的情緒。話說「女人何苦為難女人,該承擔的是『性犯罪者』」,在這樣的案件中,沒有任何女人是「贏家」。在「鏡週刊」報導「黃子佼一家享天倫樂惹眾怒! 網友揚言拒看「我們與惡的距離第2季」抵制孟耿如」,究竟記者是偷拍,還是事先安排,不得而知,但顯然引起被害者與社會大眾的負面觀感。當看著相關報導時,記者特別強調「外出(公開場合)、沒戴口罩遮掩」覺得突兀,一方面或許是「搏版面」,另一方面則規避「妨礙秘密罪」。只是這類的新聞一出,受害的同樣都是備受煎熬的女人們!
在「黃子佼一家享天倫樂惹眾怒! 網友揚言拒看「我們與惡的距離第2季」抵制孟耿如」影片下的留言提及,「看報導『與惡第二部』全劇於2023年12月開拍, 黃是2023年6月爆發。 可見他們全家跟背後經紀公司有多厲害,有意讓孟演出與惡系列戲劇來幫自己脫身。」事實真相為何只有當事者及周圍的人知道,我們沒有任何證據可以驗證。但這樣的新聞報導與留言,值得我們深思一件事:「性犯罪者所犯下的錯,家人親友必須背負連帶責任嗎?或許就像小時候戲劇裡的內容,『你爸爸是殺人犯,你也是殺人犯,因為你是他兒子』。」也曾聽過一則有趣的故事,「各間學校的家長會會長,都會忍不住跟親朋好友說:『我現在是我兒子/女兒學校的家長會會長!』但少年矯正學校的家長會會長,都會跟學校說:『請你們不要跟別人講,我是學校的家長會會長!』」
「與惡距離」的金句「全天下沒有一個爸爸媽媽,要花一個20年去養一個殺人犯。」網友和觀眾們當然有權利選擇自己想看的戲劇,但「揚言抵制性犯罪者的家屬」,真的是整個社會需要的嗎?或許是因為深深覺得司法不公,判得太輕而無力反抗,只能做出這樣「出一口氣」的行為,雖然能理解,但真的不支持。只問各位「性犯罪者在法院判刑後,進入監獄完成該服完的刑期,不能回到社會嗎?他是人渣,不配活著,即使有扶養子女的義務?服完刑,不能有重新改過的機會,一旦犯錯就罪不可赦嗎?」當然現在黃子佼並未完成法院審判,未來會如何進展誰都無法完全預知,但該負的責任、該贖的罪是跑不掉的,只要罪證確鑿。
社會「獵巫」(Witch Hunt)(針對特定個人或群體進行非理性的指控、污名化與集體迫害),讓我聯想到中國大陸的文化大革命的慘況。這裡沒有要辯論誰是誰非,因為這不是真理,沒有辦法越辯越明,每個人都各有各的立場,只能尊重。假若被獵巫的對象是我們自己,希望在「統一標準且不容犯錯的社會」,還是「多元思維且有容錯空間的社會」?又或者站在人性的角度,一個人會走極端或鋌而走險是在「絕望或憤世嫉俗」,還是在「希望或左右逢源」的情況下?我很害怕「統一標準且不容犯罪的社會」成為台灣的主流文化,一竿子打翻所有人。伊索寓言「北風與太陽」的故事,告訴我們「溫暖與希望」比較有可能讓一個人願意放下過往的傷痕,以及從小到大內心累積的憤怒或不公平,只為了保護自己所愛的人事物。支持犯罪者的家屬,讓他們可以穩定地活下去,不是為了「讓加害者再傷害他人」,而是「盡量降低加害者再犯」的風險,因為誰也沒有辦法保證加害者「不再犯」,就連他本人也不行。
目前對於「性犯罪者出獄後沒有『中途之家』的安置,因為設在哪裡,哪裡就抗議,就像『焚化爐』的設置,誰都不希望自己打拼多年的房屋跌價或居住的環境不安全」。只是,出獄後的他們沒有居住的地方,該往哪裡去?雖然有「更生保護會」提供租屋補貼,但有限的金額(6000元)如何抵抗大時代的通膨,以及房東一聲聲的拒絕?若沒有家人的支持,在「不穩定的居住地、四處碰壁的求職經驗、三餐難以溫飽的狀況下,能做的似乎只有回頭路,在他們有限的問題解決策略中。」
曾聽過一個故事,老師問少年:「回去以後,怎麼辦?」少年回答:「只能回去犯罪的家庭,要不然怎麼辦?」若可以,誰都想出人頭地,光宗耀祖,誰喜歡背著一個個負面標籤!至少在(擁有良民證)家人的支持下,盡量拉長他再犯時間間距和再犯的可能性。誰都不想悲劇重演,但歷史告訴我們這樣的事件層出不窮。性犯罪者在整個犯罪群體中所佔據的人數比例並不高,再犯的機率更不高。只是一旦發生,整體的社會性創傷和恐慌,需要很長時間的自我平撫。現在我們該擔心的是,「少子化」改變社會結構以後,沒有人可以承接他們的問題!類似「以後誰幫你掃墓? 少子化改變告別式,環保葬受大眾接受」,政府有沒有其他的應對策略?!以上,我們下次見嘍!一起換個腦袋「想通」生活大小事吧!
成長中的創痛與傷痕,唯有感受到的「愛」與「在乎」,才能放下憤恨的心和命運不公的怨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