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關於職場經驗分享的短影音腳本,屬於男、女都通用的類型。腳本的內容主要是講述職場中所忌諱的「越級上報」行為,若是在職場中錯估情勢而越級上報,可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糟糕後果。
📌文案碎碎念是關於貼文、短影音、以及長影音的文案整理精華,裡面包含了枇杷我對於IG、Tiktok、FaceBook、Youtube等社群平台中「高流量」文本的節錄和解析。
文章通常分為前、後兩個部分:
- 前半部分:影片或貼文「未修改」的原始文案,後面有時候會有我個人對這則文案的看法。
- 後半部分:針對原始文案的進行調整後的「修改後」版本,將原始文案不同順或邏輯死亡的內容做調整,刪改後的新文案。
💡大多數被收入在文案碎碎念當中的內容,都是流量數據較高的影片或貼文。然而,雖然帳面上的數據不錯,但文案的品質可能相當差近。除了常見的前言不對後語,以及同樣的字詞反覆使用之外,影片的流暢性可能也並不好。
建議大家可以先觀看修改前的版本,想想這篇文案有哪些問題?自己修改的話會怎麼操作?接著再看看修改後的版本。有任何想法都歡迎留言跟我討論。
※本文中🎥代表畫面,📖代表文案,📌代表重點,💡代表講解
--------------------------------------------------------------------------
不專業給星星:
流量數據:⭐⭐⭐
網友互動:⭐⭐
個人評價:⭐
--------------------------------------------------------------------------
影片拍攝方式:
🎥這種風格的主流畫面拍攝風格有兩種,可以依照自己的感受度挑選,或者兩種都嘗試看看:
- 主角在某一個定點看著鏡頭說話,必須要呈現出一種第一人稱視角的感受,彷彿這句話就是正在對著正在看影片的觀眾說的。拍攝場合不受限制,桌邊、路邊、車上、床上、甚至是廁所,任何地方都可以。
- 主角在餐桌、酒桌上,手裡拿著飲料(酒瓶)卻不喝,好像喝的興致上來,正在有感而發。
--------------------------------------------------------------------------
影片文案腳本(未修改):
📖如果你敢越級上報,後果一定很難看。
一定很多人在職場上被主管針對,那些滿腹委屈,不知道怎麼辦,但千千萬萬不要越級上報,這件事情在職場上是大忌。
而且要記住,這種作法頂多跟你的主管打個平手,要打贏對方的可能性幾乎是沒有。除非你的上上級主管是你的親戚,再不然就是要跟你有關係,所以千萬不要幹這種事情。
這種事的後果很嚴重,你憑甚麼認為你的主管和他的主管的關係,沒有比你好呢?
所以你要記得,越級上報這種事情,職場上千萬別做啊!
你身邊也有想要越級上報的同事嗎?趕快傳這支影片給他看。
--------------------------------------------------------------------------
對於影片文案的評價:
💡這篇文案想要傳達「不要越級上報」的重要性,試圖提醒觀眾,越級上報會帶來哪負面的影響。但影片腳本的問題是,同樣的內容反覆出現,顯得空洞乏味,有一種灌水填時數的感覺。
📌文案品質過低,大幅度改寫
--------------------------------------------------------------------------
影片文案腳本(修改後):
📖你有想過要越級上報嗎?看完這麼影片再考慮要不要這樣做。
很多人在職場做的不開心,覺得被主管針對,滿腹委屈,卻又不知道怎麼處裡。這個時候如果有機會越級上報,你會不會就做了呢?
其實,越級上報在職場中是相當忌諱的行為。因為在職場中,你的主管通常跟他的主管關係更好。
他之所以是你的主管,可能是能力比你強、資歷比你深、或者背景比你硬。但無論是三者的任何一種,都會讓你在越級上報的過程中吃虧,甚至反過來讓你受到更多不公平的待遇。
所以特別要記著,除非你確定你跟他的主管關係更好,或者你已經決定要離職了,不然千萬別輕易地跟自己的主管撕破臉,做出越級上報的行為。
--------------------------------------------------------------------------
修改後的解析:
💡保留了勸戒越級上報的概念,但對於整篇文案做出修改。開頭一樣用一個疑問語氣來吸引觀眾注意,接著馬上用勸說不要這樣做,來留住觀眾,吸引觀眾繼續看下去。
第二段提到,很多人在職場做的不開心,被主管針對,覺得委屈,如果有越級上報的機會,你會不會做?吸引觀眾去思考會跟不會?同時繼續看下去,撩撥起觀眾想知道「做了又會麼樣?」的求知心理。
第三段開始解釋,為什麼不建議越級上報?因為通常觀眾的主管更資深,人脈更廣,能力更強,對於公司更加重要。所以越級上報吃虧的往往是觀眾自己,從這些段落裡透露出一種職場倫理的悲哀。
但也因為如此,可以吸引到那些自認為自己很懂,是欠缺伯樂的觀眾做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