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學筆記】驗證盲區偏誤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驗證盲區偏誤(Verification Blind Spot Bias),人們在評價一個理論或觀點時,常常會因為「目前無法驗證」就直接否定它,卻忽略了這種無法驗證,可能只是暫時的技術限制、認知盲區或成本考量 這種過早放棄驗證的心態,形成了一種系統性的認知偏誤。

一、核心概念

「當我們說某個理論無法驗證時,不一定是它本身無法驗證,而是我們暫時缺乏可行的驗證方法,或是驗證的成本遠高於可接受範圍,因此產生了『不可驗證』的錯覺。」

這句話可說是對科學與哲學中「可證偽性」觀念的一種現代補充。

二、類似的真實例子

  1. 多重宇宙理論(Multiverse Theory)
    • 很多人認為這是「無法被驗證」的理論。
    • 但從技術角度看,它可能不是無法驗證,而是現階段沒有技術驗證,或驗證的條件在可觀測宇宙之外。
  2. 黑洞信息悖論
    • 早期無法驗證資訊是否會被黑洞毀滅,但隨著量子理論與全息原理(holographic principle)的發展,這問題正慢慢「接近可以被間接驗證」。
  3. 古代地心說與日心說爭議
    • 在伽利略時代之前,很多人也會說「我們怎麼知道地球不是宇宙中心?我們無法驗證」,直到望遠鏡技術出現後,人類才發現這只是技術的盲點。

金融市場中的典型例子:

1. AI概念股泡沫(2023–2025)

  • 現象:大量資金湧入尚未實現明確獲利模式的AI新創公司。
  • 盲區:多數投資人根本無法或不願「驗證」這些企業實際模型的商業可行性與邊際利潤結構。
  • 後果:基於想像與敘事而非邏輯與數據的泡沫推升。

2. 中國地產業的隱性債務問題(2010–2021)

  • 現象:市場長期忽視地方政府融資平台(LGFV)與地產開發商間的財務連動風險。
  • 盲區:即使有大量跡象,但實際債務水位不透明,國際投資人選擇相信表面穩定。
  • 後果:恒大危機爆發後,市場突然「覺醒」,實為早就存在的驗證盲區破裂。

3. 美元霸權與債務擴張

  • 現象:市場普遍相信美元與美債體系「不會出事」。
  • 盲區:極少有人能完整驗證美債流動性壓力、央行資產負債表風險或地緣政治對美元需求的長期結構性變化。
  • 後果:當某些信任基礎鬆動時,反應會過度劇烈(如2023年矽谷銀行倒閉引發短期流動性恐慌)。

三、驗證盲區偏誤的邏輯結構

  1. 知識或技術的缺乏、成本問題
  2. 導致我們暫時無法提出驗證機制
  3. 進而誤以為某些理論「本質不可驗證」
  4. 導致部分理論被邊緣化或神秘化
  5. 而當條件成熟時,它們才重新被納入主流討論

四、觀念反思

  • ❓ 什麼是「真正無法驗證的理論」?還是只是「我們當下還無法驗證」?
  • 💡 所謂「形上學命題」真的是不可驗證,還是只是我們缺乏對其驗證的語言與工具?
  • 🧠 人們是否過早放棄了對某些觀念的探索,僅僅因為「現在驗證不了」?

五、可能發展的應用方向

  • 科普文章主題:「不是理論無法驗證,而是我們還沒準備好」
  • 思辨哲學課題:對可證偽性原則的現代修正
  • AI與知識論:如何讓人工智慧系統面對「暫時無法驗證但可能有價值的假說」?

六、理論延伸:三種「驗證盲區」的分類

1. 技術盲區

指:驗證工具或技術尚未發展成熟,因此某些理論無法被證明或反駁。 例:暗能量的直接觀測、多重宇宙的交互作用。

2. 認知盲區

指:人類當前的思維方式、邏輯結構或語言系統尚無法建構出驗證模型。 例:意識的本質、主觀經驗是否可被科學「驗證」。

3. 成本盲區

指:驗證一項假說的代價過高(時間、金錢、倫理、風險),導致理論長期被忽略或歸類為不可驗證。 例:某些極端情境下的人類行為實驗、核戰模擬全域效應。

七、相關概念

哲學與科學哲學相關概念:

  1. 可證偽性(Falsifiability) – 卡爾·波普爾
    • 認為一個理論必須能夠被「設想可能被證偽」才算是科學。
    • 若一理論無法想像任何可反駁它的證據,就屬於偽科學。
    • 關聯:許多「驗證盲區」的理論其實潛在可證偽,只是目前技術未達或尚無足夠認知架構。
  2. 杜林悖論(Duhem–Quine Thesis)
    • 認為單一理論無法獨立檢驗,驗證總牽涉整體背景理論。
    • 關聯:理論無法驗證可能不是它本身問題,而是輔助理論還未建立。
  3. 認知地平線(Cognitive Horizon)
    • 我們能理解、證明或推理的範圍是有限的。
    • 關聯:有些想法目前無法驗證,不是因為錯,而是因為我們尚未走到那裡。

心理學與認知偏誤:

  1. 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
    • 傾向尋找支持既有信念的證據,忽視相反的資訊。
    • 關聯:「驗證盲區」可能來自過度相信現有理論,導致不願花力氣驗證新理論。
  2. 心理節能原則(Cognitive Miserliness)
    • 人腦傾向節省認知資源,避免費力思考。
    • 關聯:許多未驗證理論的驗證成本高,容易被歸類為「不值得花時間」。
  3. 未知恐懼(Fear of the Unknown)
    • 人類對不確定與無法掌控的事物有天然的恐懼與排斥。
    • 關聯:不願探索驗證邊界,反而會掩蓋潛在突破。

科學史與創新阻力:

  1. 帕拉達姆轉移(Paradigm Shift) – 湯瑪斯·庫恩
    • 每個科學時代都有自己的典範(paradigm),真正的創新常被原有體系壓抑。
    • 關聯:「驗證盲區偏誤」正是舊典範對新觀念的拒斥表現。
  2. 創新阻力(Resistance to Innovation)
    • 系統性對未知或革命性觀念的懷疑與排斥。
    • 關聯:新理論常被冠上「無法驗證」的標籤,實際是社會性防衛反應。

科技與未來學概念:

  1. 技術不可知論(Technological Agnosticism)
    • 對未來技術發展保持開放態度,不預設什麼永遠不可能。
    • 關聯:與驗證盲區概念相輔相成,主張「暫時無法證明不等於錯」。
  2. 弱可驗證性(Weak Verifiability)
  • 某些理論可以透過間接證據或統計推論驗證,而非單一實驗。
  • 關聯:提供「驗證盲區」理論實行的中間地帶。

八、對人類知識態度的提醒

這個猜想傳遞出一種知識上的謙卑態度

「別太快把某些觀點貼上『神秘、無法驗證』的標籤。也許只是我們現在還不夠聰明或不夠努力。」

九、可能的實踐應用

  • 科學研究策略:鼓勵對高風險、高報酬、暫時無法驗證的理論提供支持與資助。
  • 教育改革倡議:讓學生學習「未完成理論」與「技術限制對認知的影響」,建立更開放的知識態度。
  • 科技倫理辯論:對於如AI意識、生物強化等問題保持開放而非斷言式立場。

十、關鍵句總結

  1. 「理論無法驗證」並不代表「它永遠不可驗證」。
  2. 我們所認為的「不可驗證」,有時只是「暫時不可理解」。
  3. 知識的極限,不一定是思想的極限,而是工具與代價的極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宗的筆記
4會員
393內容數
我的學習筆記,用來記錄自己覺得重要的事情,所有的筆記會動態更新來完善。 用 AI 補助整理重點,所以文章格式不會迎合大眾,主要是自己要複習用的。
宗的筆記的其他內容
2025/05/09
「信念驗證悖論」(Belief Verification Paradox)是一種常見但容易被忽略的思維陷阱。我們最堅信的觀點,反而最有可能從來沒被認真檢查過;而我們會花時間去查證的,通常是那些我們本來就沒那麼相信的事情。 一、悖論核心 越是相信自己的觀點,就越少主動驗證;反而越是不相信,才會用更
Thumbnail
2025/05/09
「信念驗證悖論」(Belief Verification Paradox)是一種常見但容易被忽略的思維陷阱。我們最堅信的觀點,反而最有可能從來沒被認真檢查過;而我們會花時間去查證的,通常是那些我們本來就沒那麼相信的事情。 一、悖論核心 越是相信自己的觀點,就越少主動驗證;反而越是不相信,才會用更
Thumbnail
2025/05/09
「揭穿真相的悖論」本質上觸及認知心理學、群體行為、知識傳播與哲學懷疑論。 以下是對這個悖論的深入探討。 一、什麼是「揭穿真相的悖論」? 定義: 當一個人試圖揭穿一個被廣泛相信的虛假信念或體制真相時,反而可能被視為異端、陰謀論者,甚至成為社會的邊緣人——即便他是對的。 這構成了一個悖論: 「
Thumbnail
2025/05/09
「揭穿真相的悖論」本質上觸及認知心理學、群體行為、知識傳播與哲學懷疑論。 以下是對這個悖論的深入探討。 一、什麼是「揭穿真相的悖論」? 定義: 當一個人試圖揭穿一個被廣泛相信的虛假信念或體制真相時,反而可能被視為異端、陰謀論者,甚至成為社會的邊緣人——即便他是對的。 這構成了一個悖論: 「
Thumbnail
2025/05/09
這類「權威式影片」的確經常運用一套固定模式,來塑造可信與說服力,實際上可能並非真正傳遞事實或知識,而是一種帶有強烈立場或目的的「隱性洗腦」。 可以從以下幾個層面來深入分析: 一、結構與手法分析: 形式權威化: 影片製作精良,畫面穩定、鏡頭設計專業。 使用嚴肅語氣
Thumbnail
2025/05/09
這類「權威式影片」的確經常運用一套固定模式,來塑造可信與說服力,實際上可能並非真正傳遞事實或知識,而是一種帶有強烈立場或目的的「隱性洗腦」。 可以從以下幾個層面來深入分析: 一、結構與手法分析: 形式權威化: 影片製作精良,畫面穩定、鏡頭設計專業。 使用嚴肅語氣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樂觀偏誤如何讓我們過得更好,卻又自取滅亡?
Thumbnail
樂觀偏誤如何讓我們過得更好,卻又自取滅亡?
Thumbnail
今天來跟大家分享什麼是確認偏誤,當我們想要別人支持我們的想法或者是意見,我們會舉很多有利的例子來說服對方,讓對方說出你想聽的話。
Thumbnail
今天來跟大家分享什麼是確認偏誤,當我們想要別人支持我們的想法或者是意見,我們會舉很多有利的例子來說服對方,讓對方說出你想聽的話。
Thumbnail
遠見,讓成功與失敗都能帶來成功,但遠見的形成,卻離不開成功與失敗的底層邏輯。
Thumbnail
遠見,讓成功與失敗都能帶來成功,但遠見的形成,卻離不開成功與失敗的底層邏輯。
Thumbnail
所謂盲點,就是自己視野裡的死角,明明看不到,卻又無從得知。久了,它變化為命運的一部分,默默地影響我們的每項抉擇,左右人生好壞。
Thumbnail
所謂盲點,就是自己視野裡的死角,明明看不到,卻又無從得知。久了,它變化為命運的一部分,默默地影響我們的每項抉擇,左右人生好壞。
Thumbnail
今天我們要和大家聊一個很多人都有的決策盲點,在理論上它叫做確認性偏誤又叫肯證偏誤,也就是你對某件事情的看法非常堅定,沒有人能動搖你的信念。
Thumbnail
今天我們要和大家聊一個很多人都有的決策盲點,在理論上它叫做確認性偏誤又叫肯證偏誤,也就是你對某件事情的看法非常堅定,沒有人能動搖你的信念。
Thumbnail
邏輯不是真理,但是邏輯可以從語句提煉出真理。自古以來,人們就在尋找一套工具,用來審視事物、分析經驗、組織思想、裁決爭議,也就是能判斷真假對錯的邏輯。
Thumbnail
邏輯不是真理,但是邏輯可以從語句提煉出真理。自古以來,人們就在尋找一套工具,用來審視事物、分析經驗、組織思想、裁決爭議,也就是能判斷真假對錯的邏輯。
Thumbnail
關於對錯的部分,之前有寫過一篇,這次或許可以從同一個脈絡繼續發展,簡單來說當問題確定了,要用何種觀點就有判斷對錯的標準。 上一篇討論的觀點,那是從何種角度出發看事情,這確實無關對錯,但是要從何處切入問題,這就可以區分好壞了。 對錯爭議 跳得太快了,簡單說,當有問題時,觀點是否切題這就能區分對錯
Thumbnail
關於對錯的部分,之前有寫過一篇,這次或許可以從同一個脈絡繼續發展,簡單來說當問題確定了,要用何種觀點就有判斷對錯的標準。 上一篇討論的觀點,那是從何種角度出發看事情,這確實無關對錯,但是要從何處切入問題,這就可以區分好壞了。 對錯爭議 跳得太快了,簡單說,當有問題時,觀點是否切題這就能區分對錯
Thumbnail
「所有一切都始於假設,並以假設作結。」我們有可能不假設(預設)來獲得「認識」嗎?如同尋找百分之百無庸置疑的知識、或絕對的客觀。科學知識從觀察與經驗而得,感官經驗是否也是一種假設呢?我們永遠無法脫離感官的限制,亦如我們無法知道蝙蝠的感覺是什麼?(沒有視覺、僅靠聽覺且聽得見超音波)若無法超出感官
Thumbnail
「所有一切都始於假設,並以假設作結。」我們有可能不假設(預設)來獲得「認識」嗎?如同尋找百分之百無庸置疑的知識、或絕對的客觀。科學知識從觀察與經驗而得,感官經驗是否也是一種假設呢?我們永遠無法脫離感官的限制,亦如我們無法知道蝙蝠的感覺是什麼?(沒有視覺、僅靠聽覺且聽得見超音波)若無法超出感官
Thumbnail
從佈道,保護並宣揚我們理想的傳教模式、在別人的論據看到瑕疵,我們列舉理由來證明別人是錯的,并且打贏這個案子的檢察官模式、爭取游説選民的認同,尋求贏得觀衆支持的政治人物模式,轉換到擁有科學思維的科學家。
Thumbnail
從佈道,保護並宣揚我們理想的傳教模式、在別人的論據看到瑕疵,我們列舉理由來證明別人是錯的,并且打贏這個案子的檢察官模式、爭取游説選民的認同,尋求贏得觀衆支持的政治人物模式,轉換到擁有科學思維的科學家。
Thumbnail
可能很多人都跟我一樣有「正確答案病」。 考試的時候一定要填到正確的選項,就連其他不對的選項我也要知道它為什麼不對。 寫評量自修明明會作答,還是想翻一下後面解答,看到底是不是正確答案。 我們似乎從開始讀書起,就被訓練要選出正確答案⋯⋯
Thumbnail
可能很多人都跟我一樣有「正確答案病」。 考試的時候一定要填到正確的選項,就連其他不對的選項我也要知道它為什麼不對。 寫評量自修明明會作答,還是想翻一下後面解答,看到底是不是正確答案。 我們似乎從開始讀書起,就被訓練要選出正確答案⋯⋯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