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曾經這樣想過?
早上進公司,主管沒跟你打招呼,你心頭一沉:「是不是我昨天表現不好?」
會議中你提的想法被跳過,腦中立刻冒出:「大家根本不認同我。」
同事交件晚了兩小時,你忍不住嘀咕:「他是不是根本不尊重我的時間?」
它是我們面對模糊、未解釋情境時,大腦自動生成的反應。
你不是看錯了,而是「你看到的版本」,不一定等於「完整的事實」。

🧠 什麼是主觀?不是偏見,而是預設劇本
主觀,是我們依自己的經驗、情緒、價值觀與過往經歷,對外界刺激所做的即時解讀。
它不是錯誤,而是一種自我保護與快速反應的機制。
它幫我們節省判斷時間、填補資訊空白、快速應對複雜情境。
但問題在於:主觀是省力,卻不保證精準。
如果你沒意識到這是「自己的版本」,就會用它取代事實,
然後——你就會開始卡住、誤解、甚至自我懷疑。
🎬 五個「紀錄片」比喻,讓你更懂主觀的運作方式
1️⃣ 主觀像剪輯片段:你選哪段播,就決定你看到的情節
你看到主管皺眉,就覺得自己說錯話,
但你沒看到的是——他早上剛接到另一組專案出問題的簡訊。
🎥 你以為是在看「全貌紀錄片」,其實只是自己剪輯的高光片段。
2️⃣ 主觀像背景配樂:你的情緒,替情境配上情感色彩
一場沉默的會議,如果你今天感到不安,會覺得空氣超凝重;
但若你狀態穩定,可能會解讀成大家在認真思考。
🎼 同一段畫面,配什麼音樂,決定你怎麼感受這場戲。
3️⃣ 主觀像導演旁白:你內心怎麼說,就怎麼解釋對方行為
同事沒回訊息,你心裡的旁白說:「他是不是覺得我很煩?」
其實他剛好在開會,只是還沒看到訊息。
🗣️ 你的主觀旁白,會把空白處自動填滿,讓你誤以為那就是事實。
4️⃣ 主觀像特寫鏡頭:你放大哪裡,焦點就跟著哪裡走
你報告時出現一個小口誤,回家一直重播那一瞬間,
完全忘了你後面其實講得很流暢、有條理。
🎞️ 特寫讓你只看一角,卻錯過整體的完整脈絡。
5️⃣ 主觀像濾鏡色調:情緒決定你怎麼詮釋當下
你帶著自責的心情參加會議,大家一句玩笑話你都覺得是在針對你;
而平時狀態好時,你反而會笑著打趣回應。
🎨 情緒就像色調濾鏡,讓你看起來是在看「現場」,其實只是你的心理畫面。
👁️ 看見主觀的三個提問:讓你從「劇本」回到「現場」
你無法避免主觀,但你可以提醒自己:我現在看的,是真實現場,還是自己腦內劇本?
試著問自己:
✅ 「我現在的感受,是來自觀察到的事實,還是自己下的結論?」
✅ 「除了這種可能,還有別的解釋嗎?」
✅ 「我是不是放大了某個片段,忽略了整體?」
這些提問不是要你否定感受,而是幫你打開更多可能,
讓你從「這一定是這樣」的鎖定,轉回「也許還有別種解釋」的彈性。
✨ 結語:主觀不是敵人,而是要被看見的鏡子
主觀讓我們有觀點、有感受、有立場,
但如果你不察覺它,它就會成為你看不清他人、誤解自己的遮蔽。
🎯 「你看到的,不一定是全部。」這句話,不是否定你,而是保護你。
當你願意多問一句、停一秒、看多一層,你會發現——主觀不是問題,把主觀當事實,才會讓你卡住。
看見主觀,就是你從「被情緒牽著走」,走向「重新選擇方向」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