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常常一聽到「有問題」,就立刻開始找方法、想辦法、排時間、動手做?
結果弄到最後卻發現: 解得越快,錯得越多;越想搞定,越亂成一團。
別懷疑你自己。這不是能力不夠,而是思維模式搞錯了。
🧠 解題思維 vs 解難思維:搞懂兩者的差別,才不會白忙一場
我們習慣用「解題」方式處理問題,因為那是我們從小學到大的模式。但現實中,很多狀況其實是「解難」情境,需要用完全不同的方式面對。
以下是一個簡單對比:

簡單來說:
👉 解題像是「算出 2+2」;
👉 解難則像是「該不該升職?要怎麼升?跟誰合作才對?」
當你誤把解難當解題,就容易走錯方向、用錯方法、越做越累。
🛑 PAUSE:五個你可能沒察覺的解題陷阱
🅿️ P = Pre-set Answer Trap 預設有標準答案
你是不是常想:「到底怎麼做才是對的?」
這其實透露了我們的慣性 —— 把每個問題都當成考題,有一個正解可以找。
但現實中,很多問題根本就沒有「標準解」,只有「當下適合的選擇」。
🪧 提醒自己:不是找不到答案,而是這題沒有所謂『正解』。
🅰️ A = Assumption of Clarity 以為問題已經夠清楚
聽完一個情況,你立刻說:「這不就照流程跑就好了?」
小心,你可能只看到了表面。
很多問題的真正原因藏得很深,像角色模糊、權責不清、彼此信任不足等等。
🪧 提醒自己:釐清比處理更重要,否則努力只是繞圈圈。
🆎 U = Urge to Act Now 急著動手做什麼
很多人遇到問題第一反應是:「所以我現在可以做什麼?」
這種反射式行動,看似積極,其實常是焦慮驅動。
當問題沒搞清楚,行動反而可能掩蓋真正的關鍵。
🪧 提醒自己:快不代表對,停一下,反而更有效率。
🆙 S = Single-path Thinking 線性思維的陷阱
我們的大腦喜歡直線邏輯 —— A 做完換 B,再來 C。
但很多複雜問題不是這樣的,它們像一張網,一牽就動全身。
用單一路徑去思考,只會錯過真正關鍵的因素。
🪧 提醒自己:不是找不到路,而是你只看了一條路。
🆗 E = Existing Tool Addiction 過度依賴舊方法
你可能學過很多工具、技巧,但問題是 —— 你會判斷什麼時候該用,什麼時候不用嗎?
如果你只是一直照流程走、用習慣的方法做,那當情境變了,你就會卡死在原地。
🪧 提醒自己:工具是幫你看清,不是遮住你判斷的眼睛。
🔍 解難思維的五大原則:不是找對答案,而是走對方向
理解了解難情境後,你需要一套新的心態,這五個原則就是你的起點:
1. 看不清,就別急著動手
很多問題一開始都像霧,越急著穿越只會撞牆。請先觀察、釐清、確認你看到的是什麼。
2. 沒有正確答案,但總有下一步
別執著「對不對」,而是問「這樣做,能不能讓我們往前一點?」
3. 衝突,是訊號,不是錯誤
衝突代表有人被忽略、有觀點沒被理解,它不是麻煩,而是入口。
4. 情緒,是線索,不是干擾
如果你總覺得沮喪、煩躁、無力,那可能是問題沒被說出來。感受本身就能指引你。
5. 答案,不是一個人想出來的
複雜的事沒人能單打獨鬥,需要對話、需要調整、需要共構。
✅ 結語|別再急著解題,先學會解難
當你覺得卡住了,請別急著問:「怎麼做才對?」
先 PAUSE,問問自己:
- 我是不是預設了有正解?(P)
- 我是不是以為問題已經釐清?(A)
- 我是不是只想快點動手?(U)
- 我是不是只看了一條思考路徑?(S)
- 我是不是照著習慣的方式硬解?(E)
真正的改變,不是做得更快,而是看得更清楚、想得更深、走得更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