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分水嶺的年代
一派是活人,一派會變成殭屍。
活人的那一派,接觸的是現實世界;殭屍的那一派,則沉浸在影片之中。現在,各種短影片、卡通影片正在洗腦不同年齡層的人們──從幼兒到老人,只要有眼睛、有耳朵,都暴露在被洗腦的風險中。
其實,要避免這種洗腦一點也不難:放下螢幕,去做任何你喜歡的事。這是最簡單,也最有效的方法,讓我們不被養成無腦的殭屍。
下面是兩個你很可能熟悉的場景,也許,就在你家發生:
例子一:孩子的專注力,被「智慧電視」偷走了
現在的孩子,很容易從小就活在影像的包圍之中,特別是家中父母都在上班。
過去電視不能連上網,還要看節目表,現在的卡通台,一個節目可以連線播放二個小時沒有廣告,影像不間斷,連開平板都不需要了,只要按個遙控器,就能坐在沙發上一整天,更別說還有YouTube這個大魔王了。許多家長忙著工作、家務,稍微鬆懈一下,孩子就已經「自動接上影片」,一路看到吃飯、看到睡覺。
看起來很方便,但你會慢慢發現不對勁──孩子不太會玩玩具、不太會說話、注意力難以集中。沒有影片就坐立難安,甚至一關掉電視、收走 3C,孩子就會失控大哭、甚至打人。影片,已經成了他們的「情緒安撫器」。
但問題是:影片就是要快速播放,它的目的就是給孩子餵養聲光刺激。長期下來,孩子的專注力退化,自主學習的能力流失。
我們不禁要問:既然手機可以上鎖,電視是不是也該設個密碼?
例子二:電視像催眠器,情緒悄悄被操控
很多人以為,看電視只是打發時間。但其實,影像不只是「娛樂」──它正在操控我們的情緒。
我看過不少人,原本心情平穩,一開電視卻立刻被政論節目點燃怒氣,被災難新聞嚇出焦慮,或因煽情畫面落淚不止。
不是他們脆弱,而是影像早就設計好了節奏、語氣與畫面,就像暗藏催眠指令一樣,讓人毫無防備地被牽著情緒走。
更可怕的是,這不只發生在電視。
短影片、網路名人剪輯、動畫配樂……這些內容的背後,都在隱藏著「精準設計」,操控我們的反應、情緒,甚至價值觀。
當我們的情緒,漸漸不是來自生活本身,而是來自螢幕──我們也正在一點一滴失去做自己的能力。
工具本身沒有好壞,關鍵在使用者
數位時代的工具,因為傳播快速,讓我們更容易取得知識,也更容易學習新事物。
在善良的人手上,它可以產生巨大的正面影響;但在心惡的人手中,它也能造成毀滅性的結果。
所以我們更應該提醒彼此:不是所有影像都是中立的,也不是所有「資訊」都是無害的。
選擇什麼進入我們的大腦,就是在決定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
我也曾經一看影片就停不下來
我不是一開始就警覺的。
我曾經有整整一個月,突然迷上手機影片──短影片、紀錄片、語錄分享,什麼都看。一滑再滑,一看就到半夜。
剛開始覺得沒什麼,反正只是「放鬆一下」。但後來我開始出現一種奇怪的空虛感:逝去的時間像泡泡一樣,什麼也沒有留下。
有一天我突然停下來,問自己一句話:「我到底在做什麼?」
就這麼一問,我把手機放下,從那天開始直接抽離影像洪流,重新去做那些真正讓我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事情:閱讀、寫字、散步、做自己喜歡的事。
我想成為那一邊的活人──不是因為我比誰厲害,而是因為我清楚感受到,如果不選擇清醒,就會默默滑進麻木。
你呢?你想成為哪一邊的人?
要不要從今天開始,想一想自己喜歡什麼,畫畫也好,胡亂寫些什麼也好,看些書也好,甚至發個呆看看天空也行?
#數位反思 #短影音 #親子共學 #情緒自覺 #個人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