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為工作就是完成任務,做完就能結束。
但進入內勤後我才發現,事情永遠做不完,大腦也永遠關不了機。
像是分頁一直開著,每一個都在偷偷耗電。
外勤工作將近八年,我已習慣那種任務導向的節奏。
平時多為待命,一旦接獲任務,就全心投入、專注當下。
專注於眼前的事情,若有插播或是下一件任務,放心交由其他同事處理,全力面對處理當下的狀況,一個案件、一個目標,就像是直線般的俐落清楚。
前往現場前,你需要思考有無足夠裝備應付?有無危險性?
抵達現場後,你需要視情況判斷,自身安全是否足夠?是否需要支援?能以甚麼方式解決?甲乙丙三種方案哪個最適用?
每一次出勤都像是一場小型戰役,目標明確、戰線短小。
當下的節奏俐落得像直線——出發、處理、結束。
過程仰賴經驗法則與靈活應變;若真無法應付,還能呼叫同仁、請求支援,或與學長討論。
狀況排除後就是收尾回報,紀錄過程,然後徹底休息。
雖然緊湊,卻有一種乾脆的清爽感。
回頭看,我更願意說它像一個圓:每次畫完一圈,就能平靜地放下筆,讓心歸位。
像毛線整團打結般的雜亂
然而,當我轉進內勤的世界,一切開始變得雜亂又失序……
我習以為常的運作機制完全顛覆,這裡沒有明確的出發點與終點。
只有無止盡的代辦清單和隨時湧現的新任務。
行政庶務先不說,那些突發狀況和臨時交辦的事項如海浪湧上、一波又一波。
專心統計某項數據作業時,電話響了;回答民眾詢問時,長官交辦任務;正在整理報表時,同事前來請求協助....
一天之中,大腦被強制中斷十次以上,每一次重新啟動,都會有一段空白的當機期,因為我們人類的大腦機制不允許多工切換,你需要重新思考方才做哪一件事、甚麼進度,然後再繼續工作。
每一件都說很急,我該先做哪一項?
在這裡,任務不是一件接一件地依序處理,而是天女散花般地四面齊發。
A還沒收尾,B已經插隊,C緊接著冒出頭,A還回頭催,然後D、E、F、G全數跟進—— 有的甚至像解壓縮檔,C裡頭還藏著甲乙丙三條支線,得一一處理才能完結。 而每一件的對象都說:「很急,麻煩盡快。」
你想抽出時間整理順序,很抱歉,你連思考的縫隙時間都被擠滿。
最讓人疲憊的不是工作量,而是那種永遠沒有結束的感覺。
下班後,大腦仍在盤旋, 清單、突發事項、未解決的問題,一個接一個在思緒裡翻滾。即使身體已離開辦公室,心卻還困在原地打轉,像是有什麼還沒完成。
行政庶務、臨時交辦、同事請託……像沒關的分頁一樣,一個個開著,卡在腦海的背景程序裡,不斷耗費著記憶體,讓人連休息都變得緩慢又遲鈍。
經歷這段過程,現在我每天都會在下班前的半小時靜下來思考整理。
一一排查未完成事項、安排明日優先處理任務,同時讓心情慢慢落地,從混亂中回到節奏。
這是我自己設計的一種收尾儀式。
就像是把開著的分頁一個個關掉,讓大腦也能真正地下班。
之後,我會分享我是如何在混亂裡,慢慢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