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文
2. 注釋
1. 立政:設立政事,指制定或施行治國之法
2. 周公:即周公旦,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輔佐成王,有「制禮作樂」等重大功績
3. 作《立政》:撰寫《立政》一篇,屬於《尚書》中的政論性文獻
3. 白話文
周公撰寫了《立政》一文,旨在建立施政方針與治國之道。
4. 總結
此句簡述周公著作《立政》之事,開啟後文政教思想之鋪陳,標誌周初治道漸次完備。
啟示
立政需立本,治國應有章法
開國之初重在奠定治理根基
賢臣著作能為後世治道立範
一、
1. 原文
周公若曰:「拜手稽首,告嗣天子王矣。」用咸戒于王曰:「王左右常伯、常任、準人、綴衣、虎賁。」
2. 注釋
1. 拜手稽首:古代最恭敬的禮節,拜手表示雙手按地,稽首則為叩首至地
2. 嗣天子王:繼承天命的天子,指成王
3. 用咸戒:皆用來警戒或告誡
4. 常伯、常任:王的左右近臣,負責日常政務與內廷事務
5. 準人:主管儀節禮制之人
6. 綴衣:近侍之臣,衣冠侍從
7. 虎賁:王的親衛軍或勇士,掌守衛宮廷之責
3. 白話文
周公說道:「我叩頭稽首,恭敬地向繼承天命的天子(成王)稟告。」他用這番話來警戒成王,並說:「王身邊的常伯、常任、準人、綴衣與虎賁等人,都是你左右的親近之臣。」
4. 總結
此段以最恭敬的禮節開場,周公提醒成王及其近臣皆須謹慎自持,不可懈怠於政事,因身邊之人對君主影響極大。
啟示
君主應常受規誡,防微杜漸
親臣之行為關係國政清濁
治國先修內廷,慎用近臣
二、
1. 原文
周公曰:「嗚呼!休茲知恤,鮮哉!古之人迪惟有夏,乃有室大競,籲俊尊上帝迪,知忱恂于九德之行。乃敢告教厥后曰:『拜手稽首后矣!』曰:『宅乃事,宅乃牧,宅乃準,茲惟后矣。謀面,用丕訓德,則乃宅人,茲乃三宅無義民。』」
2. 注釋
1. 休茲知恤,鮮哉:能夠善於安撫百姓、體恤民情的人是極為少有的
2. 有夏:夏朝
3. 室大競:宗室內部爭鬥激烈
4. 籲俊:呼籲賢者
5. 尊上帝迪:尊崇上天,行走在正道上
6. 忱恂:誠信謹慎
7. 九德之行:指治國所應具備的九種德行(如寬、敬、信、敏、惠等)
8. 厥后:指天子的后妃(此處為對后妃的教誨)
9. 宅乃事、宅乃牧、宅乃準:掌管家事、領導人民、作為楷模——皆為后妃的職責
10. 三宅:古代宮中三位主要的后妃職位
11. 無義民:無道德正義之民,暗指失德的婦人或宮中不守禮法者
3. 白話文
周公說:「唉!能夠善於安撫民眾、體察民情的君主實在稀少!古時候的夏朝,就是因為宗室內部爭權奪利而大亂。當時有德才兼備的人尊崇上天,努力踐行九德,誠心謹慎。於是這樣的人敢於勸導皇后,說:『叩頭稽首,請皇后聽教!』並說:『妳的責任是治理家事,是領導百姓,是立為準則。這些都是皇后的職責。如果妳能以大德治理三宅,那麼妳的部屬與人民自然就能效法妳,否則三宅之中將沒有道義之人。』」
4. 總結
周公借古喻今,指出能夠真正體恤百姓、修德治國者極少,並強調后妃在宮廷與百姓之間的教化作用,若失德,宮廷上下將無以為風範。
啟示
治國安民須由內而外,宮廷婦德亦為政教根本
君主與后妃皆須以德為本,以身作則
婦人之德可興邦,也可致亂,必須慎重教化
三、
1. 原文
桀德,惟乃弗作往任,是惟暴德罔後。亦越成湯陟,丕釐上帝之耿命,乃用三有宅;克即宅,曰三有俊,克即俊。嚴惟丕式,克用三宅三俊,其在商邑,用協于厥邑;其在四方,用丕式見德。
2. 注釋
1. 桀德:指夏桀的惡劣德行
2. 弗作往任:不承擔過去應承之責任
3. 是惟暴德罔後:這就是殘暴無德,不會有好的後果
4. 成湯陟:成湯登位
5. 丕釐上帝之耿命:大力整治、敬重上天嚴肅的命令
6. 三有宅:三個「有宅」官位,即管理後宮的三個主要女官機構
7. 三有俊:三位賢能之臣(俊:賢才)
8. 克即宅/克即俊:能夠勝任「宅」職或「俊」職
9. 嚴惟丕式:以嚴肅的大法規為準則
10. 商邑:商朝都城
11. 用協于厥邑:使其與本國政務協調一致
12. 四方:天下諸侯之地
13. 丕式見德:用偉大的法度顯示德行
3. 白話文
夏桀的德行是如此敗壞,不願承擔過去的責任,因此他的殘暴之德導致沒有好下場。成湯興起之後,大力整飭上天所賦的嚴正命令,設置了三個有宅的職位,並任命三位賢能之士為三有俊,讓他們分別掌理這些職務。他以嚴肅而偉大的法則為準繩,妥善任用三宅與三俊。在商朝都城之中,使政務協調有序;在四方之地,也用這套大法彰顯德行。
4. 總結
本段比較夏桀與成湯之治,批判夏桀的暴政,稱讚成湯崇德修政、任用賢能,以制度立國,使中央與地方皆見德化。
啟示
君主若不承責與修德,終將喪國敗民
敬天行道、制度有序,是治國根本
任賢使能,方能德化四方、上下協和
四、
1. 原文
嗚呼!其在受德暋,惟羞刑暴德之人,同于厥邦;乃惟庶習逸德之人,同于厥政。帝欽罰之,乃伻我有夏,式商受命,奄甸萬姓。
2. 注釋
1. 受德暋:指殷商的開國君主成湯(名履,號湯),受命時行德寬和。
2. 羞刑:羞辱與刑罰,表示對惡人予以懲處。
3. 暴德之人:指殘暴、失德的人,如夏桀之類。
4. 同于厥邦:與其國民一同治理、處於同一政體中。
5. 庶習逸德之人:多數人習於逸樂、失德。
6. 同于厥政:進入政府體系、參與政事。
7. 帝欽罰之:天帝對其加以懲罰。
8. 伻我有夏:放逐、擊敗夏朝。
9. 式商受命:於是商朝接受天命。
10. 奄甸萬姓:統治四方萬民。
3. 白話文
唉!當成湯受天命而施行德政時,他以懲罰殘暴無德之人為恥辱之事,讓這些人不再參與國政;而讓那些習於逸樂、失去德行的人,也不能進入政事之中。上天因為痛恨這些惡行,就懲罰了夏朝,使我商朝奉天命而興起,統治天下萬民。
4. 總結
本段說明商湯受命之初,講求德政,排除暴惡與逸樂之徒,順應天意,得以取代失德的夏朝,統治天下。
啟示
政權興衰繫於德行,不德則亡
政事不可任用失德之人
天命賞善罰惡,順天應人可致太平
五、
1. 原文
亦越文王、武王,克知三有宅心,灼見三有俊心,以敬事上帝,立民長伯。立政:任人、準夫、牧、作三事。虎賁、綴衣、趣馬、小尹、左右攜僕、百司庶府。大都小伯、藝人、表臣百司、太史、尹伯,庶常吉士。司徒、司馬、司空、亞、旅。夷、微、盧烝。三亳阪尹。
2. 注釋
1. 三有宅心:三類居處的人民之心,即上中下三類百姓的心意。
2. 三有俊心:三類賢能之士的心志。
3. 民長伯:民眾中的領袖或長官。
4. 任人、準夫、牧:分掌各事的官職,任人掌選才,準夫掌度量衡,牧掌民生。
5. 虎賁、綴衣、趣馬、小尹、左右攜僕:武官與侍從,虎賁為近衛軍,綴衣為服侍衣物者,趣馬管馬匹,小尹為小臣,攜僕為左右助手。
6. 百司庶府:各部官署的總稱。
7. 大都小伯、藝人、表臣百司、太史、尹伯:行政各級長官,藝人掌文藝技術,表臣為各官署之代表,太史記事,尹伯掌地方行政。
8. 庶常吉士:常任的賢能之士。
9. 司徒、司馬、司空:三公之職,分掌民政、軍事與工程。
10. 亞、旅:輔佐大臣或軍隊編制官。
11. 夷、微、盧烝:各地小國之人或職官名。
12. 三亳阪尹:三個亳地及阪地的長官。
3. 白話文
文王與武王能夠了解三類居處百姓的心意,明察三類賢能人士的志向,並以敬虔之心侍奉上帝,為百姓立下長官。建立政治體制,包括任人(選才)、準夫(度量衡)、牧(民政)三大職官。還有虎賁、綴衣、馭馬者、小臣、左右助手等,以及各部門百官。大城與小邑的長官、工藝人員、各部門表官、史官、地方長官與眾多賢人。設有司徒、司馬、司空三公之職及其他輔佐官和軍官,還有來自夷、微、盧烝等地的職員,以及三個亳地與阪地的主管。
4. 總結
本段敘述文武王能通曉民情,善用賢能,敬天立政,建立了一整套有組織的政治制度與行政架構,確立了周初的治理基礎。
啟示
領導者須知民意與識才
政治制度需完善職官體系
用人唯才,是立國之本
敬天重德可興邦長治
六、
1. 原文
文王惟克厥宅心,乃克立茲常事司牧人,以克俊有德。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獄庶慎,惟有司之牧夫是訓用違;庶獄庶慎,文王罔敢知于茲。亦越武王,率惟敉功,不敢替厥義德,率惟謀從容德,以並受此丕丕基。
2. 注釋
1. 宅心:安定民心、治理民志。
2. 常事司牧人:長期負責政務、管理人民的官員。
3. 克俊有德:能夠任用賢能有德之人。
4. 攸兼于庶言:親自干涉眾人的言論或政務。
5. 庶獄庶慎:各種案件與審慎的處理。
6. 有司之牧夫:各部門的負責官員。
7. 訓用違:以法教導或懲戒違法行為。
8. 敉功:安撫功臣、平定功業。
9. 替厥義德:廢棄他的道義與德行。
10. 並受丕丕基:「丕丕基」指偉大的基業,並承天命。
3. 白話文
文王能夠安定百姓的心,於是設置了長期負責政務、管理人民的官員,以便任用賢能有德之人。文王從不親自干涉眾人的言論與政務;各種案件與審慎處置,都由負責的官員處理違法之事,文王從不干預。武王也一樣,致力於安撫功臣,完成大業,不曾背離他本來的道義與德行,總是以從容的德政進行謀劃,以共同承接這偉大的國家基業。
4. 總結
此段讚揚文王、武王不親擅政事,而是設官分職、信任賢臣,守德而治,穩固天下大業。
啟示
明君知人善任,不事事親為
政事須分工,信任官員而不越職
持守德義是成就基業的根本
從容治理、慎斷刑獄,是治國之道
七、
1. 原文
嗚呼!孺子王矣!繼自今我其立政。立事、準人、牧夫,我其克灼知厥若,丕乃俾亂;相我受民,和我庶獄庶慎。時則勿有間之,自一話一言。我則末惟成德之彥,以乂我受民。
2. 注釋
1. 嗚呼:感嘆詞,表示悲痛或鄭重開端。
2. 孺子:幼年、年少之人,這裡指新繼位的成王。
3. 立政:建立政事體系、治理制度。
4. 準人:執法之官,掌標準、法度之人。
5. 牧夫:治理百姓的官員。
6. 克灼知厥若:能夠明察事情的真相與情況。
7. 丕乃俾亂:若不能明察,則會導致大亂。
8. 相我受民:輔佐我所承繼的人民。
9. 庶獄庶慎:各種訴訟與慎重審理。
10. 勿有間之:不可忽略其中任何細節。
11. 一話一言:指每一個談話或言語,都需審慎。
12. 末惟成德之彥:不僅是德行高尚的人。
13. 乂我受民:治理我所承繼的人民。
3. 白話文
唉!年幼的王已即位!從現在開始,我們應當建立政事體系。設立官職,如執法官與治理百姓的官員,我們應當明察其才能與表現,否則將導致巨大的混亂。要輔佐我所承繼的百姓,協調各種訴訟與審判之事。處理政務時,不可有任何忽略,哪怕是一句話、一句話語都要謹慎。我將不僅任用德行卓越之人,也要用他們來治理我所承繼的人民。
4. 總結
本段強調立政之初需明察用人、慎選賢才,並以德才兼備者協助治理人民、審慎政務,以防混亂。
啟示
國之初政需慎立制度與任官
君主應謹慎聽言、重視細節
德行與能力皆為選才之標準
用人得當,則政事可平、民心可安
八、
1. 原文
嗚呼!予旦已受人之徽言咸告孺子王矣。繼自今文子文孫,其勿誤于庶獄庶慎,惟正是乂之。
2. 注釋
1. 嗚呼:感嘆詞,表示鄭重其事或情感激切。
2. 予旦:我周公旦。
3. 徽言:美善之言、忠誠的諫言。
4. 咸告:皆已告知、全面告誡。
5. 孺子王:幼年即位的天子,指成王。
6. 文子文孫:指有文德之人及其後代,泛指文德之臣。
7. 庶獄庶慎:各種訴訟與政務審慎處理的事務。
8. 惟正是乂之:只有依正道治理,才能安定民心、治國安邦。
3. 白話文
唉!我周公旦已經接受了眾人善意的忠言,並全部告誡給年幼即位的王了。從今以後,所有具有文德的人與其後代,都不可在各種訴訟與政務上出錯,應當唯有秉持正道來治理天下。
4. 總結
本段強調周公已盡忠告之責,並告誡有德之士要持守正道、公正辦事,不可誤政誤民。
啟示
忠言是治國基礎,需轉達與遵行
有德之臣應以正道治理、審慎處事
治國需制度與人品並重
教誨君主之後,更需有德臣子輔佐施行
九、
1. 原文
自古商人亦越我周文王立政,立事、牧夫、準人,則克宅之,克由繹之,茲乃俾乂,國則罔有。立政用憸人,不訓于德,是罔顯在厥世。繼自今立政,其勿以憸人,其惟吉士,用勵相我國家。
2. 注釋
1. 商人:指商朝之人。
2. 越:同「踰」或「逾」,意為超越或施行。
3. 文王立政:指文王設置政事與制度。
4. 立事、牧夫、準人:設立政務人員、治理人民的官員、協調度量標準的人員。
5. 克宅之,克由繹之:能夠安定地實施,並推行貫通。
6. 茲乃俾乂:這樣才能達到治理安定。
7. 國則罔有:否則國家將無以為繼。
8. 憸人:奸邪之人,不忠誠不正直者。
9. 不訓于德:不以德行教化。
10. 罔顯在厥世:不能在世間顯名立功。
11. 吉士:有德有才之人。
12. 用勵相我國家:用來勉勵與輔佐治理國家。
3. 白話文
自古以來,商朝人也曾如我周文王一樣設立政事,設置治理政務的官員、管理百姓的牧夫,以及校正制度的準人,能夠妥善安置、順利推行,國家就能安定有序。若在治政上任用奸邪之人,不以德行為教化,便無法在世間彰顯功業。從現在起設立政事,不可用奸人,應當選拔賢良之士,使他們來輔佐我國家。
4. 總結
本段強調立政必須任用有德之士,不可任憸人,唯有依靠正人君子才能安國治民、成就功業。
啟示
國之安危繫於用人之正
德行為立政之本,非德不立
忠賢能輔國治世,奸邪則致敗亂
古今治道相通,應以史為鑒
十、
1. 原文
今文子文孫,孺子王矣!其勿誤于庶獄,惟有司之牧夫。其克詰爾戎兵以陟禹之跡,方行天下,至于海表,罔有不服。以覲文王之耿光,以揚武王之大烈。嗚呼!繼自今後王立政,其惟克用常人。
2. 注釋
1. 文子文孫:文王的子孫,指周王室後代。
2. 孺子王:年幼即位的國君。
3. 勿誤于庶獄:不要在各種案件中出錯,意即斷案必須審慎。
4. 有司之牧夫:專責的官員和管理百姓的官吏。
5. 詰爾戎兵:整頓、調查、訓練軍隊。
6. 陟禹之跡:登行大禹的足跡,意指仿效先王巡狩天下。
7. 方行天下:巡行天下。
8. 海表:海之外,極言四方之遠地。
9. 覲文王之耿光:瞻仰文王明亮的光輝。
10. 揚武王之大烈:宣揚武王偉大的功業。
11. 常人:指忠實正直、能幹的平實之人,不偏不倚,不浮華虛偽者。
3. 白話文
如今文王的子孫即位為王了!希望他不要在各類案件中誤判,要依靠主管官吏與治理百姓的官員。應該整訓軍隊,追隨大禹的足跡,巡行天下,直到海之邊疆,沒有一方不順服。以此來瞻仰文王明亮的德光,宣揚武王偉大的功業。唉!從今以後,後代君王治理國政,應當善於任用忠正有德的平實之人。
4. 總結
本段強調新王即位後應秉持先王德政,慎理政事,整軍巡狩四方,並以常人——即賢良正直之人——為輔,方可繼承並光大祖先的偉業。
啟示
少主即位更須依賢任能
政事與軍事並重,巡狩可表德威
治國需依有司分職明責
任用「常人」即賢能中庸之士,實為治政之道
十一、
1. 原文
周公若曰:「太史!司寇蘇公式敬爾由獄,以長我王國。茲式有慎,以列用中罰。」
2. 注釋
1. 太史:掌管記錄、史事的官員。
2. 司寇:掌管刑獄的官員。
3. 蘇公式:人名,即擔任司寇職務的蘇公。
4. 敬爾由獄:謹慎從事於審理獄事。
5. 以長我王國:用以增益、發展我王國的治理。
6. 茲式有慎:「式」作「法則、制度」解,整句意為:依法行事,必須謹慎。
7. 以列用中罰:依據法律,公平妥善地施行適當的刑罰。
3. 白話文
周公說:「太史啊!司寇蘇公你要謹慎處理刑獄審案之事,用來增進我王國的治理。對於這樣的制度應當小心謹慎,依法妥善地執行合宜的刑罰。」
4. 總結
此段強調司法官必須謹慎審理刑獄案件,依法中正處罰,以保障王國的治理與人民的公正。
啟示
司法機構對國家安定至關重要
審案須敬謹慎重,不可草率
刑罰要恰當、公平,方能服人
執法者應負有提升國政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