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文
2. 注釋
1. 蔡叔: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弟,封於蔡,為蔡國始祖。
2. 既沒:已經去世。
3. 王命蔡仲:周王命令蔡仲繼位。蔡仲是蔡叔之子。
4. 踐諸侯位:承繼諸侯之位。
5. 作《蔡仲之命》:周王為此作誥命文,即《蔡仲之命》。
3. 白話文
蔡叔去世後,周王命令蔡仲繼承諸侯之位,並為此作成《蔡仲之命》這篇文書。
4. 總結
此段記述了蔡仲繼位的歷史事件,並引出後續誥命內容。
啟示
周代諸侯承襲制度明確
國君命諭具誥書,體現周禮之制度與文化
君臣之間的權力交接需經正式命令與儀式
一、
1. 原文
惟周公位塚宰,正百工,群叔流言。乃致辟管叔于商;囚蔡叔于郭鄰,以車七乘;降霍叔于庶人,三年不齒。蔡仲克庸只德,周公以為卿士。叔卒,乃命諸王邦之蔡。
2. 注釋
1. 塚宰:掌管國政的大臣,即宰相。
2. 正百工:管理各種官職與工事。
3. 群叔流言:諸位叔輩散播流言,指管叔、蔡叔等不服周公輔政。
4. 致辟管叔于商:將管叔放逐到商地。
5. 郭鄰:城邑附近的地方,指軟禁之地。
6. 車七乘:象徵等級、待遇的七輛車。
7. 降霍叔于庶人:將霍叔降為平民。
8. 三年不齒:三年內不與之同席,表明其失德。
9. 克庸只德:能夠實行德行。
10. 卿士:高等官職,輔政之臣。
11. 王邦之蔡:指封其於蔡國,成為諸侯。
3. 白話文
當時周公身任塚宰之職,掌管百官職事,諸位叔輩散布流言中傷他。於是周公將管叔放逐至商地,把蔡叔囚禁在郭鄰,僅給予象徵地位的七乘車,又將霍叔降為平民,三年內不與之同席。蔡仲能實踐德行,周公任用他為卿士。等到蔡叔去世,便命蔡仲繼承為蔡國諸侯。
4. 總結
這段說明周公在政變與動亂中整肅宗親,懲罰作亂者,任用有德之人穩定政局,體現其秉公執政、賞罰分明的政治智慧。
啟示
政治領導者需剛柔並濟,懲惡揚善
德行是擔任公職的重要條件
宗親若失德亦當依法處置,不可徇私
任用賢能才能恢復政治秩序
二、
1. 原文
王若曰:「小子胡,惟爾率德改行,克慎厥猷,肆予命爾侯于東土。往即乃封,敬哉!爾尚蓋前人之愆,惟忠惟孝;爾乃邁跡自身,克勤無怠,以垂憲乃後;率乃祖文王之遺訓,無若爾考之違王命。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民心無常,惟惠之懷。為善不同,同歸于治;為惡不同,同歸于亂。爾其戒哉!慎厥初,惟厥終,終以不困;不惟厥終,終以困窮。懋乃攸績,睦乃四鄰,以蕃王室,以和兄弟,康濟小民。率自中,無作聰明亂舊章。詳乃視聽,罔以側言改厥度。則予一人汝嘉。」王曰:「嗚呼!小子胡,汝往哉!無荒棄朕命!」
2. 注釋
1. 小子胡:對臣下的親暱稱呼,胡為人名
2. 率德改行:依循道德而改正行為
3. 克慎厥猷:能謹慎計劃自己的行為與謀略
4. 侯于東土:封為東方諸侯
5. 尚蓋前人之愆:引以為戒,不重蹈前人過錯
6. 垂憲乃後:為子孫樹立典範
7. 皇天無親,惟德是輔:上天不偏袒任何人,只幫助有德者
8. 民心無常,惟惠之懷:百姓心志不定,唯有仁惠可使其歸附
9. 為善/為惡不同,同歸于治/亂:作善惡的方式不同,結果卻都趨於治或亂
10. 慎厥初,惟厥終:慎始慎終
11. 懋乃攸績:努力經營政事
12. 睦乃四鄰:與周邊諸侯和睦相處
13. 蕃王室:保衛、增強王室
14. 無作聰明亂舊章:不可自作聰明而破壞先王法度
15. 側言改厥度:聽信偏私之言而改變原則
16. 無荒棄朕命:不要怠忽辜負我的命令
3. 白話文
王說:「小子胡啊,你要以德行為準則改正自己的行為,能謹慎地制定計畫,因此我命你到東方去作諸侯。前往你的封地時,要恭敬謹慎!你要以往人的過錯為警惕,忠誠孝順;你要以自身為榜樣,勤勞不懈,為後人樹立典範;要繼承你祖先文王的教訓,不要像你父親那樣違背王命。上天沒有偏愛誰,只扶助有德之人;百姓的心思不固定,唯有仁惠能使他們歸服。作善的方式各不相同,但都能導致太平;作惡的方法雖異,但都導致混亂。你要謹慎啊!小心開始,更要堅守到最後,才能避免困苦;若只注重開始,不重視結尾,終將陷入困境。要努力經營政務,和睦周邊諸侯,鞏固王室,友愛兄弟,安定人民。凡事從內心出發,不可自作聰明破壞先王法度;要仔細觀察聽取,不可因為片面之言改變法度。如此,我將讚許你。」王又說:「唉,小子胡啊,你去吧!千萬不要荒廢我所交付的命令!」
4. 總結
本篇為周王勉勵胡臣受命赴任,內容重申德政、慎終如始、親民、繼承祖訓與防微杜漸,展現周王深切的治國之道與用人原則。
啟示
統治者應以德服人,慎始慎終
百姓可感,唯仁惠為本
作惡雖異,亂亡所歸,應以善導政
不可自恃聰明破壞法度,須謹聽詳察
以身作則,為後代立下榜樣
三、
1. 原文
成王東伐淮夷,遂踐奄,作《成王政》。
2. 注釋
1. 東伐淮夷:指成王討伐東方的淮夷部族
2. 遂踐奄:「踐」為踏入、征伐,「奄」是位於今山東境內的古國,為東方夷族之一
3. 作《成王政》:「作」即「撰寫、制定」,《成王政》是本次東征後所頒布的政令或訓誥文獻
3. 白話文
成王向東征討淮夷,接著出兵討伐並踏入奄國,於是撰寫了《成王政》這篇文告。
4. 總結
此句為《成王政》誥命的簡要背景交代,記述成王東征夷狄、征服奄國後發布政令的史實。
啟示
出征戰事往往伴隨政治訓誡與制度建設
記錄政令有助於後人理解政策根據與王朝理念
對外征服需配合內部治理與教化文告
四、
1. 原文
成王既踐奄,將遷其君於蒲姑,周公告召公,作《將蒲姑》。
2. 注釋
1. 踐奄:成王已經征伐並征服了奄國
2. 遷其君於蒲姑:「遷」是遷徙;「其君」指奄國國君;「蒲姑」是遷徙地名,據傳位於今山東濱州一帶
3. 周公告召公:周公與召公商議,協同處理政務
4. 作《將蒲姑》:「作」即撰寫,《將蒲姑》是一篇關於奄國遷徙政策的政令文書
3. 白話文
成王攻下奄國之後,打算把奄國國君遷徙到蒲姑,周公便召來召公,共同商議,並撰寫了《將蒲姑》這篇文告。
4. 總結
這句交代《將蒲姑》一文的背景:周王朝平定奄國後,出於政治與治安考量,實施遷君政策,並由周公發佈政令,以安定民心與昭示王命。
啟示
征服他國後的治理措施需兼顧安撫與控制
君臣協議、記錄政令,有助於政治透明與穩定
謹慎處理戰後安排是王朝鞏固統治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