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文
2. 注釋
1. 保:輔佐君主的重臣,有如監護人之義。
2. 師:教育君主、傳授道德與政事的老師。
3. 相:輔佐、協助。
4. 為左右:在君主身邊擔任左右輔佐的重要職位。
5. 不說:「說」通「悅」,意思是感到不滿或不高興。
6. 君奭:本為人名,此處為文獻篇名,意思是寫給君奭(成王)的勸誡之詞。
3. 白話文
召公擔任保,周公擔任師,共同輔佐成王,分居左右兩側。召公對某些事情感到不悅,於是周公寫下《君奭》一文。
4. 總結
此段記述召公與周公共同輔佐年幼的成王,但在政見上出現分歧,為了解釋與勸誡,周公寫下了《君奭》一篇。
啟示
君臣之間的分工與和諧關係是政局穩定的關鍵
出現意見分歧時應以理服人,以文德教化
《君奭》體現周公以德服人、穩固王朝的政治智慧
一、
1. 原文
周公若曰:「君奭!弗弔天降喪于殷,殷既墜厥命,我有周既受。我不敢知曰厥基永孚于休。若天棐忱,我亦不敢知曰其終出于不祥。嗚呼!君已曰時我,我亦不敢寧于上帝命,弗永遠念天威越我民;罔尤違,惟人。在我後嗣子孫,大弗克恭上下,遏佚前人光在家,不知天命不易,天難諶,乃其墜命,弗克經歷。嗣前人,恭明德,在今予小子旦非克有正,迪惟前人光施于我沖子。」
又曰:「天不可信,我道惟寧王德延,天不庸釋于文王受命。」
2. 注釋
1. 君奭:成王,名奭,「君奭」為對他的尊稱。
2. 弔:哀憫、憐憫。
3. 降喪:降下災難。
4. 墜厥命:喪失天命。
5. 棐忱:誠信、誠意。
6. 弗永遠念天威越我民:不能時時記住天的威嚴並施加於百姓。
7. 罔尤違,惟人:沒有可責怪的,是人的問題。
8. 恭上下:恭敬對待上下。
9. 遏佚:遏止逸樂,節制放縱。
10. 光在家:使先人的光耀留於家族中。
11. 天難諶:天命難以信賴或確信。
12. 經歷:持久承繼。
13. 迪惟前人光施於我沖子:讓先人之光指引我的幼子(成王)。
14. 天不庸釋:天不會隨意寬恕或放棄。
3. 白話文
周公說:「君奭啊!是上天不憐憫殷商,降下災難,使殷失去天命,改由我們周來承接。我不敢斷言我們的根基就一定能長久承受天命。即使上天或許懷著誠意,我也不敢說最後不會發生不祥的事。唉!你既然把責任託付於我,我也不敢安逸於上天的命令,而不時時記住天的威嚴,推及於百姓;沒有什麼可以推諉的錯,責任只在人身上。如果我們後代子孫不能恭敬對待上下,節制奢逸,使先人之光留在家族中,不知道天命難以更改、天難以信賴,那麼他們就會失去天命,不能長久傳承。繼承先人的,應當是能夠發揚美德的人,如今我這個小子旦(周公自稱)未必能完全做到正道,只希望將先人之光傳給我們這幼弱的君主。」
又說:「天命不能信賴,唯有國君自身修德安民,才能延續王業。天並非無條件釋放天命給文王。」
4. 總結
周公告誡成王,天命並不可靠,不能因為得國就自滿,而應敬畏天命、敬重百姓。他以殷商的失敗為鑑,強調只有靠德行與謹慎才能長久維持天命,並表示自身不敢自安,希望傳承祖德、輔佐年幼的成王。
啟示
天命不可信賴,唯德行可長保天下
執政者應時時敬畏天威,節制奢逸
君臣之間須有自省與擔當的意識
前車之覆,殷商為鑑,須繼承並發揚先德
二、
1. 原文
公曰:「君奭!我聞在昔成湯既受命,時則有若伊尹,格于皇天。在太甲,時則有若保衡。在太戊,時則有若伊陟、臣扈,格于上帝;巫咸乂王家。在祖乙,時則有若巫賢。在武丁,時則有若甘盤。率惟茲有陳,保乂有殷,故殷禮陟配天,多歷年所。天維純佑命,則商實百姓王人。罔不秉德明恤,小臣屏侯甸,矧咸奔走。惟茲惟德稱,用乂厥辟,故一人有事于四方,若卜筮罔不是孚。」
2. 注釋
1. 成湯:商朝的開國君主。
2. 伊尹:成湯的賢相,輔佐商初政事。
3. 格于皇天:感動上天。
4. 保衡:即伊尹再輔太甲時的名號,也指賢臣。
5. 伊陟、臣扈:太戊時的賢臣。
6. 巫咸:古代善於卜筮與治政的賢臣。
7. 巫賢、甘盤:分別為祖乙與武丁時期的賢臣。
8. 有陳:前輩之意,歷代臣子。
9. 保乂有殷:保護並治理殷國。
10. 陟配天:升配於天,與天並立,指王者受天命。
11. 天維純佑命:上天純正地保佑其命運。
12. 百姓王人:指普遍的人民與王室臣民。
13. 屏侯甸:屏衛侯國與甸服之地,指輔佐王室。
14. 卜筮孚:占卜結果皆與事實相符。
3. 白話文
周公說:「君奭啊!我聽說從前成湯受命之時,有如伊尹這樣的賢臣,能感動上天。太甲時有保衡輔政;太戊時,有伊陟與臣扈,感於上帝;巫咸又輔佐王室。到祖乙時有巫賢;武丁時則有甘盤。他們都是前代忠良,共同保護治理殷國。所以殷之禮儀能夠與天相配,延續了許多年。上天純正地保佑商朝的命運,因此商能使百姓和王族臣民安定無憂。上下之人無不秉持德行、憐憫百姓,小臣也都輔助諸侯與王都政務,更何況群臣都奔走效力。正因為這些人德行相稱,輔佐君主,才使得一位君主即便遠在四方辦事,只要卜問天意,便無不應驗。」
4. 總結
周公藉回顧商朝先王受命與長久治國的歷史,指出商之所以能持久,是因為有德臣輔佐,君臣上下皆恭敬有德。這不但感動天命,也使國政順暢、占卜皆驗,成為理政典範。
啟示
國君成功在於有賢臣輔佐
德行與敬天是政權穩固之本
政通人和,天命才會持續保佑
領導者應注重用人與品德選拔
三、
1. 原文
公曰:「君奭!天壽平格,保乂有殷,有殷嗣,天滅威。今汝永念,則有固命,厥亂明我新造邦。」
2. 注釋
1. 天壽平格:天命延長而公正地實現(「平格」可解為公平施行)。
2. 保乂有殷:保衛治理殷國。
3. 有殷嗣:殷的後嗣君主。
4. 天滅威:上天撤去其威權,表示殷失去了天命。
5. 永念:長遠思慮、深切記取教訓。
6. 有固命:可保持穩固的天命。
7. 厥亂明我新造邦:「厥亂」指的是殷之敗亂;「明我新造邦」是讓我新建立的國家(周)因之而得以警惕與顯明。
3. 白話文
周公說:「君奭啊!上天延長壽命,公平施命,讓有德者保護治理殷國。可惜殷的後代君主失德,上天便收回了他們的威權。如今你要長遠記取這個教訓,才能使周朝的天命長久穩固。殷之敗亂就是對我新建國家的最好警示。」
4. 總結
周公以殷的興衰為鑑,告誡君奭應常懷戒心、記取歷史教訓,才能穩固天命、治理好新建的周國。
啟示
天命非永久,唯德者能保
前朝失敗是現朝的鏡鑑
君主需常懷警醒,思及治亂興衰
國家根基穩固在於長遠思維與德治
四、
1. 原文
公曰:「君奭!在昔上帝割申勸寧王之德,其集大命于厥躬?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亦惟有若虢叔,有若閎夭,有若散宜生,有若泰顛,有若南宮括。」
又曰:「無能往來,茲迪彝教,文王蔑德降于國人。亦惟純佑秉德,迪知天威,乃惟時昭文王迪見冒,聞于上帝。惟時受有殷命哉。武王惟茲四人尚迪有祿。後暨武王誕將天威,咸劉厥敵。惟茲四人昭武王惟冒,丕單稱德。今在予小子旦,若游大川,予往暨汝奭其濟。小子同未在位,誕無我責收,罔勖不及。耇造德不降我則,鳴鳥不聞,矧曰其有能格?」
2. 注釋
1. 割申勸寧王之德:形容上帝選擇並鼓勵仁德之君主。
2. 集大命于厥躬:將天命集中授予其人。
3. 克修和我有夏:能修德以協和古代夏的制度與風範。
4. 虢叔、閎夭、散宜生、泰顛、南宮括:周朝重要輔佐賢臣。
5. 蔑德:無德、損德,這裡為謙辭,意指文王不自矜其德。
6. 純佑秉德:純正保守道德。
7. 冒:明顯、顯示。
8. 劉厥敵:誅滅其敵人。
9. 若游大川:如同行舟於大河,形容危難。
10. 小子同未在位:我這小子尚未登基。
11. 耇造德:年長者創立道德。
12. 鳴鳥不聞:連鳥鳴都不可聞,形容沉寂無聲,無人響應教化。
13. 能格:能感通上天之意或行德感人。
3. 白話文
周公說:「君奭啊!從前上天曾選拔與鼓勵有德之王,把偉大的使命賦予他們的身上。文王能修德以和合我們夏代的道統;也有虢叔、閎夭、散宜生、泰顛、南宮括這些賢臣輔佐。
又說:這些人不是靠外表或奔走取信於人,而是遵行常道教化。文王雖不自誇其德,卻能感化國人。正因為他們堅守德行,明瞭天威,所以文王的德行彰顯,為上天所知曉。於是我們才能繼承殷之天命。武王正是靠這四人輔佐而得福祿。後來,武王奉天威大舉出征,誅滅仇敵,也都靠這些賢人。
如今輪到我這小子旦,如同涉水過大河,險難重重,我希望你君奭能與我同舟共濟。小子我尚未登位,不應由我來擔當這一切責任,但若我不努力,也恐來不及追趕先人。倘若長者不立德作則,鳥兒都無聲鳴叫了,又怎能期待有人能感通於天、教化萬民呢?」
4. 總結
周公以文王與武王及其輔佐賢臣為榜樣,勉勵君奭與自己同心輔政,共濟國難,同時強調德政與榜樣力量,才能使天命長存、政教感人。
啟示
德行是天命之本,非血統所保
君主需倚重賢臣,共治天下
謙遜不自矜,方能感動人心與上天
執政者如履薄冰,必須合作共濟、立德為先
五、
1. 原文
公曰:「嗚呼!君肆其監于茲!我受命于疆惟休,亦大惟艱。告君,乃猷裕我,不以後人迷。」
2. 注釋
1. 君肆其監于茲:君王啊,務必引以為鑒。
2. 我受命于疆惟休:我在邊疆接受了天命,這是一件光榮的事。
3. 亦大惟艱:但這也是極其艱難的責任。
4. 乃猷裕我:希望你以良策輔助我。
5. 不以後人迷:不要使後人陷入迷惑。
3. 白話文
周公說:「唉!君奭啊,請你將這些事當作鑒戒!我是在邊遠之地接受了上天的使命,這雖是榮耀之事,但也是極其艱難的重任。我告訴你這些,是希望你能以良策輔助我,不要讓後世子孫陷於迷誤之中。」
4. 總結
周公以謙恭的態度提醒君奭要引以為鑒,並期望他能以德輔政,使後人不致迷失方向,表現出對天命的敬畏與對治理的慎重。
啟示
天命雖榮,但實為艱難的責任
輔政之臣應積極參與並獻策
領導者須謹慎自省,以為後人樹立典範
六、
1. 原文
公曰:「前人敷乃心,乃悉命汝,作汝民極。曰:『汝明勖偶王,在但乘茲大命,惟文王德丕承,無疆之恤!』」
2. 注釋
1. 前人敷乃心:前代賢人傾心盡力。
2. 乃悉命汝:將一切重任都交付於你。
3. 作汝民極:使你成為人民的楷模。
4. 汝明勖偶王:你要明智勤奮,輔佐君王。
5. 在但乘茲大命:承擔這重大的天命。
6. 文王德丕承:正因為文王的大德,才能繼承此命。
7. 無疆之恤:施與人民無窮的恩惠與關懷。
3. 白話文
周公說:「先人曾經傾心竭力,把全部的使命交付給你,要你成為百姓的楷模。他們曾說:『你要聰明又勤勉地輔佐君王,承擔這重大的天命。正因文王有著極大的德行,才能承繼此命並帶來無窮的恩澤!』」
4. 總結
此段強調君臣需繼承先人志業,以德報民,勉勵當政者秉持文王精神,盡心盡力輔佐君王,為民所仰。
啟示
權力來自責任的承擔
應以德服人,為百姓楷模
領導者須效法先賢,施恩於民
七、
1. 原文
公曰:「君!告汝,朕允保奭。其汝克敬以予監于殷喪大否,肆念我天威。予不允惟若茲誥,予惟曰:『襄我二人,汝有合哉?』言曰:『在時二人。』天休茲至,惟時二人弗戡。其汝克敬德,明我俊民,在讓後人于丕時。」
2. 注釋
1. 君!告汝:君奭啊!我要告訴你。
2. 朕允保奭:「朕」指周公自稱,我誠然保舉你奭。
3. 克敬以予監于殷喪大否:你若能敬慎,就能藉我來監督殷的敗亡與大錯。
4. 肆念我天威:於是要常常思念上天的威嚴。
5. 予不允惟若茲誥:我若不是出於誠信,就不會講這樣的誥語。
6. 襄我二人,汝有合哉?:我們兩人共襄其事,你是否能與我協力?
7. 在時二人:關鍵就在我們兩人是否能趁時努力。
8. 天休茲至,惟時二人弗戡:上天賜福來臨,若我們兩人不能克服難關。
9. 克敬德:能夠恭敬而行德。
10. 明我俊民:使我國的賢人百姓光明昌盛。
11. 在讓後人于丕時:以此將輝煌的大業傳給後人。
3. 白話文
周公說:「君奭啊,我告訴你,我真心願意保舉你。你若能夠恭敬地行事,就可以跟我一起監督殷商的敗亡,並時刻思念上天的威嚴。我若不是出於誠意,也不會說這些話。我問你:我們兩人合作,你是否能配合?現在的局勢就靠我們兩人了。上天的福分已經降臨,若我們兩人不能勝任,那就可惜了。你要恭敬地修養德行,使我國的賢士百姓發揚光大,把這偉大的事業傳承給後人。」
4. 總結
本段強調周公對君奭的信任與勸勉,希望他能敬德修身、協助治理天下,共同承擔復興之責。
啟示
領導者須有敬畏之心,常念天命
同僚合作是國政成功關鍵
德行是承擔重任與傳承大業的基礎
八、
1. 原文
嗚呼!篤棐時二人,我式克至于今日休?我咸成文王功于不怠。丕冒海隅出日,罔不率俾。
2. 注釋
1. 嗚呼:感嘆詞,表示感慨與莊重。
2. 篤棐:真誠信任,堅定不移。
3. 時二人:指君奭與周公兩人。
4. 我式克至于今日休:我們才能達成今日的太平與安樂。
5. 咸成文王功于不怠:我們都要效法文王不懈怠地建立功業。
6. 丕冒海隅出日:偉大的恩澤如日出海隅,普照天下。
7. 罔不率俾:沒有不歸順、效力的。
3. 白話文
唉!若不是我們兩人堅定信任、齊心協力,我們怎能有今天的安定?我們要共同繼承文王不懈怠的功業。他的恩澤如太陽從海邊升起,沒有誰不順從他、為他效力的。
4. 總結
本段讚揚君臣合作的重要,並以文王為楷模,期勉繼承其勤政不懈的精神,使天下歸心。
啟示
同心協力是安邦之本
敬法祖先,學習文王之德
勤奮不怠能使國政昌明、四海歸順
九、
1. 原文
公曰:「君!予不惠若茲多誥,予惟用閔于天越民。」
2. 注釋
1. 公:周公。
2. 君:指君奭,即召公。
3. 予不惠:我不是多才多德(自謙之詞)。
4. 若茲多誥:像這樣多次告誡。
5. 閔:憫,憐憫、關懷。
6. 天越民:天與百姓,越即「與」。
3. 白話文
周公說:「君奭!我不是什麼聰明賢能之人,之所以多次告誡你,只是出於對上天與百姓的憐憫。」
4. 總結
周公以謙遜的語氣表達對天命與百姓的責任感,強調自己告誡之言並非自誇,而是出於忠誠與關懷。
啟示
領導者應懷謙德,不居功自傲
多次規勸,是出於對百姓與天命的責任
為政之本在於憐民、敬天
十、
1. 原文
公曰:「嗚呼!君!惟乃知民德亦罔不能厥初,惟其終。祗若茲,往敬用治!」
2. 注釋
1. 嗚呼:感嘆詞,表示語重心長。
2. 君:指君奭。
3. 惟乃知:你要知道。
4. 民德:百姓的德行。
5. 罔不能厥初:沒有不能做到一開始好;即人人起初都能行善。
6. 惟其終:在於能否堅持到最後。
7. 祗若茲:只要這樣。祗,通「只」。
8. 敬用治:以恭敬之心治理政事。
3. 白話文
周公說:「唉!君奭啊,你要知道百姓的德行往往不是不能在開始時表現得很好,關鍵在於能否堅持到底。只要記住這一點,就要恭敬地施行治理!」
4. 總結
此言強調德行貴在堅持,為政者應持恭敬之心,不可懈怠。
啟示
德行在於善終,而非僅有良好開端
政事需持恭敬態度,始終如一
領導者應引導百姓持久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