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很多大人心裡的疑問,而且有點不甘心對吧?其實原因可以從「大腦機制」、「環境條件」、「心理狀態」三個層面來看,讓我們用一種貼近生活的方式說明:
🧠 一、孩子的大腦像海綿,大人的大腦像硬碟
小朋友的大腦處於語言學習的黃金期(大約0~12歲),神經可塑性強,什麼都能吸收,像沒格式化過的新硬碟,儲存空間大、讀寫速度快,學起語言來像玩。
大人的大腦已經有了成堆的記憶檔案、慣用語法和價值觀,想學新的語言還得「清掉一點舊的」,等於在複寫資料,自然比較慢。🌏 二、小朋友學的是「活的語言」,大人學的是「考試語言」
孩子在學校、YouTube、動畫、遊戲中「不知不覺地」在用英文交流,而我們大人多半是「為了考試學英文」、「為了工作看英文文件」,動機來自壓力而不是興趣。
所以小孩在玩、在說、在唱中用英文,大人卻只在背單字、死記文法。自然記得慢、說得卡。
😓 三、我們怕犯錯,小朋友不怕
你是不是曾經想開口講英文卻怕發音不好、文法錯被笑?
而小孩完全不在乎講錯:「Apple is go!」照樣自信滿滿地說出口。
這份「不怕錯、不怕丟臉」的心態,讓他們進步得飛快,而我們常常是被自己「怕被笑」的心卡住。
🔑 總結一下重點:
- 小孩大腦有語言吸收的優勢。
- 他們用英文在「玩」,我們用英文在「硬背」。
- 小孩敢亂講,我們怕講錯。
- 他們自然浸潤,我們強迫輸入。
🌱 但別灰心,大人也有優勢!
- 我們能主動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題材學(比如你喜歡動漫、音樂、遊戲、哲學…)
- 我們有邏輯思維能力,能快速抓語法結構
- 我們懂怎麼找資源,能用 ChatGPT 一對一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