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剛剛看到一個2019年的調查,提到有55%的美國人負擔不起「健康的飲食」,只能以「不健康」的食物來充飢。
於是我再擴大搜尋,發現在物價上漲的時代,即使是富裕的歐美國家,也有許多人無法常吃到比較「健康」的食物。
2025年,英國的報導指出,相同熱量的健康食物,價格是「不健康食物」的兩倍以上。物價上漲,使得英國家庭約60%被迫減少購買水果,44%減少食用蔬菜。英國慈善機構「食品基金會(Food Foundation)」指出,1000大卡的健康食物(如水果和蔬菜)平均需花費 8.80英鎊,而相同熱量的「不健康食品」(如即食便當、加工肉品)僅需 4.30英鎊。
該機構警告說,低收入家庭正被高昂的價格排除在健康飲食之外。
過去兩年中,健康食品的價格上漲了21%,而「不健康食品」僅上漲11%。英國約有800萬戶處於「糧食不安全」狀態,有60%減少購買水果,44%減少購買蔬菜。
紐西蘭研究發現,一個依賴福利津貼生活而且有兩個小孩的家庭,如果每週都購買健康飲食所需的食物,預算上每週將超支超過200紐元(3564台幣),根本負擔不起。
德國的媒體統計,每週約需65歐元才能吃得健康營養,但領取社會救助津貼的人,每週僅能支出約20歐元購買食品。
法國2023年的調查,有32%的受訪者無法穩定獲取足夠且健康的三餐,有15%的人因經濟拮据而經常無法保證一日三餐。
如果再結合我上個月發現的議題:美國小孩無法「餐餐有得吃」的比例在增加。現在兩種力量在拉距:川普政府努力壓低物價,但縮減的聯邦補助津貼,會影響學校能提供的免費午餐,食物銀行能救助的對象也會減少。
2023年,美國約有 1,380 萬名兒童生活在存在糧食不安全的家庭中,將近 五分之一的美國兒童 缺乏充足的食物。這些孩童的日常營養,高度依賴學校供餐和社區食物援助。
2023年統計顯示,美國有孩童的「單母家庭」中有34.7% 處於糧食不安全狀態,單親爸爸家庭則有約25% 糧食不足。
美國媒體報導:在芝加哥市區,一位非裔單親媽媽身兼數份低薪工作,孩子們卻只能靠學校提供的免費餐點作為唯一的營養來源。在洛杉磯,墨西哥裔美國人為了讓孩子吃飽,而節省自己食物份量。
英國的主婦說:「即使在普通超市購物也會讓人寒心,有時候才拿一袋東西就要20英鎊。」她只能去她社區的「糧食社區倉儲」,那裡將快被丟掉的多餘食物,以低價賣給當地居民。只需 8.50 英鎊,她就能買到三袋食品:新鮮水果和蔬菜、冷凍食品,以及日常食品雜貨。
這類資料很多,但我覺得寫到這裡就夠了。參考國外資料,或許我們可以推論,由政府提供、免費或低價的營養午餐非常重要,而且這「營養午餐」最好是真的符合「健康」定義,不能只顧「熱量」或「好吃」。在社群網站上,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光鮮亮麗、奢豪飲食的照片,不過,現實上會有許多家庭,沒辦法指定購買「有機」的健康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