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們告訴我,當初會選修我的電影課,是因為在課綱上看見《全面啟動 Inception》入圍課程片單。這也是學生和我在電影「品味」上僅有的一次交集,或是所謂的「共鳴」了。
2010年以前,我把整學期的課程「最高潮」都安排在接近期末上場的《安妮霍爾 Annie Hall 》;2011年至今的十餘年,則由《全面啟動》取而代之。這兩部作品都是「百科全書」式的電影,從頭到尾每一分秒中的「密語含金量」都高得嚇人。
我以「擠牙膏」的方式細密解碼講解,搭配相關短片與上百張截圖佐證,酣暢淋漓,自嗨到不行;然而每年學生們卻都在座位上聽得快要起暴動,無法承受如此細密的解碼式電影閱讀。所以兩片只能保留其一,否則聽者將神經崩潰。學生對《全面啟動》都有著青春記憶,因而勝出。(《夢醒人生 Waking Life》亦屬同一掛超高密度之無敵影片。但我只在學期初蜻蜓點水、沾沾醬油、高高舉起、輕輕放下。不構成學生負擔。)
《全面啟動》在動作戲的設計上,奇招盡出 — 盜夢、植夢、「客製化」夢境設計、多層「向下沉陷」的夢境結構時間差、各層夢境間的連動關係、各種回返上層夢境的方式、Penrose Stairs 的悖論幾何空間等自成系統的「偽」物理時空邏輯 — 讓觀眾嘆為觀止,眼界與腦洞大開。
而在不可或缺的感情戲設計上,更是先把 Maurice/Robert Fischer 和 Cobb/Mal 這兩條父子親情/夫妻愛情的感情軸線攪揉在一起,再分別與動作戲綁成互為因果的邏輯炸彈;一觸即發,扣人心弦,精彩萬分。
當年學生們首次觀看這影片時,大家都才剛進國中。除了看特效,他們什麼也沒記住。如今已二十出頭的他們,對其中動作戲設計的精巧有趣已略能理解,至於更深幽繁複的感情心理戲 — 生命中的情感憾事與罪惡感,如何成為自毀傾向的暗黑力量,以及如何在剩餘的生命中與自己和解 — 他們只能想像這是某些「體質特殊」的人才會遇見的人生情境。
學生們所還未能體悟的是:任何還保有道德倫常意識的人,就必定有著各種無以名狀、深淺不一的罪惡感。每個人的生命現況與未來,都是罪惡感的餘緒所造成的結果。學生們無論怎麼和劇中 Cobb 的罪惡感情結保持置身事外的 cynical distance, 這影片以及我的強力解讀,已經在他們的潛意識「植入」了這個幽幽執念。
在他們必然行經的人生分岔路口,靈魂走失的時刻,他們會被提醒:
向下搜尋心底的「暗黑勢力」,面對它、理解它、承認它…
(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