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 今天向大家詢問,電影《年少時代Boyhood 》選輯出的配樂,2001~2013 年間最流行的54首音樂,你能辨認出幾首... 我非常驚訝,只有少數人認出 Coldplay的〈Yellow〉和Gotye的〈Somebody That I Used to Know〉而已。我常對各位叮嚀:看電影不只是「看故事」,還要去感知其他所有構成元素,例如鏡頭、攝影機運動、燈光、服飾、擺設、構圖取景、音響、以及音樂...
電影從各方面測試大家的生活品味、歷史定位與認同感。如果你無法辨認出這作品中的音樂,這清楚說明了你生命中的這12年,沒有和這部分的「美國流行文化」有任何交集與認同。 而這是絕對無法事後「彌補」的。因那歷史時空已經消逝了~
這不是什麼「大不了」的遺憾。你「只是」永遠不會從這歷史角度來詮釋你這段12年歲月的感知與意義而已。對吧?
但是,接著要問自己:那麼,你這12年的歲月要用什麼文化記憶來重現?而且,不是只有這 12年... 而是接下來你所有的生命各階段呢?包含此時此刻的現在?你能不警醒,不趕緊打開你所有的神經接收系統?
[ 這是當年在教學平台上,我寫給電影課學生的課前公告與提問。]
電影《年少時代Boyhood 》所再現的,是劇中男孩梅森一家人(和飾演的全體演員)在2001~2013 年間的風雨滄桑。導演 Linklater 為了呈現梅森眼中的這十二年歲月紀實 ,徵詢專人並蒐羅了這十二年間最為人熟知的發燒金曲共 54 首,按詳實年表序列,讓梅森的成長蛻變和這些音樂與時俱進,同步出現在我們的眼前,震動我們的耳膜,舞動我們的時代愁緒。
當年我課堂上的大四學生,和梅森不僅同屬一個世代,而且自出生以來的整個成長的「3C數位軌跡」歷史,還彼此完全重疊。也就是說,《年少時代》就是他們的故事;而他們卻認不出這時代的路徑,在每一個峰迴路轉時刻的音樂提示!該怎麼說,才能完整形容,這令我啞口無言的失望與遺憾呢?是因為這影片描述的是美國家庭的故事、美國流行樂的關係嗎?當今台灣 3C「滑」世代的大學生,還能以此「文化隔閡」做為藉口嗎?
喔,對了,《年少時代》如果講述的是韓國家庭的故事,搭配的是韓文歌曲,或許學生們就會超有反應的?或是,如果電影中也同步紀錄了「手遊」軟體在這十二年間的歷史發展,學生們也會比較有感?
我不否認這是我個人對音樂的「偏執」感應。我用「音感」來生活。
從浩瀚宇宙到柴米油鹽,從每日的陰晴圓缺到四季更迭流轉,對我都是「音樂」。這並非象徵修辭,而是光線、空氣、溫度、速度、聲音的各種無法預期的交響結果;更遑論電影中最有設計感、最具催情效果的配樂了。
我曾在一篇題為「聽覺的絲絨革命」的文章中,記敘在淡江英文系讀書的四年當中,那風風雨雨的淡水校園文化、和風起雲湧的台灣政治社會,如何以各種音樂的陣陣浪潮向我襲來、將我包覆醃漬、型塑我至今的一生行止。那是我對我自己,以及那時代最刻骨銘心的文化記憶。
所以,如果學生們對於影片中 (以及自己同步成長的) 這十二年的文化記憶無法從音樂得到情感牽引,那麼要從哪裡呢?從他們面對這問題時的茫然面容中,我得不到回應。
凡事都扯向私密的情感世界來比喻,就都會比較容易突破聽者的心防。所以我時常把學生最敏感又最無知的感情話題,拿來「汙染」課堂上的嚴肅議題。
他們交朋友、談感情時都怎麼「交」?怎麼「聊」呢?若要深度認識彼此,是否須要談到自己成長的過程?其中是否涉及「回想」與「記憶」呢?述說時是否必須描述時空背景、以及自己和那背景之間的情感關係距離?而這些是不是就是所謂的「文化記憶」呢?而我們對那背景中所有人事地物的好惡,或認同排拒,是不是就是「文化品味」呢? 這一切不就是「交朋友」「談感情」的主要劇情嗎?如果不是,請說說看是要怎麼談?
我再追加一個精彩案例,旁敲側擊,延伸演繹這所謂的文化品味與辨識能力之必要:
法國電影《大鼻子情聖 Cyrano de Bergerac 》(1990)中的男配角 Christian 癡戀著秀麗佳人Roxane。只可惜,每次好不容易逮到機會,得以一親芳澤時,除了「我愛妳!我好愛妳!我是如此愛妳!」,毫無品味與文采的 Christian 根本無能表達自己心急如焚的愛意與思念。
飽讀詩書的 Roxane 極其失望,大翻白眼,扭頭走人!
反觀大鼻子情聖 Cyrano,暗中更痴狂迷戀著 Roxane,卻可藉著替空有外表、毫無文化涵養的Christian捉刀,陳倉暗渡自己的熾烈情思,寫出讓 Roxane 情慾亂竄、春心蕩漾的絕美情書,一封又一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