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文
2. 注釋
1. 康王:即周康王,周成王之子。
2. 命作冊畢:「命」是下命令,「作冊」即編寫封爵之文,「畢」是受命者,封於畢地的諸侯。
3. 分居里:指將人民或官屬分配於各鄰里安居。
4. 成周郊:成周是東周的都城(今洛陽),「郊」指的是其周邊地區。
5. 《畢命》:為對畢公之命令與教誨,記載於《尚書》。
3. 白話文
康王下命,冊封畢公,讓他在成周城外的郊區建邑安居,並作成《畢命》一篇。
4. 總結
此為康王分封諸侯、整治王畿的重要舉措,展現周朝禮樂制度的延續與推廣,也反映王權中心對地方的規範與指導。
啟示
分封制度鞏固周王朝政治秩序
禮法制度不僅治國,亦安人心
文獻記述彰顯法度傳承與君臣關係
一、
1. 原文
惟十有二年,六月庚午,朏。越三日壬申,王朝步自宗周,至于豐。以成周之眾,命畢公保釐東郊。
2. 注釋
1. 十有二年:即康王即位的第十二年。
2. 六月庚午,朏:「庚午」為六月的某日,「朏」指月初初現,有朔月之意,表示當月初一左右。
3. 越三日壬申:三天後為「壬申」日。
4. 王朝步:「朝步」意即早晨出發步行或乘輿。
5. 宗周:西周首都,即今陝西岐山附近。
6. 豐:即豐鎬(或豐京),西周的都城之一。
7. 成周之眾:指居住在東都成周(今洛陽)之百姓或官民。
8. 畢公:周康王所命之臣,封地在畢,受命治理東郊。
9. 保釐:「保」有守護、治理之義,「釐」通「理」,意即整治或經營。
3. 白話文
到了康王即位的第十二年,六月庚午那天是朔日。三天後的壬申日,康王從宗周早晨出發,到達豐地。他下令畢公率領成周的百姓,負責治理成周東郊地區。
4. 總結
此段記述了康王親自南巡至豐地,並調配人力加強成周治理的舉措,展現周王親政視察與對地方治理的重視,亦體現畢公作為重臣受託其事的重要性。
啟示
君主巡視是古代治理的重要實踐
中央調度地方人力以安定邊郊
重臣受命治邊,體現君臣分工與信任
二、
1. 原文
王若曰:「嗚呼!父師,惟文王、武王敷大德于天下,用克受殷命。惟周公左右先王,綏定厥家,毖殷頑民,遷于洛邑,密邇王室,式化厥訓。既歷三紀,世變風移,四方無虞,予一人以寧,道有升降,政由俗革,不臧厥臧,民罔攸勸。惟公懋德,克勤小物,弼亮四世,正色率下,罔不祗師言。嘉績多于先王,予小子垂拱仰成。」
2. 注釋
1. 父師:尊稱臣子如父如師,此處指畢公。
2. 敷大德:弘揚高尚道德。
3. 用克受殷命:因此能夠承受天命,取代殷朝。
4. 綏定厥家:安定周王朝的國家。
5. 毖殷頑民:安撫殷朝頑民。
6. 遷于洛邑:將殷民遷至洛邑(成周)。
7. 式化厥訓:依循周公教訓進行教化。
8. 三紀:一紀為十二年,三紀即三十六年。
9. 四方無虞:天下安定,無外患。
10. 道有升降,政由俗革:治道有興衰,政令因應風俗而變革。
11. 不臧厥臧:「臧」作為動詞,意指稱善;此句為:不知稱善之所,民無所鼓舞。
12. 弼亮四世:輔佐四代天子。
13. 正色率下:以端正態度率領下民。
14. 祗師言:恭敬遵守師長之教誨。
15. 垂拱仰成:君主無為而治,仰賴臣子成就政務。
3. 白話文
王說:「唉!父師啊!文王、武王以盛德教化天下,才能承受天命取代殷朝。周公輔佐先王,安定國家,安撫殷朝頑民,遷徙他們到洛邑,靠近王室,以周公之教訓教化他們。如今歷經三十六年,時代變遷,風俗移轉,四方安寧,我才能安心治理國家。然而道德有盛有衰,政令也隨風俗變革,不能明確知道什麼是善,人民也沒有依據來努力。你勤於修德,即使是微小的事也不懈怠,輔佐了四代君主,端正自身,帶領百姓,大家都敬從你的教誨。你的政績超過了先王,我這年幼的君主,只需垂手安坐,就能仰仗你完成政務。」
4. 總結
這段是康王對畢公的嘉獎之詞,回顧文王、武王與周公的功業,肯定畢公秉承周公之道,忠勤輔政,四朝不懈,政績卓越,使君王能安坐無為,仍可使國家治理良好。
啟示
臣子忠勤能穩固天下
教化與制度要隨時代調整
君主應善用賢臣,實行無為而治
德行與政績能超越前人,靠的是持續勤勉
三、
1. 原文
王曰:「嗚呼!父師,今予祗命公以周公之事,往哉!旌別淑慝,表厥宅里,彰善癉惡,樹之風聲。弗率訓典,殊厥井疆,俾克畏慕。申畫郊圻,慎固封守,以康四海。政貴有恆,辭尚體要,不惟好異。商俗靡靡,利口惟賢,余風未殄,公其念哉!我聞曰:『世祿之家,鮮克由禮』。以蕩陵德,實悖天道。敝化奢麗,萬世同流。茲殷庶士,席寵惟舊,怙侈滅義,服美于人。驕淫矜侉,將由惡終。雖收放心,閑之惟艱。資富能訓,惟以永年。惟德惟義,時乃大訓。不由古訓,于何其訓。」
2. 注釋
1. 父師:對年長重臣的尊稱。
2. 祗命:恭敬地接受命令。
3. 旌別淑慝:辨明善惡,賞善罰惡。
4. 彰善癉惡:顯揚善人,痛恨惡人。
5. 樹之風聲:建立良好風氣。
6. 弗率訓典:不遵守教法典章。
7. 殊厥井疆:改變其田界地界。
8. 郊圻:國都外圍的邊界。
9. 商俗靡靡:指殷商遺留下來的頹靡風俗。
10. 利口惟賢:以能言善辯者為賢。
11. 世祿之家:世代享有俸祿的家族。
12. 敝化奢麗:敗壞的風俗追求奢華美麗。
13. 席寵惟舊:仍以昔日的恩寵自居。
14. 怙侈滅義:依仗奢侈而喪失道義。
15. 驕淫矜侉:驕橫放蕩,矜誇浮華。
16. 收放心:收回迷失的本心。
17. 閑之惟艱:「閑」為防範,此句意為防止本心迷失極其困難。
18. 資富能訓:富裕才能教化他人。
19. 惟以永年:意指如此才能長久。
20. 不由古訓,于何其訓:不依循古代的教訓,則無所本可循。
3. 白話文
王說:「唉!父師啊,如今我恭敬地命你承擔起如同周公一般的重任。你要去吧!明辨善人與惡人,標明他們的居處,獎勵善行、懲戒惡行,為人民樹立良好風尚。對於不遵守教法典章的人,要改變其田界,以使人產生敬畏與向往。要重新規劃郊區疆界,謹慎鞏固封地,使四方安康。治理之道貴在持久不變,言辭應切合要義,而非只求新奇。殷商的風俗浮靡柔弱,以能言善辯者為賢人,這種風氣至今尚未完全根除,你應當銘記於心!我聽說:『世代享有俸祿的家族,很少能遵循禮制』。這種浮蕩之風,敗壞德行,違背天道。頹敝的風化追求奢華,會成為萬世之患。如今那些殷商遺留下的士人,仍憑藉過去的恩寵自以為是,仗恃奢侈而喪失道義,以穿著華麗為榮,驕橫放縱、浮誇無實,終將導致敗亡。即使要挽回他們迷失的本心,也實在困難。唯有具備財富,才能施以教化,才能長久地立於世間。唯有德與義,才是真正的大道教訓。不依循古聖先王的教訓,還能依據什麼來治理天下呢?」
4. 總結
此段是康王對畢公的訓勉,命其承接周公之責,治理成周東郊,整飭風俗,懲惡勸善,重申德義為治本,嚴斥殷商遺風,強調政治要恆久不變,不可重辭華言。唯有依循古訓,方能長治久安。
啟示
政治治理須持久有恆,不可貪新求異
為政者當賞善罰惡,建樹風聲
浮華奢侈之風會敗壞道德與社會秩序
治國必本於德義,根據古訓方能立道
四、
1. 原文
王曰:「嗚呼!父師,邦之安危,惟茲殷士。不剛不柔,厥德允修。惟周公克慎厥始,惟君陳克和厥中,惟公克成厥終。三后協心,同厎于道,道洽政治,澤潤生民,四夷左衽,罔不咸賴,予小子永膺多福。公其惟時成周,建無窮之基,亦有無窮之聞。子孫訓其成式,惟乂。嗚呼!罔曰弗克,惟既厥心;罔曰民寡,惟慎厥事。欽若先王成烈,以休于前政。」
2. 注釋
1. 父師:對年長賢臣的尊稱。
2. 殷士:指殷商遺民中有才德者。
3. 不剛不柔:性情不偏激也不懦弱,適中。
4. 厥德允修:他們的品德誠實且完善。
5. 周公、君陳、公:分別指周公旦、康王(君)、畢公。
6. 厥始、厥中、厥終:事情的開始、中間與結束。
7. 三后協心:三位賢人齊心協力。
8. 道洽政治:大道貫通,政事清明。
9. 澤潤生民:恩澤滋養百姓。
10. 四夷左衽:四方蠻夷歸順周朝(「左衽」象徵歸化)。
11. 永膺多福:長久承受福祉。
12. 建無窮之基:建立永恆的根基。
13. 無窮之聞:永遠的美名。
14. 訓其成式:讓子孫遵循已建立的典範。
15. 惟乂:才能治理國家。
16. 罔曰弗克:不可說做不到。
17. 惟既厥心:只要能盡心竭力就可以成功。
18. 欽若:敬仰並效法。
19. 成烈:已成的偉業。
20. 前政:先王的政績。
3. 白話文
王說:「唉!父師啊,一國的安定與危亂,全都繫於這些殷商的士人。他們性格不偏剛亦不過柔,品德誠實又完善。是周公能謹慎開端,康王你能使政務中正和平,而你(畢公)則能善終其事。這三位賢人同心協力,最終都達成了大道。大道通達於政治,恩澤普被人民,四方蠻夷也都歸順朝廷,我這小子得以長久承受多福。你現在正值建設成周的良機,當建立永續的根基,也將擁有永遠的美譽。願你的子孫都能效法你所成就的典範,繼續治理天下。唉!千萬不要說自己做不到,關鍵在於能否盡心盡力;也不要說人民稀少,只要謹慎處理政事即可。應當敬仰先王已成的偉業,用以安定繼承下來的政權。」
4. 總結
康王以深切語氣訓誡畢公,強調殷遺士對國家安危的重要性,讚揚三公齊心建政之功,勉畢公繼承事業,建立長久根基與聲譽,同時囑咐後代要效法典範、敬承前王之道。
啟示
國家興亡關鍵在人才與德行
凡事貴有始中終三段皆善
君臣協心可成大道與政治之安
不可推諉責任,當盡心盡力履職
建功立德才能流芳萬世,為子孫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