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典音樂界,有些名字不只是代表技藝的巔峰,更象徵著一種面對時代的態度。王羽佳,就是這樣的存在。她不是那種默默坐在鋼琴前彈奏的傳統藝術家,她總是帶著火光與個性登場——一位用手指點燃音符的鋼琴家,一位使古典音樂有了全新狀貌的革新者。 王羽佳1987年出生於北京一個充滿藝術氛圍的家庭。她的父親是打擊樂演奏家,母親則是舞蹈老師。這樣的背景,讓她從小就被音樂與舞台包圍。4歲半開始學琴,從一開始她就不按牌理出牌——選鋼琴的理由是「可以坐著,不那麼累」。但正是這樣看似輕描淡寫的動機背後,涵藏著非凡的天賦以及無與倫比的自律。 她的學習歷程可謂一條高速通道:6歲正式拜師,8歲通過八級考試,9歲進入中央音樂學院附小,11歲遠赴加拿大,15歲考進美國費城的柯蒂斯音樂學院,師從加里·格拉夫曼——這位同樣指導過郎朗與張昊辰的大師。一路過關斬將的王羽佳,靠的從來不是背景或噱頭,而是硬實力與過人的敏銳。 當然,她的成名不只是因為學歷與比賽,而是因為錄音與舞台上的真實表現。2009年與德意志留聲機(DG)簽約後,她推出了多張專輯,其中《奏鳴曲與練習曲》讓世人見識到她怎樣在蕭邦與利蓋蒂之間遊刃有餘。2023年,她與杜達梅爾和洛杉磯愛樂合作錄製拉赫曼尼諾夫全集,技術與情感兼具,堪稱當代經典之作。2024年的《美國計畫》則讓她成為第一位拿下葛萊美「最佳古典器樂獨奏獎」的中國鋼琴家。 她的演奏風格難以歸類。你可以說她技巧超凡、節奏準確、詮釋到位,但那都只是起點。真正讓人難忘的是她的舞台魅力:她不怕穿短裙高跟鞋上台,她認為服裝是音樂的一部分,是情感的延伸。這種不設限的自信,也體現在她對曲目的選擇上——從莫札特的古典清雅,到斯克里亞賓的神秘抽象,再到當代作曲家的作品,她都能自在駕馭。 有樂評人說,她的演奏讓人「忘記她是誰,只記得音樂本身的震撼」。2023年她在卡內基音樂廳一日之內完成拉赫曼尼諾夫五大鉅作(四首協奏曲與一首狂想曲)的馬拉松演出,這不是體力與技巧的挑戰,而是一場意志與藝術信仰的戰役——她做到了,還讓全世界都記住了那一夜。 有人拿她和郎朗相比,她微笑以對,從不反駁,因為她根本不在比較的框架內。她走的是自己的路,一條融合東方深度與西方前衛的路,一條讓古典音樂不再只屬於博物館與正襟危坐的觀眾,而是屬於這個時代、這個瞬間的路。 王羽佳,是一位技術高超的演奏家,是一位風格鮮明的舞台表演者,更是一位挑戰定義、重塑語言的藝術家。在這個時代,她是古典樂壇的驚嘆號。
■訪問視頻■
(可凡傾聽)登頂音樂界「珠穆朗瑪峰」的中國鋼琴家王羽佳:被英國《古典音樂雜誌》評為有史以來50位最偉大的鋼琴家之一,榮獲第66屆葛萊美音樂獎「最佳古典器樂獨奏獎」。■演奏視頻■
Yuja Wang: Rachmaninov Piano Concerto No. 1 in F-sharp minor, Op.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