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在暗處做出選擇
新聞上常常出現相似的標題:「某某因為網路霸凌輕生了」。
我們看了一眼,皺眉,然後繼續滑手機。是一個重複出現的故事,彷彿離開世界的人,不再是一個血淋淋的生命,只是一個名字,一個新聞單位所用的被動句。
「應該和我沒什麼關係吧?」我們心裡這麼想。
可是,我們真的沒有關係嗎?
當你匿名寫下「她也沒多努力」,當你在馬路上搶先過、狂按喇叭時想著「反正沒人拍到」,你知道自己不是壞人,你只是累了,只是煩了,只是這次不想讓了。
而你這一點點的不耐、一點點的火氣,會不會正是壓垮一個人的最後一點重量?
你忍不住的惡,會不會是來自生活中被壓抑太久的不滿? 你在匿名空間釋放的一點點攻擊,會不會餵養了下一個惡的循環?
這些被發散出去的惡,最後可能又會以另一種形式,在現實中,回到你身上。
她:一個千篇一律的網路霸凌故事
她經營一個小型自媒體,寫觀察、開線上課。不是網紅,也不是藝人,但她的文字有些人喜歡。
有一天,她開始收到匿名攻擊。「你寫的根本沒內容」、「這種人還敢開課,笑死人」……她一開始回應,後來沉默,再後來,只留下最後一句:「我不知道還要怎麼相信人是善良的。」
幾天後,她離開了這個世界。排除他殺。新聞三百字。
我們又滑過一次,一秒鐘的停留,一秒鐘的遺忘。
你:只是跟著說了一句
你不是惡意的人。你也寫過溫暖的留言、讓過座位、幫過路邊的狗。
但你那天看到一篇貼文,在Thread匿名留言區補了一句:「她就是蹭熱度吧。」
沒人叫你這麼做,但你就是做了。你不是第一個,底下已經有九十九則類似的留言。你那一句不特別,不尖銳,也沒被截圖。你甚至覺得自己講得還算有禮貌。
你沒有想太多。
但心理學上其實有一種說法叫「責任擴散效應」:當有很多人在做某件事,我們更容易降低對自己行為的責任感。我們不是主謀,只是其中一個參與者,這樣罪惡感會被稀釋。
你不覺得自己是霸凌者。你只是跟著說了一句。
但
在那個接收這些訊息的人眼裡,你和那九十九個人一樣。每一句話,力道一樣重。
我們:不是壞人,但都在推動這個系統
我們多數人都不是壞人。我們會遵守基本規範,會在社交場合有禮貌,會在需要的時候幫助人。
但也正因為「我們不是壞人」,我們更不容易察覺那些不經意的惡,是怎麼從我們手上流出的。
在匿名空間,我們更容易說出平常不敢說的話,心理學稱為「去個人化效應(deindividuation)」。在沒有臉孔、沒有監督的情境下,人更容易做出違反道德規範的行為。
而這些被丟出去的惡意,常常會累積、發酵,甚至在別人的生命裡造成看不見的裂痕。
你今天對別人不耐,別人明天對孩子發火,孩子後天在學校欺負更弱小的同學。
這不是因果報應。這是社會系統裡的能量流動。 那些沒有被處理的情緒、惡意、委屈,總會轉身成為下一次攻擊的來源。
留一點空隙,不是因為高尚,而是因為我們都會累
我們當然沒有義務永遠保持善良。
但我們可以選擇:在下一次想說一句攻擊性的話時,停一下,問自己:「我是真的想傳達意見,還是只是在發洩?」
在下一次開車搶快時,問自己:「這真的有那麼急,還是我只是想贏?」
在按下送出鍵之前,問自己:「如果我是她,看到這句話,會是什麼感覺?」
選擇不是為了做個好人,而是為了不要讓那些我們不曾處理的情緒,去傷到不該被傷的人。
因為那些痛,最後可能也會回到我們身上。
你不是壞人。
但你可以選擇,在無人看見的時候,仍然保留一點溫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