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收集了許多大學在導入AI學習後所提出的AI使用指引手冊。從這些手冊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原則與建議,但卻很少看到具體的細則和範例。因此,當老師拿到這些資料時,必須根據自己所屬科系的特性,自己建立相關的評量規則或設計評量形式。對於本身缺乏AI素養或不擅長規劃AI寫作評量的老師來說,這確實是一大挑戰。 例如 台大
如果教師對於學生使用 ChatGPT 等生成式 AI 工具有所顧慮,可以從三方面來調整:清楚地和學生溝通 AI 生成工具的使用方法和限制:首先,教師應該先釐清在課程中使用 AI 生成工具的原則和規範,除了透過口頭的說明和提醒讓學生清楚瞭解相關規定,最好也在課程一開始就把相關規定明白標示於課程大綱內,藉以和學生達成共識避免爭議。教師同時需要思考,哪些課堂活動和作業可以或不可以使用 AI 生成工具?在可以使用的情況下,使用方式或範圍是什麼?若不可以使用,又會如何偵測學生使用與否?以及會怎麼處理誤用情況的發生?
加強課堂實作或演練:依照不同課程性質,提供學生必須在課堂中進行或完成的學習活動。
調整課程評量方式:把學習評量範圍加廣,不著重在單一評量或最終結果,而是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展現的進步或累積成果。另一種方法是加深學習評量內容,提升作業或考試題目難度、加入課程獨特性內容,或是做更能反映出學生個人特色的評量設計等。
此外,在大學招生辦公室以及高中端,我們共同面臨另一個困擾——大學雖然要求學生在學習歷程中加入AI應用,但所提供的仍然只是原則,缺乏更完整的建議或具體的格式。這樣的做法讓高中端的老師與學生感到困惑,而在大學端負責審查的老師,也必須具備完善的AI素養,才能妥善審查這些內容。
教育部並非沒有察覺這個現象,因此也提供了一些相關素材,希望學生在準備學習歷程時能有所依據,但多數還是僅止於原則。
二、學生指引
(一) 學生於作業、報告,以及測驗評量時,應遵守教師說明生成式AI之使用規範。
(二) 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使用生成式AI時應誠實揭露 ,正確引註,並對產生之內容負責。
(三) 學生針對評量結果,可使用生成式AI進行訂正與重點學習。
(四) 學生可利用生成式 AI協助整理歸納學習歷程之重點 、 深化學習歷程之反思及完善呈現學習歷程檔案且應清楚標註。
總結來說,如果要同時解決三方的困擾,必須將這三點串聯起來,提供明確的評量規則、可操作的格式與建議、評量設計的參考,以及大量實際範例。如此一來,才能讓這個問題更具體地被解決。
這也是我們最近正在努力的方向。和12年國教辦公室熟悉的夥伴都知道,我們所設計的內容,很快就會進入課堂進行實際實施,藉此檢視這些內容是否符合現場需求,並在必要時進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