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叩叩叩,我可以進來嗎?》作者/粘忘凡.繪者/孫心瑜:從繪本反思自我設限與接納差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叩叩叩,我可以進來嗎?」是一本書的書名,也是一個問句。

在書店看到這本書時,心想:「像女兒這種沉浸式共讀的孩子來說,這一定是一本很好互動的故事。」

翻了翻繪本,內容是這樣的:每一種動物都有屬於自己族群的小圈圈,當有其他動物想加入時,他們會因著他人的外觀或能力與自己不同,而大聲拒絕他人的加入請求。不過後面也開始出現翻轉,那些原本被拒絕加入的動物們,卻敞開心接納想加入他們的朋友。

 

果不其然,女兒非常喜愛這本繪本,因故事是劇場式的演繹,讓她從開始到結束都很享受在故事情境裡。

而我,在與女兒一次又一次的共讀裡,開始思考:「這個圈圈,是不是也是一種意識形態的圈圈?」


我時常在社群媒體的留言中,看見許多快速、甚至尖銳的評論。這些留言常常來自不認識發文者的人,卻在讀完文字的當下,迅速作出強烈的回應。

因為我很常看與育兒相關的發文,發現每當有母親寫出與自己孩子的相處時,總會看見許多傷人的評論在發文底下發酵著。

就像是發文者帶著寫好的文字去敲門:「叩叩叩,我可以進來嗎?」,而對方看了一眼文字內容或風格與自己不同,就立刻回應——如同繪本中角色所說的:「NO!你和我們不是同一國的。不讓你進來。」

我思考著,為何當現實中如此細膩的親子理解被寫出來時,會反變成刺傷觀看者的利器,讓觀看的人不假思索的回擊?

這樣直接的排斥,讓我想到:有時候,我們是不是也被困在自己所熟悉的思想框架裡,而不自覺地用力否定他人。

那種親子之間的理解與同步性,是放在親子間的每個相處當下,是一種幸福經驗。然而,當這種幸福經驗被寫出來,放到公開空間時,好像就會被推入比較、內耗或防衛的狀態裡,而這樣的狀態,對於那些處境不同或是正在掙扎的讀者來說,變得無法好好的「平視」彼此的經驗。

 

《你都沒在聽》的作者凱特.墨菲說到:「社群媒體造就出「另類事實」——不是謊言,是大家只接收自己想聽的意見、立場及不會受到挑戰的言論。」

這段話提醒我:

我們對自己所相信的信念有信心嗎?

我們是否願意讓自己的信念被挑戰時依然平靜以對?

我們是否願意讓自己的圈圈裡,進入一些不同顏色的圈圈,不急著認同,也不必立刻接受,而是慢慢咀嚼、理解後,再選擇是否接受或保有距離?

 

雖然這本繪本最後提到:「或是,沒有圈圈!」

這看似是一個完美結局。但在現實中,我們的意識形態裡面,一定有一個自己所相信的框架(圈圈),或許,我們可以做到的是,在我們尚未認識這個跟我們如此不一樣的思想之前,不這麼快的去否定。或是讓自己的圈圈開個小門,接納不一樣的圈圈進來坐坐。

 

如同這本繪本最後說的:「世界很大,那個圈圈不是全世界。」

有時候,我們認為的全世界,不過是浩瀚宇宙裡的一小顆塵埃。

願我們都不會在尚未瞭解一個人之前,就認為對方笨到極點或心懷惡意(凱特.墨菲);也願我們都能在塵埃與塵埃相遇之處,學會平視、傾聽,同時也能享受這些擦肩而過、彼此碰撞的過程,因為那樣的火花,一定是絢爛又美麗的。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繪本與生活碎片
3會員
5內容數
–眾多育兒碎片拼湊起的日常。 –與繪本相遇後迸出的思想火花。
繪本與生活碎片的其他內容
2025/05/14
這篇文章記錄了作者全職陪伴兩個女兒成長的點滴,分享了孩子們的語言發展及趣事,並反思了社會對母職的期待與自身選擇。文章真誠地表達了作者對陪伴孩子成長的喜悅與堅持,也觸及了現代女性在家庭與自我實現之間的平衡問題。
2025/05/14
這篇文章記錄了作者全職陪伴兩個女兒成長的點滴,分享了孩子們的語言發展及趣事,並反思了社會對母職的期待與自身選擇。文章真誠地表達了作者對陪伴孩子成長的喜悅與堅持,也觸及了現代女性在家庭與自我實現之間的平衡問題。
2022/04/12
會想分享這本繪本是因為最近離死亡好靠近,去年到今年的半年內,家裡的狗狗及貓咪相繼過世,上個月姑姑也不敵病魔離世了,再來是先生兩週前連續發燒了6天去住院5天,一下子要面對這麼多家人離開、生病,還要繼續正常的生活真的很需要靠信仰呢。
Thumbnail
2022/04/12
會想分享這本繪本是因為最近離死亡好靠近,去年到今年的半年內,家裡的狗狗及貓咪相繼過世,上個月姑姑也不敵病魔離世了,再來是先生兩週前連續發燒了6天去住院5天,一下子要面對這麼多家人離開、生病,還要繼續正常的生活真的很需要靠信仰呢。
Thumbnail
2022/02/20
會知道這本書是友人送的,她是一位使用繪本做藝術教育的老師,也是在我產後唯一送媽媽禮物的朋友。 這個月是我做為母親的第六個月,成為父母這件事是我跟先生在婚前就有的共識,即便在還未有孩子及懷孕期間,對孩子來到我們生活中有各種的想像,但那些想像都遠不及實際與女兒相處來得震撼。
Thumbnail
2022/02/20
會知道這本書是友人送的,她是一位使用繪本做藝術教育的老師,也是在我產後唯一送媽媽禮物的朋友。 這個月是我做為母親的第六個月,成為父母這件事是我跟先生在婚前就有的共識,即便在還未有孩子及懷孕期間,對孩子來到我們生活中有各種的想像,但那些想像都遠不及實際與女兒相處來得震撼。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曾經遇見看起來《不一樣》的族群嗎? 孩子曾經主動說出他們的好奇嗎? 試著拿這本書讀給你學齡前的孩子聽。閱讀前,甚麼都不要說一起靜靜看著封面,你會跟我一樣聽到孩子好奇的問號,............
Thumbnail
曾經遇見看起來《不一樣》的族群嗎? 孩子曾經主動說出他們的好奇嗎? 試著拿這本書讀給你學齡前的孩子聽。閱讀前,甚麼都不要說一起靜靜看著封面,你會跟我一樣聽到孩子好奇的問號,............
Thumbnail
如果可以穿越時空,送一本繪本給小時候的自己,那會是哪一本呢?
Thumbnail
如果可以穿越時空,送一本繪本給小時候的自己,那會是哪一本呢?
Thumbnail
此篇共讀圖書介紹了兩本繪本:《爺爺的柺杖》和《你會做什麼呢?》,兩本書都是在共讀的過程中啟發小朋友的想像力,並引導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物體和事物。在這篇文章中,分享了孩子對書中故事的反應和互動的情況。這樣的共讀活動不僅有助於擴展孩子的視野,也建立了孩子和家長之間的美好回憶。
Thumbnail
此篇共讀圖書介紹了兩本繪本:《爺爺的柺杖》和《你會做什麼呢?》,兩本書都是在共讀的過程中啟發小朋友的想像力,並引導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物體和事物。在這篇文章中,分享了孩子對書中故事的反應和互動的情況。這樣的共讀活動不僅有助於擴展孩子的視野,也建立了孩子和家長之間的美好回憶。
Thumbnail
孩子能馬上融入情境中,愛不釋手
Thumbnail
孩子能馬上融入情境中,愛不釋手
Thumbnail
這是一個關於父母要放手的故事,從筆觸與文字,我感受到為人母親的掙扎。父母對孩子的愛就是這樣,又想保護孩子,又想孩子長大。 我常常有感,繪本既照亮孩子的路,也溫暖媽媽的心。我們都試過愛孩子愛到一個地步,是不容有失。但原來,
Thumbnail
這是一個關於父母要放手的故事,從筆觸與文字,我感受到為人母親的掙扎。父母對孩子的愛就是這樣,又想保護孩子,又想孩子長大。 我常常有感,繪本既照亮孩子的路,也溫暖媽媽的心。我們都試過愛孩子愛到一個地步,是不容有失。但原來,
Thumbnail
本文分享富有情感、暖哭新手媽媽的三本繪本,包括《寶寶眼中的媽媽圖鑑》、《你是媽媽》和《當爸媽的寶貝,你最剛好》,推薦給需要自我激勵和表達愛意的家長。
Thumbnail
本文分享富有情感、暖哭新手媽媽的三本繪本,包括《寶寶眼中的媽媽圖鑑》、《你是媽媽》和《當爸媽的寶貝,你最剛好》,推薦給需要自我激勵和表達愛意的家長。
Thumbnail
若認為繪本只是「有圖畫的書」,那可能就太小看繪本的可能性了;而若以為這種互動繪本是針對幼童認知而創作,則是小看了自己作為讀者的可能性。
Thumbnail
若認為繪本只是「有圖畫的書」,那可能就太小看繪本的可能性了;而若以為這種互動繪本是針對幼童認知而創作,則是小看了自己作為讀者的可能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