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叩叩,我可以進來嗎?」是一本書的書名,也是一個問句。
在書店看到這本書時,心想:「像女兒這種沉浸式共讀的孩子來說,這一定是一本很好互動的故事。」
翻了翻繪本,內容是這樣的:每一種動物都有屬於自己族群的小圈圈,當有其他動物想加入時,他們會因著他人的外觀或能力與自己不同,而大聲拒絕他人的加入請求。不過後面也開始出現翻轉,那些原本被拒絕加入的動物們,卻敞開心接納想加入他們的朋友。
果不其然,女兒非常喜愛這本繪本,因故事是劇場式的演繹,讓她從開始到結束都很享受在故事情境裡。
而我,在與女兒一次又一次的共讀裡,開始思考:「這個圈圈,是不是也是一種意識形態的圈圈?」
我時常在社群媒體的留言中,看見許多快速、甚至尖銳的評論。這些留言常常來自不認識發文者的人,卻在讀完文字的當下,迅速作出強烈的回應。
因為我很常看與育兒相關的發文,發現每當有母親寫出與自己孩子的相處時,總會看見許多傷人的評論在發文底下發酵著。
就像是發文者帶著寫好的文字去敲門:「叩叩叩,我可以進來嗎?」,而對方看了一眼文字內容或風格與自己不同,就立刻回應——如同繪本中角色所說的:「NO!你和我們不是同一國的。不讓你進來。」
我思考著,為何當現實中如此細膩的親子理解被寫出來時,會反變成刺傷觀看者的利器,讓觀看的人不假思索的回擊?
這樣直接的排斥,讓我想到:有時候,我們是不是也被困在自己所熟悉的思想框架裡,而不自覺地用力否定他人。
那種親子之間的理解與同步性,是放在親子間的每個相處當下,是一種幸福經驗。然而,當這種幸福經驗被寫出來,放到公開空間時,好像就會被推入比較、內耗或防衛的狀態裡,而這樣的狀態,對於那些處境不同或是正在掙扎的讀者來說,變得無法好好的「平視」彼此的經驗。
《你都沒在聽》的作者凱特.墨菲說到:「社群媒體造就出「另類事實」——不是謊言,是大家只接收自己想聽的意見、立場及不會受到挑戰的言論。」
這段話提醒我:
我們對自己所相信的信念有信心嗎?
我們是否願意讓自己的信念被挑戰時依然平靜以對?
我們是否願意讓自己的圈圈裡,進入一些不同顏色的圈圈,不急著認同,也不必立刻接受,而是慢慢咀嚼、理解後,再選擇是否接受或保有距離?
雖然這本繪本最後提到:「或是,沒有圈圈!」
這看似是一個完美結局。但在現實中,我們的意識形態裡面,一定有一個自己所相信的框架(圈圈),或許,我們可以做到的是,在我們尚未認識這個跟我們如此不一樣的思想之前,不這麼快的去否定。或是讓自己的圈圈開個小門,接納不一樣的圈圈進來坐坐。
如同這本繪本最後說的:「世界很大,那個圈圈不是全世界。」
有時候,我們認為的全世界,不過是浩瀚宇宙裡的一小顆塵埃。
願我們都不會在尚未瞭解一個人之前,就認為對方笨到極點或心懷惡意(凱特.墨菲);也願我們都能在塵埃與塵埃相遇之處,學會平視、傾聽,同時也能享受這些擦肩而過、彼此碰撞的過程,因為那樣的火花,一定是絢爛又美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