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喜歡喝茶嗎?又喜歡喝甚麽茶呢?
讓我來猜猜,是台灣烏龍茶?印度的大吉嶺或阿薩姆紅茶?還是中國普洱茶?
在香港,飲茶文化盛行。跟父母假日上茶樓,「一盅兩件」,更是我們不少人的童年回憶。然而,在茶樓或市場上一般買到,喝到的茶,不論哪一款,皆有一個共通點—並非香港種植。
大概是這個原因,在兒時記憶中,香港並沒有茶葉。
反而長大以後,在茶藝課中,才隱隱知道香港好像在昂坪還有茶樹。
但,亦只到「隱隱」的程度而已。
直至早前,在丘比熊的推介下,我們去聽了一個關於香港茶葉生產的講座。
「大家知道香港有茶樹種植嗎?」提問的正是講者,香港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的再生農業部經理—葉子林先生。
這個一小時的講座,讓我對自己的家多了一分認識。從前的小漁港,原來曾盛產名茶。
更驚喜的是,在一眾致力推廣永續生活的團體努力下,寸金尺土的香港,時至今日,仍有茶樹容身的位置。
到底香港從前和現在的茶園在哪裏呢?又是誰在默默努力付出呢?今天的「香港茶」,樣子如何?味道又如何呢?
一連兩篇,這次就讓我和各位分享一下講座的內容吧。
除此以外,亦會談談以下三段時期,香港茶葉的歷史和發展:—
1. 開埠前(1841年以前)及
2. 英屬時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前(1842年至1945年); 及
3.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至今 (1945年起)。
「大家知道現在香港哪裏還有茶樹嗎?」一開場,葉子林先生便以試探式的語氣問道。
「昂坪茶園?」我們小心翼翼地回答。
「除了昂坪茶園呢?」葉先生爽朗地回問。
大家向葉先生投下疑惑的目光。除了昂坪茶園,確實想不出第二個地方。
「除了昂坪,現在嘉道理農場都有茶樹種植了!」葉先生自豪地說。
我拉直腰板,驚喜地看向葉先生的方向。
「茶樹的生長週期比其他植物長,可活上100年以上,要到第10年,生長才開始穏定。所以我們一直也不敢跟人說嘉道理農場有茶葉呢!」葉先生高興地說。
「你們知道嗎?其實昂坪茶園的茶樹也是我種回來呢!」葉先生繼續熱切說道。
聽到葉先生這樣說,大家就更好奇了。
葉先生興奮地說道:「這部份我待會講解。我們先了解一下從前香港哪裏有茶樹。其實,從前在香港的鳳凰山、青山和大帽山已有茶園。」
葉先生說的「從前」,便要回顧一點從香港開埠前至初期的香港茶歷史。
香港茶—開埠前(一八四一年以前)
在嘉慶廿四年(一八二零年)版的《新安縣志》中,便紀錄了香港有5個地方種植及出產茶葉。分別是:大帽山、擔杆山、大欖竹仔林、鳳凰山
及青山(杯渡山)
。
其中在卷四的《山水略》中,便形容了大帽山產茶的規模:「大帽山,在城東五十里,形如大帽,由梧桐山迤邐南旋西折。高二百丈,為五都之鎮。上有石塔,多產茶。」
而在《新安縣志》中,還記載著那時候的香港出產了四款名茶,分別是:
- 鳳凰茶(鳳凰山)
- 蒙山茶(杯渡山)
- 清明茶(竹仔林)
- 擔杆茶(擔杆山)
此外,有關大帽山種植茶樹的記載,在香港開埠後,即1841年後亦有記錄。
香港茶—英屬時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前(1842年至1945年)
由1842年至1898年這56年間,大清先後三度割讓香港島、九龍半島及租借新界予英國。
在這段時期,除了1859年,英國傳教士發現本地人有種植茶樹及飲用的習慣外,主要透過1898年的「駱克報告」得悉大帽山的茶樹踨影。
英廷眼中的「新界」——「駱克報告」
在1898年,英國正式租借香港的「新界」。
為了順利接管「新界」,英廷安排時任香港政府輔政司—駱克爵士KCMG (Sir James Haldane Stewart Lockhart)對「新界」進行實況勘察。
十二天後,駱克把「新界」的人文及地理狀況撰寫成《香港殖民地展拓界址報告書》(簡稱駱克報告書)。
在報告書中,便記錄了大帽山山脈的北坡1,500英尺(460公尺)高處,種有茶和菠蘿。
「其中兩個茶園,即鳳凰山
和青山(杯渡山)
,同樣位在香港西南面,大家知道原因嗎?」葉先生問道。
我拿出手機查看地圖。若非他問道,我從來沒留意過鳳凰山和青山的地理位置。
「這和季候風有關。讀地理的朋友應該會知道喔。」葉先生送出提示。
大部份地理課堂的內容早就歸還給老師了,我以空洞的眼神看向前方。
不過,東亞季候風的內容我大概還有印象。
在香港,夏季是吹溫暖潮濕的西南季候風。冬季則相反,受寒冷乾燥的東北季候風影響。
葉先生指指投映中的大帽山圖片解釋道:「相比直接澆水,茶樹更喜歡透過雲霧吸收水分。而在夏季,西南季候風從海洋吹向陸地,當季候風吹向山上較高位置時,冷空氣使水氣凝結成霧,正好適合茶樹生長呢!」
大帽山的海拔雖然只有957公尺,但仍常年雲霧繚繞。固當時出產的茶亦被稱為「雲霧」。
「大帽山的名字也有人笑稱為『大霧山』呢!」葉先生風趣的說。
葉先生又指向投映中的舊照,是一座光禿禿的山。
他續說:「大帽山茶園雖然已經荒廢,但從相片中的梯田仍可見到全盛時期的產量規模之大。」
正當我默默悼念被荒棄的茶園,葉先生已徐徐走向預設好的展示枱後。
只見他拿起盛有新鮮茶葉的竹製「U」形畚箕,熱情洋溢地跟我們說:「目前嘉道理農場種植了3款茶葉,分別是『名花
』、『黃枝香
』和『金萱
』。今天亦從園內採摘了少許鮮茶葉讓各位看看。」
這3款茶葉,是嘉道理農場的再生農業部,於2004年,從中國福建省購入茶苗,種植於園內海拔約400米的梯田。
這20年間,大概一半茶樹成功存活下來,約有2,000棵。
到底這3款茶葉的外觀和滋味如何呢?
種植茶樹,是一項長遠,且容易「血本無歸」的「投資」。香港嘉道理農場為何仍不惜投放大量資源從新培植「香港茶樹」呢?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香港,原來曾經有一個茶園,出售10款茶品,年產茶量達36,000磅(約16,344公斤)。
這個茶園到底在哪裏?又是誰創建的呢?
這些,先賣一下關子,下一篇待續。
在春夏季的濕熱季節,各位有推薦的飲品嗎?
圓瑩祝各位有美好的一天。
參考資料:
駱克爵士及女兒於1920年的合照(University of Hong Kong Libraries. Special Collec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