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王陽明

蔡孝祺-avatar-img
發佈於人生哲學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9 分鐘

知行合一 王陽明(1472-1529)(暢銷經典版)

度陰山  2023 大旗出版社

分類:傳記 

★★★★★

 

一句話:

詳述王陽明的生平,創造心學的心境轉折,以及略述心學的內容。

 

摘要:

王陽明生平

十一歲作詩兩首。金山寺: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陽水底天;閒依妙高台上月,玉簫吹徹洞龍眠。蔽月山房: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若人有眼大如天,當見山高月更闊。

赴龍場任職。泛海: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雲過太空?夜靜海濤三萬里,月明飛錫下天風。

龍場悟道:「聖人之道,吾性自足。」

教條示龍場諸生:諸生相從於此,甚盛。恐無能為助也,以四事相規,聊以答諸生之意。一曰立志,二曰勤學,三曰改過,四曰責善。其慎聽,毋忽!

「不動心」是王陽明心學的目標,希望我們無論面對什麼樣的處境時都應寵辱不驚,不因得失而動心,這也是王陽明自龍場悟道到江西剿匪這段時間傳播的主要心學思想。他要學習心學之人靜坐以洗滌內心的欲望,使心保持澄淨,但又擔心弟子們把靜坐當成目的,所以提倡事上練。

王陽明說他的特長不在戰場上,而是「攻心」。王陽明徹底平定南贛匪患只用了一年又三個月,且花費甚少。其軍事上的過人之處包括不重形式,不靠四省聯合部隊,解決地利問題即可用機動部隊搞定。第二是以賊攻賊的游擊戰,不靠正規軍硬碰硬。第三是心理戰,真假虛實,並且在消滅土匪後建立政治據點,宣導道德教育。

智破寧王:

德孺曰:「聞寧王兵勢甚盛,何以禦之?」先生曰:「濠出上策,乘其方銳之氣,出其不意直趨京師,則宗社危矣。若出中策,則逕攻南京,大江南北亦被其害。但據江西省城,則勤王之師四集,魚遊釜中,不死何為?此下策矣。」德孺曰:「以老大人明見度之當出何策?」先生曰:「寧王未經戰陣,中情必怯。若偽為兵部咨文發兵攻南昌,彼必居守,不敢遠出。旬日之間王師四集,破之必矣!」

眾將請救安慶,先生曰:「今九江、南康,皆為賊所據,而南昌城中精悍尚且萬餘,食貨重積。我兵若抵安慶,賊必回軍死鬥,安慶之兵,僅足自守,必不能援我於湖中。南昌之兵絕我糧道,而九江南康之賊令勢撓攝,四方之援又不可望,大事去矣。今各郡官兵漸次齊集,先聲所加,城中必已震懾,因而並力以攻省城,其勢必下。既破南昌,賊先喪膽,彼欲歸救根本,則安慶之圍自解,而濠亦可擒矣。」

於是賊黨俱盡。按宸濠自六月十四日舉逆,至七月二十六日被獲,前後共四十二日。先生自七月十三日於吉安起馬,至二十六日成功,纔十有四日耳。自古勘定禍亂,未有如此之神速者!但見成功之易,不知先生擘畫之妙也。是日,門生鄒守益入見賀曰:「且喜老師成百世之功,名揚千載!」先生曰:「功何敢言?且喜昨晚沈睡。蓋自聞報後,曉夜焦勞,至是始得安枕矣!」

或問先生用兵有術否?日:用兵何術,但能養得此心不。驗出動乃術耳。凡勝負之决,不待臨陣而十,只在此心動與不動之間。昔與濠逆戰,南風轉急,面命某某爲火攻之具,是時前軍正挫,某某對立矍視,三四申告,耳如弗聞。此輩皆有大名于時,平日智慮豈有不足?臨急忙失如此,年譜智術將安所施?鄒謙之云:昔鄱陽交戰時,先生與同志坐中軍談學,謀者走報前軍失利,先生出見諜者,退而就坐,談説如初,神色自若。頃之,走報賊兵大潰,先生又出,見諜者,退而就坐,談説如初,神色自若。

先生曰:「西民久遭濠毒,今經大亂,繼以旱災,困苦已極。若邉軍又到,責以供餉,窮迫所激,勢必逃聚山谷為亂。奸黨群應,土崩之勢成矣。更思興兵伐之,不亦難乎?」張永深以為然,徐曰:「本監此出,正為群小蠱惑聖聽,欲於中調獲,非掩功也。但皇上聖意,亦恥巡遊無名,老先生但將順天意,猶可挽回幾分。苟逆之,徒激群小之怒,何救於大事?」先生曰:「老公所見甚明。下官不願居功,情願都讓他們,容下官乞休而去足矣。」乃以宸濠及逆黨交付張永,遂上疏乞休,屏去人從,養病於西湖之淨慈寺。張永在武宗皇帝面前,備言王守仁盡心為國之忠,江西反側未安,全頼彈壓,不可聽其休致自便。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大學問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脩其身;欲脩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脩,身脩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大學」者,昔儒以爲大人之學矣。敢問大人之學何以在於「明明德」乎?

陽明子曰: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爲一體者也。其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焉。若夫閒形骸而分爾我者,小人矣。大人之能以天地萬物爲一體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與天地萬物而爲一也,豈惟大人,雖小人之心亦然,彼顧自小之耳。是故見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惻隱之心焉,是其仁之與孺子而爲一體也。孺子猶同類者也,見鳥獸之哀鳴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是其仁之與鳥獸而爲一體也。鳥獸猶有知覺者也,見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憫恤之心焉,是其仁之與草木而爲一體也。草木猶有生意者也,見瓦石之毀壞而必有顧惜之心焉,是其仁之與瓦石而爲一體也。是其一體之仁也,雖小人之心亦必有之。是乃根於天命之性,而自然靈昭不昧者也,是故謂之「明德」。小人之心旣已分隔隘陋矣,而其一體之仁猶能不昧若此者,是其未動於欲,而未蔽於私之時也。及其動於欲,蔽於私,而利害相攻,忿怒相激,則將戕物圮類,無所不爲,其甚至有骨肉相殘者,而一體之仁亡矣。是故苟無私慾之蔽,則雖小人之心,而其一體之仁猶大人也;一有私慾之蔽,則雖大人之心,而其分隔隘陋猶小人矣。故夫爲大人之學者,亦惟去其私慾之蔽,以明其明德,復其天地萬物一體之本然而已耳。非能於本體之外,而有所增益之也。

 

《大學》是論述士大夫通過廣泛學習,獲取可以用來從政做官的學識和本領的文章。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治理國家,並顯示自己的品德。萬物一體的仁德,即使在「小人」的心中也是存在的,是與生俱來的,只不過被欲望所驅使、被私利所蒙蔽。所以致力於「大人」之學,做的只是去除私欲的障蔽,彰顯光明的德性,恢復那天地萬物一體的本然性德而已,不必在本體之外去增減任何東西。

 

曰:然則何以在「親民」乎?

曰:明明德者,立其天地萬物一體之體也,親民者,達其天地萬物一體之用也。故明明德必在於親民,而親民乃所以明其明德也。是故親吾之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而後吾之仁實與吾之父、人之父與天下人之父而爲一體矣。實與之爲一體,而後孝之明德始明矣。親吾之兄,以及人之兄,以及天下人之兄,而後吾之仁實與吾之兄、人之兄與天下人之兄而爲一體矣。實與之爲一體,而後弟之明德始明矣。君臣也,夫婦也,朋友也,以至於山川鬼神鳥獸草木也,莫不實有以親之,以達吾一體之仁,然後吾之明德始無不明,而真能以天地萬物爲一體矣。夫是之謂明明德於天下,是之謂家齊國治而天下平,是之謂盡性。

 

關懷愛護民眾是天地萬物一體原則的自然運用,要光明你的良知,必須到事上煉,用到萬事萬物上。親民才能彰顯出光明的德性。

 

曰:然則又烏在其爲「止至善」乎?

曰:至善者,明德、親民之極則也。天命之性,粹然至善,其靈昭不昧者,此其至善之發見,是乃明德之本體,而卽所謂良知也。至善之發見,是而爲是,非而爲非,輕重厚薄,隨感隨應,變動不居,而亦莫不自有天然之中,是乃民彝物則之極,而不容少有議擬增損於其閒也。少有擬議增損於其閒,則是私意小智,而非至善之謂矣。自非慎獨之至,惟精惟一者,其孰能與於此乎?後之人惟其不知至善之在吾心,而用其私智以揣摸測度於其外,以爲事事物物各有定理也,是以昧其是非之則,支離決裂,人慾肆而天理亡,明德親民之學遂大亂於天下。蓋昔之人固有欲明其明德者矣,然惟不知止於至善,而騖其私心於過高,是以失之虛罔空寂,而無有乎家國天下之施,則二氏之流是矣。固有欲親其民者矣,而惟不知止於至善,而溺其私心於卑瑣,生意失之權謀智術,而無有乎仁愛惻坦之誠,則五伯功利之徒是矣。是皆不知止於至善之過也。故止至善之於明德、親民也,猶之規矩之於方圓也,尺度之於長短也,權衡之於輕重也。故方圓而不止於規矩,爽其則矣;長短而不止於尺度,乖其劑矣;輕重而不止於權衡,失其準矣;明明德、親民而不止於至善,亡其本矣。故止於至善以親民,而明其明德,是之謂大人之學。

 

「至善」表現在立刻能肯定對的、否定錯的。凡輕重厚薄,都能根據當時的感覺而展現出來,富於變化而沒有固定的形式。後人因為不知道至善的關鍵在於我們自己的心,而是用摻雜私欲的智慧去揣摩測度,因此掩蓋了評判是非的標準,私欲氾濫而天理滅亡。想明德之人不知止於至善,夾雜私欲的心過於膨脹,就如佛道流於虛妄;想親民的人不知止於至善,就將精力消耗在權謀上,失去真誠的仁愛之心。至善,就是按良知的指引做事。

 

曰:「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其說何也?

曰:人惟不知至善之在吾心,而求之於其外,以爲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也,而求至善於事事物物之中,生意支離決裂,錯雜紛紜,而莫知有一定之向。今焉旣知至善之在吾心,而不假於外求,則志有定向,而無支離決裂、錯雜紛紜之患矣。無支離決裂、錯雜紛紜之患,則心不妄動而能靜矣。心不妄動而能靜,則其日用之閒,從容閒暇而能安矣。能安,則凡一念之發,一事之感,其爲至善乎?其非至善乎?吾心之良知自有以詳審精察之,而能慮矣。能慮則擇之無不精,處之無不當,而至善於是乎可得矣。

 

如果知道至善就在自己心中,意志就有了確定的方向,不會妄動而就能靜、安、慮、得了。

 

曰:物有本末,先儒以明德爲本,新民爲末,兩物而內外相對也。事有終始,先儒以知止爲始,能得爲終,一事而首尾相因也。如子之說,以新民爲親民,則本末之說亦有所未然歟?

曰:終始之說,大略是矣。卽以新民爲親民,而曰明德爲本,親民爲末,其說亦未嘗不可,但不當分本末爲兩物耳。夫木之幹,謂之本,木之梢,謂之末。惟其一物也,是以謂之本末。若曰兩物,則旣爲兩物矣,又何可以言本末乎?新民之意,旣與親民不同,則明德之功,自與新民爲二。若知明明德以親其民,而親民以明其明德,則明德親民焉可析而爲兩乎?先儒之說,是蓋不知明德親民之本爲一事,而認以爲兩事,是以雖知本末之當爲一,而亦不得不非爲兩物也

 

闡釋知行合一。

 

曰: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以至於先修其身,以吾子明德親民之說通之,亦旣可得而知矣。敢問欲修其身,以至於致知在格物,其工夫次第又何如其用力歟?

曰:此正詳言明德、親民、止至善之功也。蓋身、心、意、知、物者,是其工夫所用之條理,雖亦各有其所,而其實只是一物。格、致、誠、正、修者,是其條理所用之工夫,雖亦皆有其名,而其實只是一事。何謂身?心之形體運用之謂也;何謂心?身之靈明主宰之謂也。何謂修身?爲善而去惡之謂也。吾身自能爲善而去惡乎?必其靈明主宰者欲爲善而去惡,然後其形體運用者始能爲善而去惡也。故欲修其身者,必在於先正其心也。然心之本體則性也,性無不善,則心之本體本無不正也。

 

起主宰作用的靈明想要為善去惡,然後起具體作用的型體才能夠為善去惡,這其實是同一件事。所以修身的人必須先擺正他的心,然而心的本體就是性,性天生都是善的,因此心的本體本來沒有不正的。

 

何從而用其正之之功乎?蓋心之本體本無不正,自其意念發動,而後有不正。故欲正其心者,必就其意念之所發而正之,凡其一念而善也,好之真如好好色,發一念而惡也,惡之真如惡惡臭,則意無不誠,而心可正矣。然意之所發,有善有惡,不有以明其善惡之分,亦將真妄錯雜,雖欲誠之,不可得而誠矣。故欲誠其意者,必在於致知焉。

 

希望正心之人,必須在意念產生時去加以校正。想使意念變得純正的人,必須在致知上下功夫。

 

致者,至也,如雲喪致乎哀之致。易言「知至至之」,「知至」者,知也,「至之」者,致也。「致知」雲者,非若後儒所謂充擴其知識之謂也,致吾心之良知焉耳。良知者,孟子所謂「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慮而知,不待學而能,是故謂之良知。是乃天命之性,吾心之本體,自然良知明覺者也。凡意念之發,吾心之良知無有不自知者。其善歟,惟吾心之良知自知之,其不善歟,亦惟吾心之良知自知之。是皆無所與於他人者也。故雖小人爲不善,旣已無所不至,然其見君子,則必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者,是亦可以見其良知之有不容於自昧者也。

 

這種知是「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的知性,而非知識。不需要思考和學習就會知道。

 

今欲別善惡以誠其意,惟在致其良知之所知焉爾。何則?意念之發,吾心之良知旣知其爲善矣,使其不能誠有以好之,而復背而去之,則是以善爲惡,而自昧其知善之良知矣。意念之所發,吾之良知旣知其爲不善矣,使其不能誠有以惡之,而復蹈而爲之,則是以惡爲善,而自昧其知惡之良知矣。若是,則雖曰知之,猶不知也,意其可得而誠乎?今於良知之善惡者,無不誠好而誠惡之,則不自欺其良知而意可誠也已。然欲致其良知,亦豈影響恍惚而懸空無實之謂乎?是必實有其事矣。

 

故致知必在於格物。物者,事也,凡意之所發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謂之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歸於正之謂也。正其不正者,去惡之謂也。歸於正者,爲善之謂也。夫是之謂格。書言「格於上下」、「格於文祖」、「格其非心」,格物之格實兼其義也。良知所知之善,雖誠欲好之矣,苟不卽其意之所在之物而實有以爲之,則是物有未格,而好之之意猶爲未誠也。良知所知之惡,雖誠欲惡之矣,苟不卽其意之所在之物而實有以去之,則是物有未格,而惡之之意猶爲未誠也。今焉於其良知所知之善者,卽其意之所之之物而實爲之,無有乎不盡。於其良知所知之惡者,卽其意之所在之物而實去之,無有乎不盡。然後物無不格,吾良知之所知者,無有虧缺障蔽,而得以極其至矣。夫然後吾心快然無復有餘憾而自謙矣,夫然後意之所發者,始無自欺而可以謂之誠矣。故曰:「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蓋其功夫條理雖有先後次序之可言,而其體之惟一,實無先後次序之可分。其條理功夫雖無先後次序之可分,而其用之惟精,固有纖毫不可得而缺焉者。此格致誠正之說,所以闡堯舜之正傳而爲孔氏之心印也。

 

在良知所知道的善事上,實實在在的去為善,在良知所知道的惡事上,實實在在的去除惡,就得以達到至善的極點了。天下一切事,都是良知的事。

 

心學對我們有什麼用?強大內心的終極武器

人人平等

每個人心中都有良知,良知能知是非(智慧)善惡(道德),人人一出生就具備這兩種素質,只要你按良知的指引去思考做事(致良知),那就是聖人了,所以王陽明說「見滿街人都是聖人」。愚人的良知只是被物欲遮蔽了,如果能致良知,那和聖賢就沒有區別。

 

盜賊也有良知:王陽明審問一名大盜,天氣熱請他把內褲也脫了,大盜不肯,王陽明表示這位大盜仍然是有廉恥之心,是有良知的。

 

王陽明想告訴我們的道理就是人人平等,只有你自己有權力能主導你的人生,也就是強調人的「自尊」。我們不要做任何天地鬼神人事物的奴隸,只需俯首自己那顆擁有良知的心。

 

問:「人心與物同體,如吾身原是血氣流通的,所以謂之同體。若於人便異體了。禽獸草木益遠矣,而何謂之同體?」先生曰:「你只在感應之幾上看,豈但禽獸草木,雖天地也與我同體的,鬼神也與我同體的。」請問。先生曰:「你看這個天地中間,什麼是天地的心?」對曰:「嘗聞人是天地的心。」曰:「人又什麼教做心?」對曰:「只是一個靈明。」「可知充天塞地中間,只有這個靈明,人只為形體自間隔了。我的靈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仰他高?地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俯他深?鬼神沒有我的靈明,誰去辨他吉兇災祥?天地鬼神萬物離去我的靈明,便沒有天地鬼神萬物了。我的靈明離卻天地鬼神萬物,亦沒有我的靈明。如此,便是一氣流通的,如何與他間隔得!」又問:「天地鬼神萬物,千古見在,何沒了我的靈明,便俱無了?」曰:「今看死的人,他這些精靈游散了,他的天地萬物尚在何處?」

 

只俯首於自己的心

 

王陽明要求人們要蔑視權威、追求自由、崇尚獨立人格。

 

一切真理都在心中,所以不需外求。無論是學問還是人生的道理,都要「自得於心」,才是最適合你的。王陽明所謂獨立自主的人,是建立在良知的基礎上,不要迷信權威、人云亦云,或是違背良知、面對不公逆來順受。

 

破心中賊難

 

澄在鴻臚寺倉居,忽家信至,言兒病危。澄心甚憂悶不能堪。先生曰:「此時正宜用功。若此時放過,閒時講學何用?人正要在此等時磨煉。父之愛子,自是至情。然天理亦自有個中和處,過即是私意。人於此處多認做天理當憂,則一向憂苦,不知已是有所憂患,不得其正。大抵七情所感,多只是過,少不及者。才過便非心之本體,必須調停適中始得。就如父母之喪,人子豈不欲一哭便死,方快於心。然卻曰『毀不滅性』,非聖人強制之也,天理本體自有分限,不可過也。人但要識得心體,自然增減分毫不得。」

 

先生曰:「喜怒哀懼愛惡欲,謂之七情。七者俱是人心合有的,但要認得良知明白。比如日光,亦不可指著方所;一隙通明,皆是日光所在,雖雲霧四塞,太虛中色象可辨,亦是日光不滅處,不可以雲能蔽日,教天不要生雲。七情順其自然之流行,皆是良知之用,不可分別善惡,但不可有所著;七情有著,俱謂之欲,俱為良知之蔽;然才有著時,良知亦自會覺,覺即蔽去,復其體矣!此處能勘得破,方是簡易透徹功夫。」

 

曰:「何者為天理?」曰:「去得人欲,便識天理。」曰:「天理何以謂之中?」曰:「無所偏倚。」曰:「無所偏倚是何等氣象?」曰:「如明鏡然,全體瑩徹,略無纖塵染著。」

 

先生曰:「忿懥幾件,人心怎能無得?只是不可有耳!凡人忿懥著了一分意思,便怒得過當,非廓然大公之體了。故有所忿懥,便不得其正也。如今於凡忿懥等件,只是個物來順應,不要著一分意思,便心體廓然大公,得其本體之正了。且如出外見人相鬥,其不是的,我心亦怒。然雖怒,卻此心廓然,不曾動此子氣。如今怒人,亦得如此,方才是正。」

 

如果良知是太陽,那麼七情就是浮雲。只要有一線光明,就全是陽光所在。天空即使佈滿烏雲,你還是能看得清,這就是良知的妙用。不因為雲能遮日,就要抹去天生的浮雲。

 

在傷痛的情緒上不能太認真,認真就會「過」,就不符合天理。而我們憤怒往往是因為別人挑戰了我們外在的一些東西,我們真正應該關注的應該是內心的良知,面對外物應該當個旁觀者,消除自己的憤怒。恐懼則是因為擔心失去名利權勢,人必須在良知的指引下去爭取應得的東西,才有可能擁有選擇是否恐懼的自由。

 

私欲

 

良知認為錯的欲望就是私欲,也就是超過基本的欲望。

 

孟源有自是好名之病,先生屢責之。一日警責方已,一友自陳日來工夫請正。源從旁曰:「此方是尋著源舊時家當。」先生曰:「爾病又發。」源色變,議擬欲有所辨,先生曰:「爾病又發。」因喻之曰:「此是汝一生大病根。譬如方丈地內,種此一大樹,雨露之滋,土脈之力,只滋養得這個大根;四傍縱要種此嘉谷,上面被此樹葉遮覆,下面被此樹根盤結,如何生長得成?須用伐去此樹,纖根勿留,方可種植嘉種。不然,任汝耕耘培壅,只是滋養得此根。」

 

一友常易動氣責人,先生警之曰:「學須反己。若徒責人,只見得人不是,不見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見自己有許多未盡處,奚暇責人?

 

「好名」的人,喜歡和人爭辯,總認為自己是正確的。也愛抱怨和指責別人,而貪圖虛名的最重目的是獲得利,注重名利必然會做出違背良知的事。

 

學問功夫,於一切聲利嗜好俱能脫落殆盡,尚有一種生死念頭毫髮掛帶,便於全體有未融釋處。人於生死念頭,本從生身命根上帶來,故不易去。若於此處見得破,透得過,此心全體方是流行無礙,方是盡性至命之學。

 

人的私欲實際上只有兩種,名利之欲和生存之欲。

 

閒思雜慮也是私欲

 

九川問:「近年因厭氾濫之學,每要靜坐,求屏息念慮。非惟不能,愈覺擾擾,如何?」先生曰:「念如何可息?只是要正。」曰:「當自有無念時否?」先生曰:「實無無念時。」曰:「如此卻如何言靜?」曰:「靜未嘗不動,動未嘗不靜。戒謹恐懼即是念,何分動靜?」曰:「周子何以言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曰:「無慾故靜,是『靜亦定,動亦定』的『定』字,主其本體也。戒懼之念是活潑潑地。此是天機不息處,所謂『維天之命,於穆不已』,一息便是死。非本體之念,即是私念。」

 

思慮念頭無法打消它,只能讓它歸於正統。有聲色出現在眼前,雖然聽見、看見,只要心不去跟隨它也就行了。

 

澄曰:「好色、好利、好名等心。固是私慾。如閒思雜慮,如何亦謂之私慾?」先生曰:「畢竟從好色、好利、好名等根上起,自尋其根便見。如汝心中,決知是無有做劫盜的思慮,何也?以汝元無是心也。汝若於貨色名利等心,一切皆如不做劫盜之心一般,都消滅了,光光只是心之本體,看有甚閒思慮?此便是寂然不動,便是未發之中,便是廓然大公!自然感而遂通,自然發而中節,自然物來順應。」

 

思慮是人固有的,「靜」不是讓你的心一動也不動,但如果你的心不是戒慎恐懼在流動,而是閒思雜念,那就是私欲。胡思亂想的背後,其實都是我們對名利的奢望和害怕失去的擔憂,最終會遮蔽良知。

 

汝今終日向外馳求,為名為利,這都是為著軀殼外面的物事。汝若為著耳目口鼻四肢,要非禮勿視聽言動時,豈是汝之耳目口鼻四肢自能勿視聽言動,須由汝心。這視聽言動皆是汝心:汝心之視,發竅於目;汝心之聽,發竅於耳;汝心之言,發竅於口;汝心之動,發竅於四肢。若無汝心,便無耳目口鼻。所謂汝心,亦不專是那一團血肉。若是那一團血肉,如今已死的人,那一團血肉還在,緣何不能視聽言動?所謂汝心,卻是那能視聽言動的,這個便是性,便是天理。有這個性才能生。這性之生理便謂之仁。這性之生理,發在目便會視,發在耳便會聽,發在口便會言,發在四肢便會動,都只是那天理發生,以其主宰一身,故謂之心。這心之本體,原只是個天理,原無非禮,這個便是汝之真己。這個真己是軀殼的主宰。若無真己,便無軀殼,真是有之即生,無之即死。汝若真為那個軀殼的己,必須用著這個真己,便須常常保守著這個真己的本體,戒慎不睹,恐懼不聞,惟恐虧損了他一些;才有一毫非禮萌動,便如刀割,如針刺,忍耐不過,必須去了刀,拔了針,這才是有為己之心,方能克己。汝今正是認賊作子,緣何卻說有為己之心,不能克己?

 

澄嘗問象山在人情事變上做工夫之說。先生曰:「除了人情事變,則無事矣。喜怒哀樂非人情乎?自視聽言動,以至富貴貧賤、患難死生,皆事變也。事變亦只在人情裡。其要只在致中和;致中和只在謹獨。」

 

人生在世不可拘泥常規,「致中和」代表需要調節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使之符合我心中良知所知道的準則。規則不在外,就在你的心中。

 

人生應該追求什麼

 

「心要逐物。如何則可」?先生曰:「人君端拱清穆,六卿分職,天下乃治。心統五官,亦要如此。今眼要視時,心便逐在色上。耳要聽時,心便逐在聲上。如人君要選官時,便自去坐在吏部。要調軍時,便自去坐在兵部。如此,豈惟失卻君體?六卿亦皆不得其職」。

 

人最應該追求的是天理,而非逐物。

 

舜常自以為大不孝,所以能孝;瞽瞍常自以為大慈,所以不能慈。

 

面對惡的時候,凡事都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也就是要自我克制,找到原因並且修正,就能讓對方也改邪歸正。試圖改變他的惡性,往往會適得其反。

 

諸君只要常常懷個『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之心,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毀謗,不管人榮辱,任他功夫有進有退,我只是這致良知的主宰不息,久久自然有得力處,一切外事亦自能不動。又曰:人若著實用功,隨人毀謗,隨人欺慢,處處得益,處處是進德之資。若不用功,只是魔也,終被累倒。

 

人生在世,面對任何規則之前,首先要問自己的良知是否合適,因為常規不在外,就在內心之中。面對外來的惡行,注重自身休養,克制自己,就可以無聲無息中消滅它。外來的毀譽當成是磨練強大內心的機遇,不受外物所控制,擁有自信,才是真正的自我。

 

不要操心


問:「靜時亦覺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先生曰:「是徒知靜養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臨事,便要傾倒。人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人要到事上去磨鍊內心,如果遇事能控制住情緒,恢復到無事的狀態,就能把事做好。面對人生多變,不需要瞎操心,只要順其自然就好。

 

獲得幸福


幸福是指長久的快樂,

 

侃去花問草。因曰:「天地間何善難培,惡難去」?先生曰:「未培未去耳」。少間曰:「此等看善惡,皆從軀殼起念。便會錯」。侃未達。曰:「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惡之分?子欲觀花,則以花為善,以草為惡。如欲用草時,復以草為善矣。此等善惡,皆由汝心好惡所生。故知是錯」。曰:「然則無善無惡乎」?曰:「無善無惡者理之靜。有善有惡者氣之動。不動於氣,即無善無惡。是謂至善」。曰:「佛氏亦無善無惡。何以異」?曰:「佛氏著在無善無惡上,便一切都不管。不可以治天下。聖人無善無惡。只是無有作好,無有作惡。不動於氣。然遵王之道,會其有極。便自一循天理。便有個裁成輔相」。

 

曰:「草既非惡,即草不宜去矣」?曰「如此卻是佛老意見。草若是礙,何妨汝去」?曰:「如此又是作好作惡」。曰:「不作好惡,非是全無好惡。卻是無知覺的人。謂之不作者,只是好惡一循於理。不去,又著一分意思。如此即是不曾好惡一般」。曰:「去草如何是一循於埋,不看意思」?曰:「草有妨礙,理亦宜去。去之而已。偶未即去,亦不累心。若著了一分意思,即心體便有貽累,便有許多動氣處」。曰:「然則善惡全不在物」。曰「只在汝心。循理便是善。動氣便是惡」。曰:「畢竟抑無善惡」。曰:「在心如此。在物亦然,世儒惟不知此,舍心逐物。將格物之學錯看了。絳日馳求於外,只做得個義襲而取。終身行不著,習不察」。

 

人為什麼常常感到不幸福,表面看是因為我們的身體和精神受到了客觀條件的限制,實際上是因為我們和外物產生了對立。因為我們總是以自己的標準在衡量外物,於是有了是非好惡之情,因而外物反過來干擾你。

 

不刻意為善去惡,並非全無是非好惡,是說好惡全憑天理,再無他意,不要刻意和事物對立。花園裡有草,它妨礙你,你就該把它拔除。如果沒有拔除乾淨,你也不要放在心上,讓它主導了你的情緒。

 

知行合一的修煉法門

 

格物致知


龍場悟道是王陽明對朱熹的格物致知重新解析。朱熹的格物致知,格是探究,物是萬事萬物,致是求得,知是知識。王陽明的格物致知,「格」是正的意思,「物」就是事,是意之所在。我們意識到一件事時,要存一種好的想法,維持正的念頭。「致」是停止、實現的意思,「知」則是良知。以孝順為例,朱熹認為你必須先探究學習孝順父母的知識,最後得出一套理論,然後再開始孝順父母。而王陽明認為,只要在孝順父母這件事上端正好態度,良知就會指引你去如何孝順父母,不須向外學習。

 

在理學中,心分為性和情兩種,理學家主靜,主張「存天理(性)滅人欲(情)」。王陽明認為情只是在「性」上遮住良知的一片烏雲,風來就散,不必大驚小怪。與生俱來的心就有良知,不需從心外探究天理。

 

愛問:「至善只求諸心。恐於天下事理,有不能盡」。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愛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間有許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先生嘆曰:「此說之蔽久矣。豈一語所能悟?今姑就所問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個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個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個信與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無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頂外面添一分。以此純乎天理之心,發之事父便是孝。發之事君便是忠。發之交友治民便是信與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愛曰:「聞先生如此說,愛已覺有省悟處。但舊說纏於胸中,尚有未脫然者。如事父一事,其間溫凊定省之類,有許叫多節目。不知亦須講求否」?先生曰:「如何不講求?只是有個頭腦。只是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講求。就如講求冬溫,也只是要盡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間雜。講求夏凊,也只是要盡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間雜。只是講求得此心。此心若無人欲,純是天理,是個誠於孝親的心,冬時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求個溫的道理。夏時自然思量父母的熱,便自要求個凊的道理。這都是那誠孝的心發出來的條件。卻是須有這誠孝的心,然後有這條件發出來。譬之樹木,這誠孝的心便是根。許多條件便是枝葉。須先有根,然後有枝葉。不是先尋了枝葉,然後去種根。禮記言『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須是有個深愛做根,便自然如此」

 

王陽明的「心即理」是解釋人際關係的倫理學的,比較缺乏對自然科學的探尋,心學永遠把重心放到自己的內心上,時刻在內心用功致良知,這樣就減少了外界的很多煩憂。

 

萬物一體


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爲一體者也。其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焉。若夫閒形骸而分爾我者,小人矣。大人之能以天地萬物爲一體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與天地萬物而爲一也,豈惟大人,雖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顧自小之耳。

 

天地萬物所以一體,是因為我們的心和萬物有感應,我們能感應萬物,是因為我們內心深處有靈明,這個靈明就是良知。萬物即我心,我心即萬物,相互依存,成就彼此的價值。

 

心外無物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心即理」衍生出來的就是「心外無物」。你未看那朵花時,你的心和它一樣處於沉寂狀態。當你來看它時,你的心動了,而光的反射讓花也映入你的眼,所以它的顏色和你的心一樣都動了起來。

 

心外無事


你意識到的事和做的事,都是心主使你做的,如果心不動,就沒有任何事。心外無事並非消極的逃避或是心如槁木死灰,放在心內的事要是你可以做到和控制的、且聽從良知的指引(如果該做的事不去做並非心外無事,而是逃避)、不違背良知。

 

心即理的立言宗旨


諸君要識得我立言宗旨。我如今說個心即理是如何,只為世人分心與理為二,故便有許多病痛。如五伯攘夷狄,尊周室,都是一個私心,便不當理。人卻說他做得當理,只心有未純,往往悅慕其所為,要來外面做得好看,卻與心全不相干。分心與理為二,其流至於伯道之偽而不自知。故我說個心即理,要使知心理是一個,便來心上做工夫,不去襲義於義,便是王道之真。此我立言宗旨。

 

知行合一


見好色屬知,好好色屬行。只見那好色時已自好了,不是見了後又立個心去好。聞惡臭屬知,惡惡臭屬行。只聞那惡臭時已自惡了,不是聞了後別立個心去惡。如鼻塞人雖見惡臭在前,鼻中不曾聞得,便亦不甚惡,亦只是不曾知臭。

 

良知被遮蔽了,就像鼻塞的人,拼命地聞臭的東西也不會厭惡。你雖然「知」了,但沒有表現出「行」來,因為你根本沒有真的「知」,所以說知行合一。

 

愛曰:「古人說知行做兩個,亦是要人見個分曉一行做知的功夫,一行做行的功夫,即功夫始有下落」。先生曰「此卻失了古人宗旨也。某嘗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會得時,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古人所以既說一個知,又說一個行者,只為世間有一種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個冥行妄作。所以必說個知,方纔行得是。又有一種人,茫茫蕩蕩,懸空去思索。全不肯著實躬行。也只是個揣摸影響。所以必說一個行,方纔知得真。此是古人不得已,補偏救弊的說話。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會得時,只說一箇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箇行,已自有知在。

 

知的真切篤實就是行,行的明察精覺就是知,如果沒有去實踐就不是真的「知」,如果沒有學問思辨而做那就不是真的「行」。

 

良知就是判斷力

 

良知是造化的精靈。精靈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從此出,真是與物無對。

 

王陽明提的良知除了道德的善惡之心之外,還有關於智慧的是非之心。

 

如何光復良知

 

一日,論為學工夫。先生曰:「教人為學,不可執一偏:初學時心猿意馬,拴縛不定,其所思慮多是人欲一邊,故且教之靜坐、息思慮。久之,俟其心意稍定,只懸空靜守如槁木死灰,亦無用,須教他省察克治。省察克治之功,則無時而可間,如去盜賊,須有個掃除廓清之意。無事時將好色好貨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尋出來,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復起,方始為快。常如貓之捕鼠,一眼看著,一耳聽著,才有一念萌動,即與克去,斬釘截鐵,不可姑容與他方便,不可窩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實用功,方能掃除廊清。到得無私可克,自有端拱時在。雖曰何思何慮,非初學時事。初學必須思省察克治,即是思誠,只思一個天理。到得天理純全,便是何思何慮矣。」

 

省察克治,就是透過反省檢查發現和找出自己思想和行為中的不良傾向、壞的念頭和習慣,然後克掉它。

知行合一是從「心即理」衍生而來的,一念發動時就已經是「行」了,所以一有惡念(私欲)上心頭,馬上就要把它克掉。

 

「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欲樹之長,必於始生時刪其繁枝;欲德之盛,必於始學時去夫外好。如外好詩文,則精神日漸漏洩在詩文上去;凡百外好皆然。」又曰:「我此論學是無中生有的工夫,諸公須要信得及只是立志。學者一念為善之志,如樹之種,但勿助勿忘,只管培植將去,自然日夜滋長,生氣日完,枝葉日茂。樹初生時,便抽繁枝,亦須刊落。然後根干能大。初學時亦然。故立志貴專一。

 

致良知:聽從第一感覺


良知不由見聞而有,而見聞莫非良知之用,故良知不滯於見聞,而亦不離於見聞。孔子云:「吾有知乎哉?無知也。」良知之外,別無知矣。故「致良知」是學問大頭腦,是聖人教人第一義。今雲專求之見聞之末,則是失卻頭腦,而已落在第二義矣。近時同志中蓋已莫不知有致良知之說,然其功夫尚多鶻突者,正是欠此一問。大抵學問功夫只要主意頭腦是當,若主意頭腦專以致良知為事,則凡多聞多見,莫非致良知之功。蓋日用之間,見聞酬酢,雖千頭萬緒,莫非良知之發用流行,除卻見聞酬酢,亦無良知可致矣。故只是一事。若曰致其良知而求之見聞,則語意之間未免為二,此與專求之見聞之末者雖稍不同,其為未得精一之旨,則一而已。

 

致良知有兩個內容,第一是向外的,用良知面對萬事萬物去做事,第二是向內的,就是前面說的光復良知。因為心外無物,你去做事時,事就在你心裡,所以兩個內容對王陽明來說是同一件事。

 

良知是與生俱來的,不是從見聞上產生的,但良知也離不開見聞。若只在見聞上用功,便是捨本逐末。良知和見聞是一件事,你在日常生活中的所有見聞,都是你心動後的產物,它在你心內,而你做出了某些行為和決定,就是良知在起作用。

 

意念之發,吾心之良知旣知其爲善矣,使其不能誠有以好之,而復背而去之,則是以善爲惡,而自昧其知善之良知矣。意念之所發,吾之良知旣知其爲不善矣,使其不能誠有以惡之,而復蹈而爲之,則是以惡爲善,而自昧其知惡之良知矣。若是,則雖曰知之,猶不知也,意其可得而誠乎?今於良知之善惡者,無不誠好而誠惡之,則不自欺其良知而意可誠也已。然欲致其良知,亦豈影響恍惚而懸空無實之謂乎?是必實有其事矣。故致知必在於格物。物者,事也,凡意之所發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謂之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歸於正之謂也。正其不正者,去惡之謂也。歸於正者,爲善之謂也。夫是之謂格。

 

王陽明的良知可以說是直覺,對事情第一時間的判斷。直覺勝過邏輯關係建構的反應系統的地方在於我們在建構邏輯關係時,有極強的目的性(私欲)。當外面的世界過於浮雜,我們總是思考著要如何適應,諸多的想法就成了私欲,遮蔽了我們的良知。照著良知的判定去做,看似簡單,真正做到的人卻屈指可數。

 

致良知:聽從內心的聲音


知是心之本體,心自然會知: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同悌字),見孺子入井自然知側隱,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若良知之發,更無私意障礙,即所謂『充其惻隱之心,而仁不可勝用矣』。然在常人不能無私意障礙,所以須用致知格物之功勝私復理。即心之良知更無障礙,得以充塞流行,便是致其知。知致則意誠。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如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乾坤由我在,安用他求為?千聖皆過影,良知乃吾師。

 

短評:

梁啟超曾說過,中國有兩個半聖人,孔子、王陽明和曾國藩。從小幾乎沒有聽聞過王陽明其人其事,直到最近聽了百家講壇酈波教授的「五百年來王陽明」,才知道王陽明是個如此了不起的人物。他真的做到了「知行合一」,以極少的兵力和軍費,屢破山賊、平定寧王之亂。他也將心學實際運用在戰場上,攻心才能戰無不勝。

 

心者,身之主也,而心之虛靈明覺,即所謂本然之良知也。

 

王陽明重新詮釋了大學的格物致知以及孟子的良知等概念,從宋明理學中開闢了一條新路,獨創了心學。王陽明將「格物致知」解釋為正其心而實踐本體價值(良知)於事物之上。心上之事即為物,格則是去其不正而存其正。

 

「心學」是說我們內心最真實的聲音就是良知,人人都有機會成為聖人。如果從演化學的角度來看也有其道理,畢竟我們的「心」,也就是直覺,是經過不斷淘汰而留下來的勝者。心是人性的主體,身體的主宰,終極的價值即是良知。王陽明也巧妙地融合了一些佛教的觀念,主張「心即理」、「心外無物」,意即理不需要從外物去探求,要從內在的心去自覺,透過立志、勤學、改過、責善等修養功夫去除私欲。

 

王陽明的良知是可以入世,在事上煉的,因為所有的事物都是遇到你的心才發生的,光明心的良知,再多艱難都可迎刃而解。「致良知」著重在克除私欲對良知的蒙蔽,而非單純地否定和去除人的情感,並把此良知運用在萬事萬物上,自然能做到知行合一。

 

王陽明的一生跌宕起伏非常精彩,他的學說更值得現代人好好去思考。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不缺。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蔡孝祺的沙龍
33會員
163內容數
看完如何閱讀一本書之後,決定開始將每本書整理起來,成立這個部落格強迫自己練習維持寫作的習慣
蔡孝祺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5/17
極客之道:科技天才的商業制勝邏輯 The Geek Way: The Radical Mindset That Drives Extraordinary Results
Thumbnail
2025/05/17
極客之道:科技天才的商業制勝邏輯 The Geek Way: The Radical Mindset That Drives Extraordinary Results
Thumbnail
2025/05/12
悲劇哲學家尼采(經典全新修訂版) 陳鼓應  2022 臺灣商務圖書館 分類:論說--理論  簡介尼采的生平、重要思想以及重要作品節錄。 重要字句: 尼采的第一部主要著作《悲劇的誕生》,藉著解釋希臘藝術精神時,賦予酒神以意志的驅動力,並賦予太陽神以思維的清
Thumbnail
2025/05/12
悲劇哲學家尼采(經典全新修訂版) 陳鼓應  2022 臺灣商務圖書館 分類:論說--理論  簡介尼采的生平、重要思想以及重要作品節錄。 重要字句: 尼采的第一部主要著作《悲劇的誕生》,藉著解釋希臘藝術精神時,賦予酒神以意志的驅動力,並賦予太陽神以思維的清
Thumbnail
2025/05/02
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 Richard Dawkins  2020 天下文化 分類:論說--理論  ★★★★★★★★★★ 以「基因」的觀點來詮釋達爾文的演化學說。
Thumbnail
2025/05/02
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 Richard Dawkins  2020 天下文化 分類:論說--理論  ★★★★★★★★★★ 以「基因」的觀點來詮釋達爾文的演化學說。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老王留下的輔導紀錄裡,她的孩子問題很多,但每一個事件都跟她有關,等一下一定要找到關鍵性的答案,既然自己送上門來,剛剛好……。
Thumbnail
老王留下的輔導紀錄裡,她的孩子問題很多,但每一個事件都跟她有關,等一下一定要找到關鍵性的答案,既然自己送上門來,剛剛好……。
Thumbnail
關於內外、長久、知與勝的修養維度。
Thumbnail
關於內外、長久、知與勝的修養維度。
Thumbnail
如何獨立思考與其心路歷程。
Thumbnail
如何獨立思考與其心路歷程。
Thumbnail
良好的觀察理解,培養出優秀的同理心。
Thumbnail
良好的觀察理解,培養出優秀的同理心。
Thumbnail
  「我們的知識都是從感覺開始,經過理解,最終達到理性。沒有任何事物是高過理性的。」-康德   在苑舉正老師經年累月的教學經驗與活用哲學的資歷下(曾擔任財經台評論員、目前經營YT(苑舉正的正舉苑)與b站(bilibili:苑舉正)),哲學不再是艱澀難懂的學問,而是有用且與生命有關的學問
Thumbnail
  「我們的知識都是從感覺開始,經過理解,最終達到理性。沒有任何事物是高過理性的。」-康德   在苑舉正老師經年累月的教學經驗與活用哲學的資歷下(曾擔任財經台評論員、目前經營YT(苑舉正的正舉苑)與b站(bilibili:苑舉正)),哲學不再是艱澀難懂的學問,而是有用且與生命有關的學問
Thumbnail
未知為「玄」,「道」與「名」乃一體兩面。
Thumbnail
未知為「玄」,「道」與「名」乃一體兩面。
Thumbnail
將全文八十一章分類九篇,每篇九章。 已完成章節可點連結至該文。
Thumbnail
將全文八十一章分類九篇,每篇九章。 已完成章節可點連結至該文。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