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為什麼我們演練哲學
哲學的目的是帶給我們洞見、幫助我們更深切理解世界、回答「我是誰」的問題,或是推敲說理,幫自己找到理由去行動。哲學不拘泥於學科分野,每個重大問題背後幾乎都有哲學思考。先賢試圖解釋世界、解釋自然、解釋制度、解釋我們的行為。他們雄辯滔滔,經常對話,對彼此說理、提證據,來為自己的主張辯護。隨著時間推移,哲學變成一門專科,只在學院裡鑽研。古代哲學家在生活的重大問題上高瞻遠矚,如今優秀的思想家和大師比比皆是,可惜古代哲學家的精神似乎一去不返。
儘管如此,從哲學得出的價值或原則,仍舊能解釋我們人生的重大里程碑,以及關鍵的抉擇,就如同根據某一思想流派,分析公司或其他組織的活動。因此,學習哲學的第一個理由是,在別人替你詮釋之前,先掌握解釋自己生命或你所經營公司的主導權。

怎麼做生意?哲學能教我們的事
「未經審視的生命不值得活。」蘇格拉底說。許多人認為蘇格拉底是西方哲學之父,他主張人跟其他物種的差別,在於我們有自省的能力,而且能向自己提出「我是誰」、「我該做什麼」、「我能知道什麼」等深刻的問題。
上述,以及其他關於世界和我們怎麼與之互動的基本問題,正是哲學的核心所在。
哲學家的任務,本來就跟所有人類生命中關鍵時刻所應對的大哉問有關。我們的存在、抱負和成就,其意義就著落在那些大哉問中。
拿這類問題問自己,本身就是意義深遠的練習,不管我們最後得出什麼答案──有些人甚至認為永遠找不到答案。人們常說,最好的教練不見得要我們迅速修正錯處,不見得會給我們現成的建議,但好教練會提出問題,引領我們反思。蘇格拉底就像一位好教練,他向學生提出的問題,不但打破沙鍋問到底,而且按部就班、層層遞進。他是以提問著稱,而不是因他給的答案聞名;坦白說,他給的答案有時說不太通。對於「人生的意義」,蘇格拉底就跟其他諸多哲學家一樣,他們的主張不見得一錘定音。
世代交替,社會、文化和地域的差別那麼大,古今哲學家卻提出類似的基本問題。可見芸芸眾生彼此相似,我們關切的事情也相近。
當然,哲學家對那些問題的回應未必相同。形形色色的思想家,抱持不同的信念、價值,採取不同的方法,他們的回應便有所分歧。然而,按哲學的方式考察事理,原本就不只是為了鍛鍊心智、練習思辨,不僅僅著眼於腦袋裡的活動。哲學論述的發現和結論,本當影響並引導生活中的行為,這才是理想的情況。
沒錯,古典哲學家努力依循自己的信念過日子,能否貫徹那就是另一回事。「如果我沒有按部就班說明我的看法,那就讓我的行為舉止來展現。起而行比坐而言更難以抵賴、昭然若揭,不是嗎?」蘇格拉底一語道盡自己的信念如何跟生活方式完美結合。為了昭告世人他服從權威,他拒絕流放、放棄逃亡,也不回擊指控,寧願服膺不正義的死刑判決。他的弟子柏拉圖記述如下,文筆令人動容:臨終前的幾個鐘頭裡,蘇格拉底與朋友討論靈魂的不朽、人生和死亡,以及遵守法律的義務,然後才服下毒芹汁。
後來的哲學家也嘗試根據信念過日子。蒙田(Montaigne)的生活就跟他的文章一樣,充滿冒險和體驗,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因作品獲罪而遭流放。尼采的想法充滿激情,奔騰恣肆,恐怕跟他後來陷入瘋狂有幾分關聯:「衝突是靈魂永久的食糧。」
總而言之,古代哲學家以生活樹立榜樣,按信念行動,因而贏得了不朽的地位。第歐根尼.拉爾修(Diogenes Laertius)和普魯塔克(Plutarch)等人撰寫的名人錄中多有記述。
時至今日,一個人的信念和此人的行為一致、所思和所行融貫,我們通常稱為「誠正」或「正直」,是備受社會敬重的德性。我們期望所有專業人士一概具備這樣的德性,不獨哲學家和思想家。
——摘自臉譜出版《CEO的哲學必修課》柏拉圖與賈伯斯有什麼共同點?霍布斯如何看待祖克伯?從哲學千年智慧中培養領袖特質、發展職場軟實力,養成縱橫職場的優秀領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