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麼是不理性增值?
簡單來說,就是:「我都花這麼多了,不繼續更可惜!」
🔍 生活中的不理性增值例子
🎮 手遊課金陷阱
為了抽一個虛擬角色,已經花了上千元卻沒抽到。你知道再抽機率還是很低,但你會想:「再課一單,說不定就中了。」
💔 感情拖延症
這段感情你早知道不合,但你已經投入三年,說放就放不下:「都這麼久了,捨不得離開。」
📈 投資虧損硬扛
某檔股票一直跌,你不願賣掉認賠,因為「不甘心、已經賠那麼多,再等等一定會漲回來。」
📚 不喜歡的書還是硬看完
這本書看了 200 頁你還是不喜歡,但你不願意放棄:「都看到一半了,浪費可惜。」
🧠 心理學背後的動力
- 沉沒成本效應(Sunk Cost Fallacy):無法忽視過去的投入,即使那些成本已經回不來。
- 損失厭惡(Loss Aversion):我們對損失的痛感比得到的快感更強烈,因此更抗拒承認失敗。
- 自我合理化(Cognitive Dissonance):說服自己「一定值得」,來減輕內心的矛盾與後悔。
⚠️ 不理性增值會造成什麼後果?
- 🕳 資源越陷越深:持續投入,卻看不到成果。
- 😩 增加心理壓力:捨不得停下,卻也難以前進。
- ⛔️ 阻礙新選擇:執著於過去的投入,錯失其他更好的機會。
✅ 如何破解不理性增值?
🧾 分清「投入」與「價值」
問問自己:我現在留下來,是因為它還有價值,還是因為我捨不得放棄投入?
🪓 設停損點
不論是感情、投資還是時間,事先訂好「到什麼程度就停止」的界線。
📈 看長期機會成本
想一想:如果我繼續投入,會錯過哪些其他機會?
🧘♂️ 接受失敗與放棄的必要性
放棄不是浪費,而是為自己留下一個更好的未來空間。
📌 結語:放下,不等於失去,而是回到理性
不理性增值是一種「心理帳戶」錯覺,讓你把過去的付出錯當成未來的保證。
但真正聰明的選擇,是願意面對當下的現實、接受必要的結束。
因為,捨得,才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