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訊偏誤(Information Bias):知道得多,真的更聰明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 什麼是「資訊偏誤」?


Information Bias 是一種認知偏誤,指人們傾向於認為「更多的資訊 = 更好的決策」,即使這些資訊與實際判斷無關,甚至是多餘或誤導的。


換句話說,就是「明明沒幫助,卻還是想知道更多」,彷彿多知道一點,就比較安心、比較理性。


🔍 日常中的資訊偏誤例子

📊 醫療檢查


即使醫生說某檢查對病情沒幫助,有些病人還是堅持「再多做幾項總沒壞處」。


🛒 網購比價


明明兩家價差不到 10 元,還是會開十幾個分頁一直查、一直看評論,錯過優惠還焦慮。


📚 考試準備


你一直在找「更好」的筆記或整理資料,卻沒開始真正讀書。


📺 新聞迷思


你每天不停滑手機看各種即時新聞,覺得自己掌握全局,但其實這些資訊無法改善你的判斷力,反而讓你更焦慮。



🧠 心理學背景:人類為什麼會資訊偏誤?

  1. 控制的錯覺:我們以為掌握越多資訊,就越能控制結果。
  2. 不確定恐懼:面對未知或模糊的情況,我們本能地想要「知道更多」來減緩焦慮。
  3. 避免決策風險:拖延做決定,把「找資料」當藉口,其實是不敢承擔後果。

⚠️ 資訊偏誤的副作用

  • 做決策效率低落:花很多時間收集資訊,卻不開始行動。
  • 產生錯誤安全感:覺得「我查很多了,所以不會錯」,但忽略資訊本身的品質與相關性。
  • 認知過載與焦慮:太多雜訊會影響真正重要的訊息辨識。

如何避免資訊偏誤?

🎯 問自己:這項資訊對決策有幫助嗎?


不是資訊多就好,重點是「這個資訊能否改變我的判斷或行動」。


🧹 設定資訊停損點


給自己一個資訊收集的時間上限,例如:搜尋 30 分鐘內做決定。


📤 行動優先,資料輔助


與其窩在資訊裡不敢開始,不如先做小步驟,邊行動邊修正。


🛠 學會辨別雜訊 vs 有用資訊


重點不是「知道多少」,而是「知道對的事」。



📌 結語:別被「想知道更多」困住行動

資訊偏誤是現代人常見的隱性拖延藉口,看起來很努力,其實是對決策的不安。

真正有價值的資訊,是能改變你選擇與行動的資訊


真正聰明的人,不是知道最多,而是知道什麼時候該停下收集、開始執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Shawn心理
6會員
83內容數
Shawn心理的其他內容
2025/05/24
💡 什麼是「錯覺」? 「錯覺」不只是視覺上的幻象,它更是一系列認知、情緒與邏輯上的偏誤,讓我們以為自己看見了真相,其實早就被大腦擺了一道。 從你相信某人是天才、覺得今天特別倒楣、或在毫無根據的情況下堅信某種預測——這些,都是錯覺在背後發功。 🧠 心理學中常見的錯覺類偏誤 控制的錯覺(I
2025/05/24
💡 什麼是「錯覺」? 「錯覺」不只是視覺上的幻象,它更是一系列認知、情緒與邏輯上的偏誤,讓我們以為自己看見了真相,其實早就被大腦擺了一道。 從你相信某人是天才、覺得今天特別倒楣、或在毫無根據的情況下堅信某種預測——這些,都是錯覺在背後發功。 🧠 心理學中常見的錯覺類偏誤 控制的錯覺(I
2025/05/24
💡 什麼是「效度的錯覺」? 「效度的錯覺」(Illusion of Validity)是一種心理偏誤,指的是—— 當一個判斷或預測與我們的直覺、故事或邏輯一致時,即使它的準確性很低,我們也會過度相信它是正確的。 簡單說,就是我們太相信自己判斷準確,卻忽略實際的證據與成功率。 🧠
2025/05/24
💡 什麼是「效度的錯覺」? 「效度的錯覺」(Illusion of Validity)是一種心理偏誤,指的是—— 當一個判斷或預測與我們的直覺、故事或邏輯一致時,即使它的準確性很低,我們也會過度相信它是正確的。 簡單說,就是我們太相信自己判斷準確,卻忽略實際的證據與成功率。 🧠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在今日這個變動快速的時代,似乎每個人都有學習焦慮。許多人加入了大量的線下、線上課程,買了不同領域的書籍,但學習到的知識到底怎樣能為人生加成?我們又到底要怎樣學到知識的內涵,進而內化成我們的工具與服務產品,讓我們為自己創造更多價值呢?
Thumbnail
在今日這個變動快速的時代,似乎每個人都有學習焦慮。許多人加入了大量的線下、線上課程,買了不同領域的書籍,但學習到的知識到底怎樣能為人生加成?我們又到底要怎樣學到知識的內涵,進而內化成我們的工具與服務產品,讓我們為自己創造更多價值呢?
Thumbnail
所以當你看到一篇由他們寫出來的「資訊」之後,第一步,請先查證或是先想:他們說這件事的意義是什麼?不要照單全收,是治癒資訊焦慮症的第一帖藥方。
Thumbnail
所以當你看到一篇由他們寫出來的「資訊」之後,第一步,請先查證或是先想:他們說這件事的意義是什麼?不要照單全收,是治癒資訊焦慮症的第一帖藥方。
Thumbnail
對於新事物的解讀,我們最省時省力的方式是,以既有的經驗框架去推測可能的結果,但能百分百正確預估嗎?常常會出乎我們意料,因為人與環境可能分秒間迅速地變動,但我們對環境中的人事物解讀卻是採取固定思維,這是人類的盲點與優勢——預測。
Thumbnail
對於新事物的解讀,我們最省時省力的方式是,以既有的經驗框架去推測可能的結果,但能百分百正確預估嗎?常常會出乎我們意料,因為人與環境可能分秒間迅速地變動,但我們對環境中的人事物解讀卻是採取固定思維,這是人類的盲點與優勢——預測。
Thumbnail
書籍介紹 書名:資訊爆炸之後 (原文:Too Big To Know) 副標題:網路思想先驅溫伯格解構資訊爆炸、知識轉型與資訊焦慮 (Rethinking Knowledge Now That The Facts Aren't The Facts, And Experts Are Everywh
Thumbnail
書籍介紹 書名:資訊爆炸之後 (原文:Too Big To Know) 副標題:網路思想先驅溫伯格解構資訊爆炸、知識轉型與資訊焦慮 (Rethinking Knowledge Now That The Facts Aren't The Facts, And Experts Are Everywh
Thumbnail
★學習能力、策略與表徵 【知覺集中】(反義詞-去集中化) 思維方式尚未成熟,導致思維方式不合邏輯,只憑知覺所及,集中注意於事物的單一層面...
Thumbnail
★學習能力、策略與表徵 【知覺集中】(反義詞-去集中化) 思維方式尚未成熟,導致思維方式不合邏輯,只憑知覺所及,集中注意於事物的單一層面...
Thumbnail
本書整理了常見的八種思維錯誤,讓我們去思考,人為何會有這麼多的偏誤,影響了我們正確的判斷。因為我們每天又被資訊轟炸。認知偏誤或者說捷思法,是我們從古至今適應環境的手段。大腦會允許我們用最舒適的方式去思考,要保留能量給對一些生存更急迫,但是實際上並不合理的事情…
Thumbnail
本書整理了常見的八種思維錯誤,讓我們去思考,人為何會有這麼多的偏誤,影響了我們正確的判斷。因為我們每天又被資訊轟炸。認知偏誤或者說捷思法,是我們從古至今適應環境的手段。大腦會允許我們用最舒適的方式去思考,要保留能量給對一些生存更急迫,但是實際上並不合理的事情…
Thumbnail
因為特價才買的書,因為我跟另一本「精準思考」搞混了,然後這本書算很標準的日本人科普書,也就是說,會有大量的重複內容……總之,日本科普書我通常評價不會太好…… 這本也是如此,我是說,就內文編輯或呈現方式,不過資訊內容又是另一回事,基本上這本書有其實用性,或者說,正好符合我的需要。 簡單說,因問年紀
Thumbnail
因為特價才買的書,因為我跟另一本「精準思考」搞混了,然後這本書算很標準的日本人科普書,也就是說,會有大量的重複內容……總之,日本科普書我通常評價不會太好…… 這本也是如此,我是說,就內文編輯或呈現方式,不過資訊內容又是另一回事,基本上這本書有其實用性,或者說,正好符合我的需要。 簡單說,因問年紀
Thumbnail
從自己精神世界中創造出來的靈感,才是屬於自己的真知識。
Thumbnail
從自己精神世界中創造出來的靈感,才是屬於自己的真知識。
Thumbnail
在《為什麼這樣工作會快、準、好》一書中,作者Charles Duhigg深入探討了當代社會中一個日益嚴重的問題:我們擁有比以往任何時代更多的資訊,但我們的決策品質並未因此顯著提升。我們運用數據的能力,跟不上我們蒐集數據的速度Duhigg舉出例子:雖然我們知道自己花了多少錢,也知道自己膽固醇多高,我們
Thumbnail
在《為什麼這樣工作會快、準、好》一書中,作者Charles Duhigg深入探討了當代社會中一個日益嚴重的問題:我們擁有比以往任何時代更多的資訊,但我們的決策品質並未因此顯著提升。我們運用數據的能力,跟不上我們蒐集數據的速度Duhigg舉出例子:雖然我們知道自己花了多少錢,也知道自己膽固醇多高,我們
Thumbnail
生活中的資訊充盈,獲得並背誦知識並不合哩,將自身經驗進行反思後運用才是有效用的方法。
Thumbnail
生活中的資訊充盈,獲得並背誦知識並不合哩,將自身經驗進行反思後運用才是有效用的方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