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麼是「資訊偏誤」?
換句話說,就是「明明沒幫助,卻還是想知道更多」,彷彿多知道一點,就比較安心、比較理性。
🔍 日常中的資訊偏誤例子
📊 醫療檢查
即使醫生說某檢查對病情沒幫助,有些病人還是堅持「再多做幾項總沒壞處」。
🛒 網購比價
明明兩家價差不到 10 元,還是會開十幾個分頁一直查、一直看評論,錯過優惠還焦慮。
📚 考試準備
你一直在找「更好」的筆記或整理資料,卻沒開始真正讀書。
📺 新聞迷思
你每天不停滑手機看各種即時新聞,覺得自己掌握全局,但其實這些資訊無法改善你的判斷力,反而讓你更焦慮。
🧠 心理學背景:人類為什麼會資訊偏誤?
- 控制的錯覺:我們以為掌握越多資訊,就越能控制結果。
- 不確定恐懼:面對未知或模糊的情況,我們本能地想要「知道更多」來減緩焦慮。
- 避免決策風險:拖延做決定,把「找資料」當藉口,其實是不敢承擔後果。
⚠️ 資訊偏誤的副作用
- 做決策效率低落:花很多時間收集資訊,卻不開始行動。
- 產生錯誤安全感:覺得「我查很多了,所以不會錯」,但忽略資訊本身的品質與相關性。
- 認知過載與焦慮:太多雜訊會影響真正重要的訊息辨識。
✅ 如何避免資訊偏誤?
🎯 問自己:這項資訊對決策有幫助嗎?
不是資訊多就好,重點是「這個資訊能否改變我的判斷或行動」。
🧹 設定資訊停損點
給自己一個資訊收集的時間上限,例如:搜尋 30 分鐘內做決定。
📤 行動優先,資料輔助
與其窩在資訊裡不敢開始,不如先做小步驟,邊行動邊修正。
🛠 學會辨別雜訊 vs 有用資訊
重點不是「知道多少」,而是「知道對的事」。
📌 結語:別被「想知道更多」困住行動
資訊偏誤是現代人常見的隱性拖延藉口,看起來很努力,其實是對決策的不安。
真正有價值的資訊,是能改變你選擇與行動的資訊。
真正聰明的人,不是知道最多,而是知道什麼時候該停下收集、開始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