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考試時,你會因為背過的東西又忘記而感到焦慮嗎?
完全不需要難過、焦慮、慌亂,
因為「遺忘」是正常的。
大腦本來就有「遺忘」的機制,這是一種自我保護,讓我們不至於被過多資訊壓垮。也因此,記不住是因為是你還沒「鞏固」它。
我常用「鞏固」這個詞——而最好的鞏固的時機是在學習後的「當天晚上睡前、隔天早上」,
在這兩個時間點,再回顧一次學過的內容,讓知識進入長期記憶。
這也是為什麼我說,隔天早上我會在進行新進度之前,好好的先複習一次(再看一次筆記)的原因。
考上的關鍵不是「長時間讀書 × 學習」,而是「短時間 × 次數 × 學習」。
準備考試不需要追求100分,目標設定在75分~80分就好。至於那些怎麼都記不起來的部分,請放過自己——強記只會讓你身心俱疲、提早陣亡。
我常遇到想要鉅細靡遺搞懂每個細節的考生-真的不需要這樣做,因為太耗心力、也太耗時間了。
在有限的備考時間內,不可能讓你搞懂每個細節,所以不需要那麼焦慮。
只要準備8成的考古題,並儘可能地複習多次,熟練到變成「反應」。
大腦喜歡走熟悉的路。
這就是為什麼「複習」很重要,只要常走相同的知識路徑,大腦就能走得越來越快,也就是所謂的「反應力」。
同一個法條、觀念會變化成各種不同的考法出題,必須要靠著練習題目來熟悉怎麼運用這些知識。
不論今天你練了幾題、讀了幾頁,請留下學習的痕跡(篩選重點、做成筆記)。因為這些痕跡,是為了你明後天能順利複習而準備的。
如果你從沒做筆記、沒畫重點,那天的學習就像是風吹過的沙——無法留下任何東西。明後天你要複習什麼?再把整本書從頭讀一次嗎?那真的太浪費時間了。
再怎麼精華的解題書,少說也有幾百頁,是不可能複習很多次的,所以還是要濃縮整理成「適合快速複習」的筆記,才是有效率的備考方法。
筆記不用第一次就完整、完美,它的用意只是要「便於複習」,遺漏掉的,之後再補上即可。
一定要自己思考、整理、理解、消化,知識才會內化成為你能運用的東西。
筆記不需要鉅細靡遺的完整紀錄。它的目的是為了幫助你記住還沒記熟的東西。對你已經是「常識」的內容,請不要寫。
也因此,我不建議大家來跟我索取筆記。
不是我小氣,而是——我的筆記,是為了我自己的複習而存在的。它記錄的是我還沒記住的知識、我的思路、我理解事物的方式,自然只適用於我自己。
我願意把準備考試的「最短路徑」分享給大家,但我認為:「看別人的筆記」並不是捷徑,反而會繞遠路,因為沒有經過自己思考過、消化過的「他人筆記」,其實很難留下記憶的軌跡,也無法應付千變萬化的考題。
再不厭其煩的提醒一次,自己思考、理解、吸收過的法條、觀念、回想,才能培養解題的能力。
真正對你有效的筆記,是你親自去吸收、去思考、去整理出來的。
甚至連我筆記裡的整理的比較表格,都是自己手畫的。口訣也是我看到有趣的才記下來,不是照單全收,甚至是我自己想出來的。
我希望能夠分享的是真正對考試有幫助的事物給讀者,為了能夠真正提升應考能力,
我不鼓勵索取(購買)他人筆記的行為。
所以,親愛的讀者們,請別再向我索取筆記了喔,感謝你們的理解與支持。
唯有踏實,才能走得穩、走得遠。
祝福備考順利。
想知道更多備考技巧,歡迎追蹤我的專頁<微光拾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