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餐要吃什麼?」
滑了 20 分鐘 App,還沒決定。
「這件衣服不錯,先結帳好了。」
三分鐘後發現另一家同款,便宜一半,開始懊悔。
看起來是生活中的小猶豫,久了卻變成一種消耗。
明明有很多選擇,反而更難做決定。
在心理諮商中,我們時常遇到這樣的現象——
選擇,變成一種壓力,而非一種自由。
當選項越來越多,社群展示越來越強烈,人們更渴望「選得剛好」、「選得最好」。
點錯一份餐、買錯一樣東西、走錯一條路,都可能被視為人生扣分。 但選得好與否,本來就不該是價值的審判標準。
許多來談者會這樣說:
- 「我怕後悔,所以一直在想還有沒有更好的方案。」
- 「我選這個,是不是代表我其實⋯⋯不好?」
- 「我選這份工作,是不是就得證明自己選對?」
這些話背後,其實是三個心理傾向:
▪ 完美主義下的自我懷疑
不是真的不知道要什麼,而是預期選錯會產生極大代價。
▪ 選擇等於價值投射
許多人相信:我選的東西會定義我是誰。如果這次選錯,我整個人就會被質疑。
▪ 缺乏選擇經驗
當過去的生活中太少自主選擇、太常被安排,面對選項時反而容易空白與不安。
小練習:如果你也容易卡在選擇裡
練習「夠好就好」的決策方式:
- 選一件小事(明天穿什麼)
- 設定 3 秒直覺決定
- 不重選,觀察自己的反應
你可能會浮現:「這件不夠好」的聲音。
不是要壓過這個聲音,而是讓它現身,然後學著說:「夠用了,我先走一步。」
【小水怪筆記】
今天有人說,他想把每個選擇都想清楚一點,這樣才不會後悔。
我記得他很認真地盯著桌上的兩張紙,好像那就是他人生的分岔口。
後來他挑了一張。
不是因為他完全想通了,而是他知道可以繼續往前,然後再看看。
我沒有幫他選,我只是陪他記下那個瞬間。
-----------------------
📎 本文原始版本可見尼思湖心理諮商所官網:《選擇困難:自由過多下的壓力》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