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跑少女的第四、第五個月狀態:解鎖翻譯接案、展場口譯的工作。跨了很大一步,感受強烈的不適感,卻成長了不少。
跨年時吃的十二個葡萄,如魔法般正在一顆一顆實現。
決定把兩個月的紀錄寫在同一篇,主要原因是懶惰,而懶惰的背後是生活太忙碌,忙著消化離開熟悉環境的痛苦:
- 終於盼到翻譯案,嚐到跨出舒適圈的痛苦

在通過試譯一個月後,才接到翻譯公司的工作,一掃而空前陣子的失落,現在終於可以自稱是名自由接案的譯者。
從穩定的工作型態轉為自由的接案模式,我可是花了很久的時間才走完這一哩路路,尤其在沒有熟人的推薦之下,自己殺出一條血路。
這兩個月像是披荊斬棘地走在這條路,不斷提出疑問,也不斷被指出錯誤,在這來來回回的過程中,有太多、太多值得紀錄。
- 自由接案的代價是不斷活在焦慮之中。
想像中拿著電腦,坐在咖啡廳,邊品嚐咖啡邊工作的從容真的只是想像,現實是穿著睡衣坐在書桌,咖啡因只是提神,偶爾再靠著巧克力或是能量棒偷閒一下。

工作時間的自由代表著薪水收入的不穩定;有網路就能工作也意味著無時無刻都可以工作。
抱著多累積經驗、多少賺點生活費的心態,每次收到急件詢問時,我都毫不猶豫地自告奮勇,有次甚至在火車上直接打開電腦工作,非常荒謬。
這極大的自由也同樣給我許多焦慮,會害怕下週沒有案源、會擔心安排好的行程被急件破壞。
- 有關於走入翻譯產業的實況轉播。
若以法律那套程序與實體之分,最困擾我的就是程序面——翻譯工具的使用。身為極致文組,加上過去在死板的工作體系,這些工具對我而言簡直是嶄新的世界,而我也笑稱這是我邁入現代化的陣痛期。

雖說自己是翻譯所的學生,慚愧的是並沒有使用翻譯工具的經驗,在處理第一個專案時,只好不斷問PM連我自己都覺得很羞愧的格式問題,但我也很感謝PM不厭其煩地替我解答。
在專案結束後,甚至與我弟分享PM簡直是我的家教。
身為菜鳥接案譯者,我想這樣的生活模式還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依舊會繼續焦慮案源,也會繼續感受成為現代化譯者的痛苦轉變期。
- 在澳洲當展場口譯,加碼再當一天的隨行口譯
從沒想過是在澳洲開啟口譯生涯。這次能夠走在這條路,要深深感謝留學生的人脈網絡。
儘管事前狀況百出,倒也真實呈現上課老師的模擬情境,不至於太失控。

這次的客戶是有關電梯產業,認識好多電梯產業的術語、電梯運作的邏輯(到最後,我都覺得我也是公司的員工了)。
也透過在展場翻譯,得以了解澳洲的市場運作、相關規範,甚至是更宏觀的國際貿易現況。
兩天的展場結束之後,客戶也詢問是否願意陪他們拜訪當地的客戶,收到這個詢問的當下,我非常開心,除了又有賺錢的機會,也代表這兩天的表現受到肯定。
因為隨行口譯,能有機會一訪雪梨的市郊,看看有錢人的生活樣貌,順便吃了貴一點的午餐。
三天的工作結束,再次確認自己喜歡做口譯,喜歡跟人接觸,喜歡了解不同領域的知識,也喜歡挑戰各種突發狀況。
- 重新回到西班牙文的懷抱,逼自己認識新朋友
大學曾學過西班牙文,畢業後也陸陸續續上過西文補習班,好幾年前曾通過 A2 的檢定。之後,西文就好像一尊神像,供在心中深處,偶爾拿出來騙吃騙喝而已。
三月底時,學校老師曾推薦我們可以使用 Meetup,拓展自己的朋友圈,也可以融入澳洲的生活。當時腦中閃過一個念頭:也許我可以找找看西班牙文的聚會,不管怎樣,不是練習西班牙文,就是練習英文。

第一次參加時,發現西文口說能力大幅下降,腦中一堆熟悉的單字,但就是無法正確地排列組合,非常吃力。回家的路上,衡量著這個聚會使否具有效益,畢竟要先搭火車再轉公車,並猶豫著要不要繼續參加。
後來也說服自己——這一年不就是要體驗點不一樣的事嗎?
於是,固定每週四下課後搭車參加西文聚會(蹭免費的達美樂披薩),從第一週只敢講單字,到現在「偶爾」可以產出完整的句子,雖然多數時刻還是卡在時態的難題。
除了緩慢地換回自己的西文記憶,在這兩個月,也認識很多世界各地的人,來自中南美洲、香港、中國、印度等,雖然都不是深交類型,但在每週與大家蜻蜓點水地聊天模式下,從澳洲大選聊到國際局勢,從自身工作聊到物價上漲,是用不同的方式探索澳洲。
結尾
這兩個月,真的跨了很大的一步:接到翻譯工作、喚回西文記憶。
某一天,在極其疲憊的時候,我在手機的備忘錄寫下:「雖然走出舒適圈真的很痛苦,但若繼續留在原地,我可能會窒息而死。」

這兩個月,總感覺被時間追著跑,不是在工作,就是在寫作業,似乎又回到過去蠟燭兩頭燒的緊湊,落得滿身疲憊。
口譯工作的那幾天,穿著熟悉又陌生的衣服,那是以前每天自己趕捷運打卡的樣子,是穩定卻提不起勁的樣子。
同樣是工作,同樣是會遇到讓人疲累的狀況;但不同的是,這兩個月卻讓我「幹勁滿滿」。全然投入在每個勞動的時刻,對於三天口譯的工作、每次筆譯的交案,都會有「這是我的作品」而感到踏實。
在第一篇逃跑日記問自己的問題,這一年的我該何去何從、長成什麼樣呢?
答案似乎略微清楚:
看見了保護傘之以外的世界,不穩定之中帶著挑戰性,卻也發現自己似乎更適合在變動中成長,反而成為推動生活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