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囉書窩|假性孤兒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 書名

假性孤兒:他們不是不愛我,但我就是感受不到


■ 觀點

四大類型「情感缺失父母」

  • 情緒化
  • 神經質
  • 消極型
  • 冷漠型

神經質父母是四類型中看起來最正常,也看似特別投注於孩子的生活。由於容易緊張,他們總是專注於完成事情。相較於更為幼稚的情緒化父母,神經質父母望子成龍的表現,反而不容易看出他們的私心。大多時候,我們不容易發現這類父母的缺失,但他們的孩子在進取心與自我控制上經常出問題。這樣投入又勤勉的父母,卻反而教出缺乏動機、鬱鬱寡歡的孩子。


扮演「偽自我」

倘若你的真實自我在童年時期得不到父母或是扶養人適當的回應,為了設法走進父母的心,我們會放下自己,進而發展出某個虛假的角色或稱「偽自我」,以確保在家中占有一席之地。這個角色會漸漸代替真實自我,深信:犧牲奉獻別人才會稱讚我、愛我;或是較負面的:只要能引起別人注意,做什麼都可以。

若孩子就像發現正確鑰匙般,找到某個符合父母內心期待的角色,就會立刻認同並轉變為這個「偽自我」,當你愈貼近家庭所期待的角色,真實的自我就會逐漸消失,並破壞孩子成年後的親密關係。偽自我無法建立起深刻、圓滿的關係。我們必須呈現真實的自己,才能讓對方有足夠的線索產生連結,否則充其量只是兩個偽自我在演戲而已。


因應情感缺失父母的兩種類型——內求型與外求型

面對情感缺失父母的養育模式,孩子也會發展出兩種主要因應模式:外求型或內求型人格。外求型認為,他人與外在環境需要解決自己的所有問題;內求型則反求諸己,自己解決問題。外求型孩子會被說成行為有問題,但內求型孩子收到的訊息則是自己的本質有問題。

會被本書吸引的大多是內求型,因為這本書的宗旨是在幫助讀者了解自己與別人,外求型通常對此不感興趣。


中年危機

這或許可以解釋許多中年危機案例中,為何原本有責任感的人,在某些價值觀上竟有驚人的改變。他們似乎突然拒絕承擔責任與義務,追求只顧自己開心的人生。但就典型的內求型人格來說,這樣的轉變並不出人意料。或許是多年來自我否定,加上內求型終於發現自己總把別人的需求擺第一所造成的結果。


我們所恐懼的「憤怒」,其實代表真實自我即將顯現

憤怒是情感缺失父母不惜動用罰則禁止的情緒。但憤怒是有用的情緒,給人改變的能量,並且知道自己值得捍衛。當過度負責、焦慮或憂鬱的人覺知憤怒時,其實是個好跡象,這表示真實自我即將顯現,開始照顧自己的情緒。

若長期忽視真實自我,就可能發展出心理病徵。覺醒真實自我的需求時,起初會有崩潰的感受,而恐慌、憤怒,和憂鬱則是情感覺醒的信號,表示要開始照顧自己、建立健全價值觀。處理自己的童年問題,並覺知自己的能力,如此就能獲得自信,開始用真實自我生活。


當我們看清事實,才能善待自己

內求型人格非常不會照顧自己,認為一切要靠自己修復,經常不顧自己的健康、忘了休息。當他們拚命做好每件自認為該負責的事時,常會忽略身體信號,像是疼痛或是疲勞。


■ 解方

如何與情感缺失父母培養新關係?

三個重要方法能幫助你從父母情感缺失的泥淖中解救出來:

  • 不帶感情的觀察
    • 轉換成觀察模式
    • 從情感交流,轉為有限度的接觸
  • 情感健全度覺知法
    • 表達然後放下
    • 專注在結果,而不是情感交流
    • 處理,而不參與
  • 走出過去的偽自我
    • 互動時,掌握自己的心智和感覺
    • 謹慎面對父母出現新的坦誠

謹慎面對父母出現新的坦誠

在進行觀察與目標導向時,若父母出現前所未見的坦率就要提高警覺。例如尊重你或是對你敞開心懷,你可能會倒回過去的療癒幻想中(他們終於給我我想要的了)。注意!你的內在小孩永遠都在期盼父母改變、給予你所渴望的,但你要做的是維持自己的觀點,並且持續以獨立的成人立場和他們連結。你要尋求的是與父母間的成熟關係,而不是回到親子模式,不是嗎?

若是掉進過去的童年期望,再次失去情感間的主控權,父母的坦率可能會立刻蒸發。要記住,父母因情感恐懼無法忍受親密感。如果你變得坦率,他們就會想讓你失去平衡、回到他們的掌控中,因為這是他們保護自己不受親密感影響的方法。最終,所有情況回歸從前。


打斷內化父母的聲音

父母是怎麼訓練孩子反抗自己的本能跟積極的衝動呢?答案是:透過內化父母的意見。小時候,我們吸收父母的意見和信念,將批評化為內在聲音。這些聲音通常會說:「你應該……」「你最好……」或是「你得……」但可能都在批評你的價值、智能或是品格。

每個人都會內化父母的意見,畢竟我們就是這樣社會化的。有些人內化到的是支持、友善、有建設性的,但更多人則內化到憤恨、挑剔或是輕蔑。這些堅定的負面訊息,造成的傷害比真實的父母還要大。因此,當你感覺自己很糟時,打斷這些聲音才能將自我價值與這些苛刻評價分開。


放棄「如果父母愛我就會了解我」的觀念

你必須放棄「如果父母愛我就會了解我」的觀念,獨立的成年人不必靠父母就能生活。也許無法和父母有理想的關係,但每次互動卻能讓你更滿意。你可以客氣的為自己發聲、有所改變而不用說明理由,就算他們不了解,你也是真實存在的。表達自我的感覺是對自己真誠,而不是改變父母。再說,就算他們不懂你,但可能還是愛你。


■ 評論

相比於西方書籍常處理的顯性家庭創傷,如父母酗酒、吸毒、家暴等,亞洲文化則較隱晦,常潛藏在「我為你好」「要乖、要聽話、要孝順」等說法中。書中提到,神經質父母看似最正常,彷彿全心投入孩子的生活,但他們望子成龍的期待往往掩蓋了私心。這種看似關愛、勤勉的教養方式,卻可能養出缺乏動機、鬱鬱寡歡的孩子。

這一主題也可延伸至《教出殺人犯》與《懸崖邊的學霸》等,這些書探討教養的議題。但若不希望這種世代複製的情況持續下去,最簡單根本的方法或許就是選擇不生育下一代。

書中指出,情感缺失的父母養大的孩子,常不自覺被自我中心或剝削他人者吸引。許多身陷受虐關係的女性回憶高中時,覺得「好男孩」無趣,因其不夠自私專橫,無法喚起熟悉感。最具吸引力的人,往往讓人重演童年負面模式,這種「化學反應」是危險信號,反映潛意識偽自我的再現。同樣地,若想避免重蹈覆轍,「不婚不生,快樂一生」或許是最簡單解方。

最終,處理原生家庭創傷的答案其實很簡單,關鍵在於「自我分化」、「課題分離」或此書中的「情感健全度覺知法」。然而,這說來容易做來難。父母和社會期望我們扮演順從的子女、學生、員工與國民,而即便我們成功獨立自主,也仍需面對生存於社會最基本的條件牽制:金錢。這種無趣的循環輪迴,卻是許多人的人生寫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子非魚的沙龍
133會員
602內容數
沉思靜心,簡樸生活。
子非魚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5/20
二十世紀左翼思想/馬庫塞「愛欲形上學」
Thumbnail
2025/05/20
二十世紀左翼思想/馬庫塞「愛欲形上學」
Thumbnail
2025/05/17
寫給所有飽受不安所苦、尋求憂慮本質與人生意義的人
Thumbnail
2025/05/17
寫給所有飽受不安所苦、尋求憂慮本質與人生意義的人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你的臉龐依舊模糊 我想不起你的恰似溫柔
Thumbnail
你的臉龐依舊模糊 我想不起你的恰似溫柔
Thumbnail
這裡沒有甚麼東西可以給你 只有一隻偏好AI隨意繪圖的生物跟一堆無價跟無價值的字圖 若見到即是緣份 此處禁止一切紛爭
Thumbnail
這裡沒有甚麼東西可以給你 只有一隻偏好AI隨意繪圖的生物跟一堆無價跟無價值的字圖 若見到即是緣份 此處禁止一切紛爭
Thumbnail
沒有你的日子很好,我好像應該這樣說。
Thumbnail
沒有你的日子很好,我好像應該這樣說。
Thumbnail
當別人不喜歡的時候,千萬不要太在意 ✍ 愛我所畫,夢我所愛 圖。文/布恣芽朵
Thumbnail
當別人不喜歡的時候,千萬不要太在意 ✍ 愛我所畫,夢我所愛 圖。文/布恣芽朵
Thumbnail
[在乎] 心疼那些   用不在乎的方式 表達不會受傷 的朋友
Thumbnail
[在乎] 心疼那些   用不在乎的方式 表達不會受傷 的朋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