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書名
■ 摘錄
馬庫色認為現有的社會機構透過加諸社會不必要的勞動,對性慾的過度限制、一個環繞著利益與剝削的社會系統,產生出「剩餘壓抑」。基於減少匱乏以及增加資源的展望,馬庫色希望能結束壓抑,並進一步創造一個新的社會,他希望訴諸的是一個沒有壓抑的文明。這讓他與之前的同事佛洛姆(Erich Fromm,1955)的看法相左。佛洛姆認為馬庫色的觀點是一種「虛無主義」(nihilism,之於現存的價值觀與社會)以及不負責的「快樂主義」(hedonism)。馬庫色(Marcuse,1955)也批評佛洛姆的看法,認爲他過度的「順從」,也太過於「理想主義」,並且不停在自己的作品中重複這些對佛洛姆的指控,特別在馬庫色的《愛慾與文明》出版之後,雙方打起激烈的筆戰。在《愛慾與文明》這本書裡,馬庫色提及許多佛洛伊德的思想,並批判許多現存文明,也提出可能替代的社會與文化機構。
《愛慾與文明》十分詳盡的讓讀者瞭解馬庫色對自由、解放的看法,而《單向度的人》則讓讀者看見馬庫色對統治力量的最系統性分析。在這本書裡,他分析了新的社會控制發展會生產出所謂「單向度的人」以及「無對立的社會」。馬庫色引用許多大眾趨於一致傾向的例子,描述創造出「假性」顧客需求的社會形式與文化會透過大眾媒體、廣告、工業管理及缺乏批判的思考模式,把個人收編進現存的生產及消費系統。馬庫色在權衡批判與辯證思考之後,因應這個「單向度的社會」,構想出一個更自由快樂的文化與社會形式,並宣揚一個對所有壓抑與統治模式的「大拒絕」。在《愛慾與文明》與《單向度的人》中,馬庫色基進的主體實踐「大拒絕」。在《愛慾與文明》中,他說:「大拒絕是去抗議不必要的壓迫,為了自由的終極形式而努力掙扎,『要能活的沒有焦慮』」。然而,在《單向度的人》裡,大拒絕基本上是政治性的,一個對壓抑與不公平的拒絕,大聲說不,一個與壓迫系統相對的力量,一個與嚴峻遊戲規則的不遵從,一個基進的抵抗與掙扎形式。在兩個情況中,大拒絕是基於一個無法容忍不公正的主體而來,不管在本能還是政治的層面,向各種統治形式抵抗與對立。
■ 評論
這本書是延伸閱讀《焦慮的意義:寫給所有飽受不安所苦、尋求憂慮本質與人生意義的人》所提四個面向中的最後一個:馬庫色與馬克思提出的「唯物主義異化」概念。原本試圖閱讀馬庫色的《單向度的人》,但發現太難讀便作罷,轉而參考一些二手詮釋資料。
二手詮釋資料的優點,在於能以後設的視角梳理整體脈絡。讀完內容才發現,馬庫色與佛洛姆曾是同事,兩人同樣被歸類於法蘭克福學派。從這個角度回看,也許佛洛姆《愛的藝術》並不像大眾所普遍理解的那樣。
回到馬庫色,本章節簡要介紹了他兩本重要著作的核心觀點:
- 《愛慾與文明》十分詳盡的讓讀者瞭解馬庫色對自由、解放的看法
- 《單向度的人》則讓讀者看見馬庫色對統治力量的最系統性分析
馬庫色所主張的,是對一切壓抑與統治模式的「大拒絕」:
- 在《愛慾與文明》中,他說:「大拒絕是去抗議不必要的壓迫,為了自由的終極形式而努力掙扎,『要能活的沒有焦慮』」。
- 在《單向度的人》裡,大拒絕基本上是政治性的,一個對壓抑與不公平的拒絕,大聲說不,一個與壓迫系統相對的力量,一個與嚴峻遊戲規則的不遵從,一個基進的抵抗與掙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