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語是什麼?
是母親的語言。母親說什麼,母語就是什麼。
身為一個媽媽,對於小孩不會說台語,會不會覺得遺憾?
我的答案是:完全不會。
因為台語不是我們真實生活中會用到的語言,它是一種刻意的練習。
用不到的語言,為什麼要刻意練習?
那樣的練習,是為了回應一種文化變遷的焦慮。
當然,練習台語也有它的好處。
台語的音調系統比中文、英文更廣,對於腦部的刺激也更為多元。
孩子也覺得有趣,所以我們會練習。
我甚至覺得,如果他想學德文、日文也很好,
但前提是——中文的根基夠強嗎?
語言是什麼?
語言是說出心中的感受,與他人分享的方式。
當孩子正處於用語言探索世界的階段,
如果我自己無法用台語說出愛、理解與陪伴,
那它就不是我此刻該選擇使用的語言。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台灣社會出現了「台語焦慮」。
孩子不會講台語,彷彿成了一種缺憾、一種錯誤,
但我們是否該更誠實地問一句——
我們自己,有在說嗎?
孩子的語言發展,不應成為「文化焦慮的出口」。
文化從來不該是孩子的責任。
真正的傳承,應該從大人開始。
如果我們真心想要文化被延續,
那就該從大人自己開始改變——
從職場到生活,真正做到全程使用台語,
而不是只在孩子身上尋找責任與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