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說,職場不該帶情緒,要專業、要冷靜,最好什麼都不在意。
但我們其實都知道,那樣的狀態是假的。
人會因為一句話失眠,會因為一個眼神提早關掉聊天室,會因為會議上某句輕描淡寫的話,整天都覺得自己不夠好。你以為自己是不是太敏感了?
其實不是。你只是曾經很認真想靠近。
—
我們都曾渴望有一位「好主管」。
不是完美無缺的那種,而是能聽得懂我們的問題、能接得住我們語氣裡的努力、能給出方向但不否定我們摸索的人。
我們希望自己不是在「應付老闆」,而是有機會在這段關係裡學習、成長,甚至被鼓勵。
如果你曾為了某句語氣感到失望,那不是你太玻璃,是你曾相信這段關係裡本來可以更好。
這種相信,本身就很珍貴。
—
願意溝通,就是好的開始。
當你在某個場合下發現自己開始「在意」,那其實是你的心在說: 我希望這段關係是可以對話的,我相信對方是可以理解的。
你願意講話,也代表你還願意嘗試,不管結果如何,那個願意,就是一種價值。
而如果我們能讓這份願意,在一次又一次的對話裡慢慢傳遞出去,或許這份渴望,會像一條細細的線,把人和人慢慢織起來。
—
當然,也有很多時候,對話還沒來得及展開,情緒就先受傷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與苦衷,不是每個主管都能常常說人話,也不是每個部屬都有力氣天天懂事。
但我們可以嘗試善待自己一點。
當感覺到那種隱約的痛、不確定是不是太小題大作時,試著輕輕地對自己說:
「沒關係,我不是太敏感,我只是還在學習靠近。」
「會在意,是因為我還相信這段關係值得一點希望。」
—
或許這樣的溫柔,不會立刻改變什麼;但它會保護你心裡那個仍願意相信、願意理解的自己。而那些願意靠近的人,終究也會靠近彼此。
—
這是我們這個系列的最後一篇。如果你也曾在職場裡因為語氣、理解、角色錯位而感到疲憊與疑惑,謝謝你陪我們一起走過這六段探索。
願我們說得出心裡的話,也願有人接得住。
#本篇由第二大腦幫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