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題其實真的很難。
因為人就是不一樣的——成長背景、溝通習慣、對自己的認知、對別人的要求、對權力的敏感度……通通不一樣。
我們無法期待用一種話語,就能對所有人產生一樣的效果。
更難有什麼通用的溝通模板,可以一勞永逸地讓對話順利、讓彼此都感覺被理解。
很多時候,你明明以為你「只是問個問題」,結果對方卻覺得你在質疑;
你明明只是想幫他釐清,他卻以為你在挑戰他的權威。
溝通的困難,有時候不在於說得不夠清楚,而是——你在心裡以為對方會怎麼聽,但對方其實用另一種方式在接收。
這種「角色期待的錯位」,是一種很常見的心理摩擦:
我以為你會像我想像中的主管那樣理解我; 你以為我會像你期望中的部屬那樣默契配合。 但我們彼此心裡的「應該」並不一樣。
—
那該怎麼辦呢?其實我們不一定能馬上做到「說得剛剛好、聽得完全對」。 但也許,我們可以多做兩件事,讓彼此的理解,鬆動一點。
第一,是學會在說話時,放一點「對方可能沒準備好聽」的彈性。
有些事可以這樣開口:「我不知道這樣說合不合適,但我真的想了解⋯⋯」 或者:「我想的可能不太完整,你幫我看看我哪裡理解有偏差?」
不是要你低姿態,而是讓語言有點空間,讓對方知道你是來理解,不是來論斷的。
第二,是學會在聽話時,先把「我應該被懂」的期待放鬆一點。
不是放棄被理解,而是知道:有時候對方表達得笨一點,不代表他不在乎你; 有時候語氣不小心刺了一點,也可能只是他沒準備好說話,不是真的要傷你。
聽話的時候,如果我們能慢一點反應,想一想:「他是不是其實也在卡關?」
那麼很多本來會引爆的場面,可能就會變成一次沉默後的重新靠近。
—
最後,如果這些努力都還來不及展開,情緒就已經爆炸了也沒關係。
我們都是人,不是溝通機器。 說說主管的壞話,有時候不是不專業,而是一種健康的釋放方式。
和信任的同事小小抱怨一下、在家人面前碎唸幾句、私下寫一封永遠不會寄出的信——這些都不是問題。
有時候說壞話,不是為了傷人,是為了修補心裡那塊「我很想被懂」的小地方。
—
不一定每次都說得好,也不一定每次都能被好好聽進去。
但我們能夠慢慢地練習:在角色錯位的縫隙之中,說話更柔軟一點、聽話更寬一點。 至少,讓自己舒服一點,也讓誤會少一點。
—
下一篇,我們來聊聊:
👉 如何讓對話變得更安全,而不是變成一場判斷?
#本篇由第二大腦幫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