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往「敘事實踐的學習與應用」轉向 Day15-2 ]
Summary:
**Part.1:後現代主義 Postmodernism/後結構主義 Post-structuralism/社會建構論 Social Constructionism--與敘事治療**Part.2:敘事治療的歷史譜系(試描繪)
**Part.3:敘事治療的影響關係地圖(試描繪)
---------------------Part.1------------------------------------------------------------------------
🔹一、後現代主義 Postmodernism
👉 定義/說明:
一種對現代性、理性中心主義的質疑態度,更關於「如何看待世界」的觀點。
它強調:
▪︎ 沒有單一真理,只有多元觀點
▪︎ 知識是相對的、脈絡化的
▪︎ 敘事比邏輯更能捕捉人類經驗
▪︎ 權力與話語密不可分
👉 如何影響敘事治療?
敘事治療繼承後現代主義對「真理唯一性」的挑戰,帶來幾個重要實踐原則:
▪︎ 治療師不再是「知道一切的專家」
▪︎ 個案的生命故事是多元的、可重述的
▪︎ 治療室中的語言不只是描述現實,而是在建構現實
📌 舉例(挑戰真理唯一性):在治療中,問題不再是某個「客觀存在」的心理疾病,而是被某種文化語境或權力話語「說成是個問題」的經驗。
------
🔹二、後結構主義 Post-structuralism
👉 定義/說明:
屬於分析觀點的理論取向,特別用來分析文化、語言、文本、主體、權力等現象。
關心哲學上「語言與權力」的深層結構。
它強調:
▪︎ 語言不是中立媒介,而是建構現實的力量(語言建構現實)
▪︎ 知識沒有固定結構,意義流動不居
▪︎ 主體不是自主的個體,是分裂、不穩定的,是語言、權力、歷史的產物
▪︎ 意義是延遲的、不穩定的(漂浮的)、變動的,沒有中心
👉 對應到「語言觀」:
更關心:對語言與主體性的政治性、建構性理解。
▪︎ 系統:語言的結構會自我瓦解、被歷史與語境干擾
▪︎ 現實:語言建構世界、無純粹現實可被承載
▪︎ 主體:主體是由語言構成的暫時性呈現(temporary effect),可再詮釋與重塑
▪︎ 權力:傅柯強調語言建構真理,也建構權力與主體性
---代表人物:傅柯、德希達(Derrida)、拉岡(Lacan)
👉 如何影響敘事治療?
敘事治療在理論上承接了後結構主義的語言觀,更成為實際運用的重要技巧:
▪ 問題外化:問題不是人的本質,而是話語生產出來的。
▪ 主體是被建構的:並非有一個「真我」等待發掘,而是可以透過對話與新敘事不斷重塑。
▪ 語言不是中立的:治療師使用的每句話都可能在強化或鬆動主體的位置。
📌 舉例(問題外化):當一個人說「我是一個失敗者」,敘事治療諮商師會問:「這個說法從哪裡來的?誰說了這樣的話?你曾經有不同於這個說法的經驗嗎?」
------
🔹三、社會建構論 Social Constructionism
👉 定義/說明:
主張知識與現實是透過社會互動、語言實踐所建構的,更關注: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對話、共構。多應用於社會學、心理學。
它強調:
▪ 知識是社會、歷史與文化的產物
▪ 語言不只描述現實,語言是創造現實的方式
▪ 現實是多元的、可談判的
▪︎ 關注知識與現實本身如何透過語言與社會互動被建構
---代表人物:Gergen、Shotter、Burr 等
👉 如何影響敘事治療?
敘事治療認同社會建構論對語言的社會性(i.e.互動),及意義共構的主張,並發展成敘事治療的根本核心概念。
▪︎ 意義的共構:敘事治療不是由治療師「解釋」你的故事,而是雙方一起重新講述故事、尋找新意義。
▪︎ 對話即治療:治療過程是一種共同創造語意的歷程,而非由治療師指導「正確的人生道路」。
▪︎ 知識來自多元聲音:治療室中重視家庭、社群、文化中其他人的說法與見證。
📌 舉例(意義的共構):一個年輕人覺得自己沒用,敘事治療的引導方式不會告訴他「你很棒」,而是一起談:「是誰定義什麼叫做有用?這個標準從哪裡來?你同意它嗎?」
------
🔸三者的簡要對照
✔︎ 重點關注
▪︎ 後現代主義:反對單一真理、多元觀點
▪︎ 後結構主義:語言建構主體與現實、權力話語
▪︎ 社會建構論:語言與互動共構現實
✔︎ 對敘事治療的影響
▪︎ 後現代主義:拒絕絕對真理,重視多元故事
▪︎ 後結構主義:問題外化、主體可重構、語言不中立
▪︎ 社會建構論:強調對話、共構故事、治療關係平等
------
🔸三者的差異對照
▪︎ 後現代主義:應用於寬泛的文化現象或思潮,可能指涉各種範疇(如建築、藝術、文學等)。當然也可能用於指涉「後結構主義」與「社會建構論」。
▪︎ 後結構主義:是一種「哲學與語言分析取向」,偏向「哲學性分析」與「語言結構的批判」,通常從文學、語言、思想史切入。
▪︎ 社會建構論:更著重「互動、語境、日常溝通」。更實踐、心理與社會科學向的應用形式,常運用在溝通理論與人際理解上。
❖額外補充:「後結構主義」與「社會建構論」的語言觀在敘事治療的實踐表現:
▪︎ 後結構主義:更強調語言的「結構性作用」
▪︎ 社會建構論:更強調語言的「關係中互動的建構性」
---------------------Part.2------------------------------------------------------------------------
🔹歷史譜系(一):聚焦於敘事治療「知識論的形成及轉變」的脈絡
☞發展路徑:實證主義 → 後現代主義 → 後結構主義 → 社會建構論 → 敘事治療
☞根源:從批判主流知識制度出發
☞特質:批判性epistemology、關注「社會性」層面
☞關鍵:
▪︎ 如何從「實證心理學」轉向「後現代思潮」(如社會建構論、後結構主義)
▪︎ 以及其對「主體的建構」、「語言的能動性」與「權力與知識」之理解的轉變
------
🔹歷史譜系(二):回到「主體經驗的存在性探索」的脈絡
☞發展路徑:現象學 → 現象學心理學 → 對主體經驗與語言詮釋的強調 → 敘事治療的實踐深度(例如見證、沉浸性描述、多重視角等)
☞根源:從「回到經驗本身」的方向,建立理解的基礎、理解「主體」
☞特質:現象學及現象學心理學的核心概念(生活世界/意向性/語言的詮釋性..etc)在經驗、語言、存在與詮釋的主張上,很好地解釋了敘事治療是怎麼樣作為一種實踐,加深了敘事治療在實踐上的深度。
☞關鍵:
敘事治療作為一種實踐:
▪︎ 強調「經驗的描述與詮釋」
▪︎ 相信「人的理解總是處在語言與情境中」
▪︎ 鼓勵「對當下經驗的多重凝視與反思」
---------------------Part.3------------------------------------------------------------------------
🔹影響關係地圖:
☞起點:如果敘事治療是一個人,
他:
▪︎ 善於傾聽、敏銳、擁抱差異。
▪︎ 拒絕被一套理論完全定義,他覺得:我的故事很多,我不是只有一個出身。
▪︎ 不愛被規訓,更願意學習那些幫助別人重新愛上自己故事的方法。
他會描述自己:
「我對世界的懷疑是出於渴望連結;我解構語言,是為了讓被壓抑的故事能重新發聲;我在關係中工作,但不忘追問背後的權力與知識。」
------
🎯最核心的理論根基
☞後結構主義(Post-Structuralism)
▪︎ 解構:拆解主流真理的形成,看到語言如何塑造主體、知識與權力之間的關係,權力技術如何形塑主體」
▪︎ 懷疑單一真理:質疑「正常」、「問題」、「病理」一切看似自然的東西。一切都是建構出來的。
▪︎ 對敘事治療來說,這是挑戰主流精神醫學、問題本質化觀點的重要理論資源。
☞社會建構論(Social Constructionism)
▪︎ 一切來自社會、互動、對話:真理是對話中產生的,知識來自互動與語境,自我是在關係中長出來的。
▪︎ 共構:合作式的、反病理化的治療方式,強調多元聲音、尊重來談者的觀點。
▪︎ 知識是關係中生成的、語言是世界的共構者。
---結論:後結構主義與社會建構論的「質疑權力」與「建立連結與意義」觀點,成就了敘事治療獨特的批判性與關係性。
------
🎓啟發實作與理論整合
☞敘事心理學(Narrative Psychology)
▪︎ 生活建構現實:「敘事」不只是文學修辭,而是一種生活組織方式。
▪︎ 人類經驗是以「故事形式」組織的,並非線性、理性地處理資訊。
▪︎ 深刻影響:發展出「發展故事的提問」、「重寫人生劇本」等治療技術。
☞現象學(Phenomenology)與現象學心理學
▪︎ 強調「經驗如何被活出」、「主體如何在脈絡中感知世界」。
▪︎ 實踐上的影響:尊重當事人語境、經驗細節與存在樣貌。
☞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
▪︎ 主張多元價值、懷疑唯一真理,影響敘事治療自然傾向於懷疑總體敘事、強調差異、擁抱不確定與多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