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聆聽的藝術:認識自己與體察現代人心靈,作者:埃里希 佛洛姆 Erich Fromm,譯者:梁永安。出版:木馬文化,epub製作:播蒔數位出版有限公司。
上週末把佛洛姆「聆聽的藝術」一書閱畢,與佛洛姆相見恨晚。對我來說佛洛姆像家族聚會中的冷面笑匠酷叔叔,他告訴你每一次妥協都是度讓實踐自己的籌碼,而人生就像下棋,前面錯誤愈多、後面就愈艱辛,但又因此他真真切切的關懷你,並督促任何人應該在生命中盡可能地活出自己。
書中有一段話我覺得很感人,節錄如下:
(一棵樹)位於兩座牆間的角落,只能照到很少的陽光。這棵樹的形狀長的彎彎曲曲,它長成這樣子是因為那是他唯一可以到陽光的方法。如果將這棵樹換成一位人,我們就可以說他是個性情乖僻的人。他沒有按照他應有的模樣生長,沒有按照他有的潛力生長,但為什麼他長成這樣呢?因為這是他唯一能找到陽光的方法。(*註解)這段話讓我想到或許每個人都曾找尋讓自己「有用一點」還是「正常一點」的方式,只是擁有的資源和境遇不同,縱然努力無法量化比較,但有些人就是比較容易被社會認可,比較容易「成功」和被同理。
社會運作是理性、功能性的,文化、禮俗、階層維護國家社會的運作,即便這些事或許多少是基於人類的天性(如追求物質舒適、生存保障),但佛洛姆看人類並不只是社會的工具或棋子,單從社會功能角度再怎麼理性分析也無法讓我們「認識自己」,因此也不知如何追求內心的平靜,反之佛洛姆認為每個人都是特別的,治療應該是找到讓自己綻放的方法,並且與社會建立關係,而不是把每個人強行塞進同一套社會規範中。
讀完這本書後,我覺得最關鍵的還是成長之路上,我們身心能不能從父母獨立,並且找到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 以佛洛姆來說,就像是類似天命或我們願意投注精力打磨的東西,追求這份天命不意味世俗的成功,但過程中我們會更了解自己,天命會成為足以定錨自我的的支柱,就像佛洛姆在案例分析中提到的:做自己的嚮導、繪製自己的地圖,治療師作為聆聽者,只是幫助患者抽絲剝繭。
簡單來說,人必須對自己的人生有責任感與參與感。認識自己、實踐自己是自我的功課,當我們不再以父母意志、社會規範作為答案時,這條路是不停反思、自我覺察,需要非常的決心、時間與精力。簡單道理對我卻是當頭棒喝,我們的教育好像多側重在「責任感」卻少提到「參與感」,仿佛這兩件事情可以拆開進行,但一位成長中對自己人生毫無掌控權的未成年人,要怎麼對自己的生命有責任感呢?這樣長大成人時是否足夠能強韌?
就是這麼簡潔論點,讓我重新思考很多塵封的願望清單,所以才說和佛洛姆這位酷叔叔相見恨晚啊。不過我原本是想多了解一些聆聽的技巧才找了這本書來看,沒想到心得好像跟聆聽沒什麼關係…但我也做了一些讀書筆記,主要會以佛洛姆對當時作為精神分析主流的佛洛伊德學派的反思為主,作為近期哲學諮商實習的參考資料。
—— 讀書筆記分隔線 ——
佛洛依德與佛洛姆對人格形塑的看法
佛洛依德力比多解釋一切,以性驅力說說明人格取向,性格特徵是對力比多的昇華與反向行為,並且認為所謂的治癒就是對本能的馴化。
佛洛姆人格形塑與父母人格與社會性格有關,他也反對昇華的說法,認為人格是在追求愛、自由、社會意義中養成的,換言之,除了天生質地,成長中經驗與環境都會形塑人格,而非本能的推力或轉換而已。
他也提醒我們要謹慎使用「創傷」一詞,佛洛姆認為唯有真正巨大甚至非人的事件,才足以構成「創傷」,人的核心信念不容易動搖,我們不該隨意的濫用創傷解釋一切。
反思傳統治療師的中立角色
佛洛伊德強調治療師應該中立,甚至有凌駕患者的意味,佛洛姆則認為治療師要積極聆聽患者,這個過程不只是分析,更帶著同理心與關懷。
- 全神貫注:完全專注於對方,排除一切干擾。
- 內心平靜:保持內在的平靜與開放,避免焦慮和貪婪。
- 想像力:運用想像力,設身處地理解對方的處境。
- 同理心:感同身受地體會對方的情感。
- 愛的能力:將理解與愛結合,真正關心對方。
- 理解即愛:真正的理解離不開愛,兩者密不可分
積極聆聽— 如果患者說了一個夢境或做了自由聯想,治療師能「聽見」患者潛意識裡的焦慮或恐懼,並帶領患者發現自己原先難以察覺的事實。治療師積極感受患者體驗,因此多方攝取哲學、社會學,增加自己生命歷練都是有幫助的,在書中也可以看到佛洛姆對於患者的用字、描述、夢境等等,都有很強的解讀力。
影響治療效果的因素與前提
佛洛姆認為佛洛依德學派治療流程過於機械化,佛洛伊德相信來談者只有將「無意識變成有意識」透過頓悟問題起因或妥善處理移情作用,患者問題就會迎刃而解,而且治療過程中依賴患者自由聯想,佛洛姆則認為光是了解並不足以解決問題。
他在書中多次強調顯著治療效果來自人格系統性的改變,治療前提仰賴患者是否具備強烈希望康復的意志力,是否能看出衝突而不是逃避它,並能不繞著「平庸事實打轉」,作為合理化自己行為的藉口,最後是擺脫束縛後找適性的發展,由此也可知治療只是第一步,將患者調整到一個可以自己起步的狀況。
治療目標的不同
一般治療強調讓患者「康復」時,是指在社會功能上,他可以再次投入生產活動、成為一個「有作用」的公民,但於此之餘,佛洛姆也強調人類「非功能性」的面相,唯有兩者處於平衡時,患者才能和其他人建立更健全的關係,並且達到更好的生活品質。
「如果你是一棵蘋果樹,就讓自己成為一顆好蘋果樹。」他認為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治療的目標是不讓人適用於一套規範,而是認識到自己的獨特性,並且對自我生命抱持責任感與參與感,活出自己原本的樣子。
————
*註解:當然佛洛姆這樣說,並不是要罪犯開脫,雖然他的確說:身為罪犯就當一個好罪犯,勝過什麼都不是,但他也認為罪犯、犯罪是病態的現象,我想是因為犯罪本身對生命帶有毀滅性,犯罪消除自己或他人生命中的可能性,而且很多時候並不是負責的態度。
*備註:佛洛姆真的很幽默,他在討論「駕馭現實」(指讓現實為我所用,如:砍柴生火)與「主觀現實」(如:樹木本身生長的美感)這樣說「例如『這朵玫瑰如火燃燒』這詩句,從日常生活角度思考會認為是不知所。不然的話你試用玫瑰來生火煮蛋看看」,酷叔叔很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