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elcome to Return to Light — the journey of becoming who you truly are.
歡迎來到回光養成系,一起找回自己的光,養成幸福的生活。
給母胎單身的你,或想更了解這段旅程的你和妳。
每個人的交友故事都不盡相同,如果你也在某個瞬間感到共鳴,歡迎留言或私訊與我分享。
相信我們的故事,能讓彼此不再孤單。
🌙 一、前言:來得太快的好感,讓人困惑
最近在交友網站上,遇到一位剛認識不到一週的人,
聊天很積極,話裡話外都透露想更進一步,不僅如此, 當他知道我今年的交友見面額度已經滿了,還希望能「多他一次機會」
甚至對我即將去見另一位新朋友這件事,感到有點著急但我心裡浮現的不是甜蜜,
而是疑問:「欸?我們才認識多久?才聊幾句,你真的懂我嗎?」
這種莫名表示好感的行為,我不是很能理解,
我自己偏好的是另一種比較慢熱的認識方式。
希望能在線上有一定的相處頻率、對彼此有些了解,再考慮見面
這樣不僅能掌握彼此的節奏,也更容易創造出高品質的互動體驗。
快篩型好感 vs 深耕型好感
💨 二、什麼是快篩型好感?
🔹 定義:
會從聊天氛圍或外在特質快速判斷是否有「交往潛力」,但尚未建立真實了解的基礎
🔹 常見特徵:
- 幾天內就問「單身多久?」「能不能見面?」「我覺得我們滿合適的」
- 用你一兩句話就想像你是「理想型」
- 常說「你跟別人不一樣」「好怕錯過你」
- 試探曖昧頻繁,但對你生活的了解其實很淺
- 感情史相對豐富
🔹 心理動機:
這樣的好感常來自對關係的渴望、社交焦慮,或對愛情的浪漫投射;
他愛的,往往不是你,而是他「想像中的你」
這種熱情來得快、感覺強烈,但也可能退得快 。
像火花,亮一瞬,卻未必能燒成火堆。
🌱 三、什麼是深耕型好感?
🔹 定義:
像種一棵樹,透過時間與對話慢慢累積了解,對你整體的人格與價值觀產生真誠吸引
🔹 常見特徵:
- 關心你的想法、價值觀、生活節奏
- 不急見面,重視信任與舒適感
- 接受聊天自然發展,不強求互動密度
- 願意等待,把互動當作旅程而非任務
🔹 心理動機:
源於真實交流的共鳴與理解
關係經營慢卻穩、聊天的廣度深且真實。
🛡 四、快篩不等於壞,但你需要辨別
一個對你主動積極的人,不一定有惡意,
有時只是你們的互動節奏不同、偏好認識方式不同。
像我最近遇到的那位新朋友,背景是高學歷,職業需要談判,談感情時理性有條理。
他說自己交往過很多任對象,只有一次失戀,其餘都和平分手這樣的表述聽起來很成熟,但我也在思考——這樣的成熟,是成熟,還是保護機制?
🔍 理智型的情場模式:三高類型
- 高效率:快速判斷是否值得投資
- 高自制:不容易失控、不輕易流露脆弱
- 高防衛:習慣控制關係進退、避免情緒風險
但也可能出現以下風險:

🔎 你可以這樣辨別他是哪一型:

如果你對快篩型的關係抱持開放態度,可以觀察他願不願意在認識過程中「卸下理智包裝」,當他開始願意談他真正的情緒面或脆弱點——
那將是「深耕型好感」的開始
💡 自我觀察:為什麼我容易吸引快篩型?
我發現,對於偏理性的人來說:
- 我有界線、聊天有趣、不黏人
- 願意自我探索、不急於關係 - 同理心強、擅長換位思考
這樣的特質,對他們來說其實是少見的「高品質潛在對象」,
他們會很快地把我歸類為「值得一試的人」,於是就主動靠近了。
但我更看重的是:對方願不願意放慢腳步,從理解我開始。
🌟 五、最後:你的節奏,就是最好的過濾器
你不需要因為對方來得快,就懷疑自己的慢
你可以溫柔而堅定地說:「我喜歡慢慢認識彼此,再看能不能成為對的人。」
信任自己的節奏,也給值得的人時間去真正了解你。
你的慢熟,是守護真誠連結的魔法我也相信,真心和努力是不會被辜負的無論是什麼身分,如果彼此都能有為對方著想的心,那才是值得我們經營的關係。
💌 小練習:寫下你對「好感」的感受
給自己一個靜下心來的時間,花 10 分鐘寫下:
- 最近一次讓你困惑的好感經驗
- 你心中的理想互動節奏
- 快篩型 or 深耕型,哪種更貼近你?
歡迎留言分享,讓我們一起成為更懂彼此的練習生 🌱
這裡是書書的棉花園
也是Return to Light(回光之旅)
分享個人成長、心靈療癒和生活儀式感
「你今天有沒有發現屬於你的光?」
最後,歡迎追蹤書書的IG,有什麼想法可以私訊小盒子喔:書書的棉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