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你到底還要我再死幾次
當年看到《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媽媽的遙控器時,這一段真的是令我難受,甚至連續幾個晚上都沒有辦法睡覺,一閉上眼睛就想起那種無法掌握人生的無力感。
看這隻影集時,我完全是把自己投射到裡面的主角—紀培偉,以愛為名包裝起來的枷鎖,在我的成長過程中,無時無刻存在,只要一個不小心做不好,就會被母親用「我是為你好」各種理由來逼迫,而我的母親是從我國小,甚至更之前,就開始以愛為名的不停訴說,直到長大我才發現,原來這就是一種情緒勒索跟道德綁架,我自稱這段過程是「母親對我的洗腦教育」。
高中曾經有人告訴我,你為什麼要這麼聽你母親的話?直到那一刻起,我才開始思考,為什麼?聽母親的話不是應該的嗎?我的母親都是這樣跟我說的阿,所以不論對錯,我都照他的話去做,此刻我才發現,我是一個被操控魁儡,就如同劇中的小偉,被媽媽用遙控器操控。
失去解決問題能力
這段成長過程,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到高中的分組報告,每個人都要被分配工作,但我擅長的工作已經被領走,被分配到不擅長的製作簡報,而我當下直接提出「我不會」,最後就是由其他人把工作做完,我就是一個躺分仔,我認真思考這段過程的問題,出在於家裡,我想自己處理的家務事,像是洗衣服、掃地、倒垃圾,這些母親都不給我做,理由是:「你掃不乾淨,這些你又不會」,我曾經想嘗試,但母親不願意「放手」,逐漸長大的我就是去解決問題的能力。
重新學會
到我真的離開家自己住,不再受到母親的情緒擾亂,才開始「自學」,畢竟出來自己住,就表示所有生活大小事都要自己想辦法處理,不會就先找說明書、教學文件、影片,每件事情都親力親為,這才重拾我自己的能力。
非常在意他人評價
因為在家都是受到母親的暴言羞辱,我對自己極度沒自信,我認為自己就是很爛、廢物,沒資格活在這個世上,什麼都做不好,什麼都不會,也經常因為在意,導致焦慮,每天晚上睡前都會哭,甚至失眠。
找回自信
直到我轉去夜校,第一次段考第一名,驚覺自己沒有想像中的爛,雖然成績並不代表一切,在當下,它是唯一可以被量化的成就,而母親依舊不在意,認為我只能跟這種人比較,對,他是個會歧視職業以及貧窮的人,但我不以為然,我只想知道,我自己還擅長什麼?其實我可以學會什麼?後來我決定去報考證照,在工作及上課中間的休息時間,反覆練習,終於成功考取電腦應用軟體丙級,也許這不是一張很偉大的證書,但這讓我找回自信。
習慣真的會複製
片尾,小偉長大成人,他在吃飯的過程開始拿紙巾擦桌子,是在複製他母親的行為,這部分也讓我相當有感,母親在家也是拼命打掃的人,直到我搬出去住,我自己也開始有這種拼命擦拼命弄家務的習慣,甚至工作累到不行,還是堅持要做家務,某天我照鏡子,我瞬間覺得自己所有行為都很像母親,老實說我害怕極了。
活出自我
我開始認真聆聽自己的心聲,這麼累有需要這麼拼命打掃嗎?今天不掃地也不會怎樣,另外安排時間做不就好了?我逐漸開始「放過自己」,我知道應該要以自己想要做的事情為主,我不該在複製母親的行為,因為我就是我,沒有人可以取代我。
結語
先來聽一首我一直很喜歡的歌曲
這首歌在我最徬徨時,給了我很多力量,雖然我的成長過程很不順利,失去了很多,但其實是可以找回來的,被枷鎖困住時,只能想著最低限度的活下去,枷鎖打開了,就應該展翅高飛,重新找回人生的主控權,希望不要再有人被枷鎖困住了,如果有人正在被枷鎖困住,別擔心別害怕,你可以像我一樣,有一天把主控權拿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