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小說放大鏡|德國作家|赫曼‧赫塞|車輪下(1906年)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題目:別活在他人的眼光與控制下,聽聽赫曼‧赫塞《車輪下》的吶喊聲

作者介紹

  作者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1877年-1962年),出生於德國南方卡爾夫小鎮,年少時迫於父命曾就讀神學院,後因精神疾病而休學,但始終立志成為詩人。21歲時自費出版第一本詩集《浪漫詩歌》。1946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肯定。1903年10月開始書寫《車輪下》,1906年《車輪下》正式出版。——參見赫曼‧赫塞著,林倩葦、柯晏邾譯:《車輪下》(Unterm Rad),臺北市:遠流,2015年7月,初版。

圖片來源:Copilot  Ai生成

圖片來源:Copilot Ai生成


善盡職責的悲傷

  簡單來說,《車輪下》描寫的是孩子在名為「教育」的體制下,如何活得失去自我的過程——生活在龐大的思想壓迫與自由箝制,讓一個孩子的身心受到傷痕的烙印,成為一輩子隱隱作痛的記憶。實際上,每個人都曾經以孩子的身分生活在小說情節之中,只換個名稱與地點,然後當小孩成長之後,自然而然學習與模仿那些曾經的苦痛成為加害人身分的教育者,不斷輪迴這樣的現象,有如無意識的慣性,這種模式說好聽一點稱為「文化傳承」,說難聽一些就是「有樣學樣的規訓」。

  小說開頭便說出:「漢斯‧吉本拉特無疑是一位天才兒童。」此句陳述彰顯一件事,主角是天才,是備受期待的存在,因此,教育的壓力從一開始就被施加在孩子的身上。漢斯生活在「課堂」之中,就連放鬆也要藉由「課程」獲得,然後回到家中繼續複習「課程」裡的內容,而他的父親則是做出「看到兒子如此勤奮學習感到自豪與滿意」的結論。即使是假日,仍是要以戶外散步的姿態在閱讀書本的學習中度過。「於是漢斯盡可能地打起精神,從現在起,連散步時也在學習。他帶著一張睡眠不足的臉,發黑的眼圈和疲憊不堪的雙眼,靜默地,被驅趕似地到處閒逛。」看到這裡,可以發現父親開心的原因是滿足於自己的期待之時,對於兒子的身心衰敗狀態視若無睹;看似樣樣都是「為了他人」的行為與思考,其實都在為了獲取名為「控制」的慾望下取得掌權的愉悅感。試想,一個人若能真的厲害到可以掌控命運,那麼他為何無法掌握自己的人生?如果連自己的人生都無法隨心所欲的操控,那又何來信心可以控制他人獲得隨心所欲的成功?這一切的關鍵都出在人類「自以為是」的態度之中,因此對於生命不以「尊重」的態度面對,甚至將他人的生活甚至是人生當作是遊戲的棋子,贏了,是你「控制」的成果;輸了,是他人不夠努力的問題。佔盡所有的便宜,用孩子的一生作為賭注,只為了滿足自己的控制欲。這是善盡職責嗎?不,這是沒弄清楚自己的職責的後果。對於他人的人生與生活,無論是誰都只能「輔助」,只有自己能決定自己的意志與行動自由,唯有自己能夠做自己的主人,所以人生交由自己「負責」,這才是人之所以存在的本質。人類誤讀了「善盡職責」的意思,讓人生變得悲傷,若能明白根源意識的存在,人類就能靈活運用「善盡職責的快樂」,而非僵化的觀念,一錯再錯,將錯就錯。

「潛意識」會將所有經歷的細節與感觸吸收,積累成「人格發展」的關鍵作用。

  符合他人期待的壓力讓漢斯頭疼且精神漸漸病態化,試看文中的一句描述:「他試圖設想,假如進不了神學校、讀高中、上大學的話,會是怎模樣的情況。他會被送去乳酪店或事務所當學徒。要真是如此,那他一輩子注定變成平庸粗俗的窮人,這種身分可是他非常瞧不起也絕對不想要的。他俊俏聰明的書生臉龐突然扭曲成一副充滿憤怒和痛苦的怪相。」看完之後,你是否驚覺到一件事——為何平庸成了問題?窮人成了罪惡?這種觀念是否打從我們小時候就不斷灌輸到腦中——要有錢有勢,要有名利地位。究竟,何時才會在乎人是否快樂?是否正感到幸福?甚至,連你自己都忽略了「快樂的生活」與「幸福的日子」其實就是簡簡單單的心態就足夠,「自由自在」就是指標之一,一個果決的想法,就能抵達的目的,卻在現實教育之下,成了最難達成的任務,甚至,連提起腳邁開步伐都沒有勇氣,只因為根深蒂固的觀念在你的腦海中不斷施壓壓力——平凡是不會快樂的,自由是不會幸福的,這是弱肉強食的時代,你不是加害人,就等著成為被害者。

  漢斯的改變在進入到神學校之後有了驚人的成長:「每當晚上因頭痛醒來無法再入睡時,他就會有一種迫不及待求上進之心。而當他想起自己已遠遠超過所有同學,想起老師和校長以一種重視、甚至是讚賞的眼光看待他時,他的心便升起一股優越的自豪感。」發覺了嗎?漢斯已經活在他人的眼神之中,失去了自己觀看自己的省思,依照他人賦予的眼光成為照亮自己的方式,所以看不見落在背後的影子——諷刺的是「影子」才是證明他真正存在的意義,是必須透過自省才能看到的價值。不過,說句題外話:你是否已經察覺得自己過去或現在也有過相似的想法或體驗,那麼,你開始省思自己了嗎?

  突然,漢斯在結交海爾訥這位同學時,發生了巨大的轉變。海爾訥與漢斯都是老師們懼怕的天才,因為天才是壞學生。文中說出一段話:「真正的天才通常都能治癒自己的傷痕,他們會不顧學校反對去創造自己的優秀作品,最後終能成為人才,死後能美名遠播……。但是也有一些天才——誰知道有多少人——在無言的抵抗中自我折磨,終至沉沒消失。」漢斯與海爾訥結交深受影響,原因是:「他並不認為結交這位朋友是一種損失和妨礙,反倒像是一份寶藏,讓一切曾錯過的事物得以獲得補償——這是一種他以前那理智冷淡的盡職生活所無法相比的更崇高的溫暖生命。」是的,漢斯從海爾訥身上學到了奔放的生命熱情與憂鬱,明白自由的快樂,明白對抗體制的幸福。漢斯開始了心靈的微解封。

  漢斯行為的反叛,背後隱藏的真義,小說忍不住提出看法:「這些以輔導年輕人為職責的導師,從教務長到吉本拉特的爸爸、教授和助教,都在漢斯身上看到他們的期待受到阻礙,某種阻塞和怠惰,必須以強迫和暴力方式將之轉回正確的道路。也許除了那位有同情心的助教,沒有人在這瘦削年輕人的臉上,從那無助的微笑背後看到沉淪的心靈正在受苦,在溺水之際焦慮而絕望地環顧四周。沒有人想到,讓這個脆弱的心靈陷入這種境地的兇手,正是學校和父親以及幾位老師的野蠻虛榮心。」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內心真正控訴的吶喊聲,直指霸道的教育喪失「尊重」的品德,即使對象是未成年之人,也必須賦予「尊重」的對待。在學習的過程中,負責的態度與尊重的涵養,是必須在日常生活中養成的習慣,因為人格是在潛意識中有樣學樣的積累。若是為了追求速效而以霸道的手段施加壓力,只會造成人格心靈的破壞與損傷。可笑的是,霸道的手段只會對付他人,不會施加於自己身上成為反省。

圖片來源:Copilot Ai生成

圖片來源:Copilot Ai生成


結語

  最終,漢斯患病回到家鄉,在錯失愛情之後,在醉酒的狀態死去,漂流在河面上,享受放鬆的永恆。這是個令人感受悲傷的結果,也是意料中的結局。從思考開始被箝制,身心開始被剝奪出自我的控制時,人就已經罹患精神病態的毒,影響一輩子。唯一能逃脫傷口刺激的疼痛,只有透過自省的方式,讓自己重新認知自我的意識的存在,如同「閱讀」就是展開自省的方式之一,「寫作」也是。所以,我們要成為規訓的反叛者,尋覓自己人生與生活最快樂的詮釋,那才是身為「人」獨有的價值。



※備註:本文為早期發表的舊作,重新增補編輯上架發表。

●附錄:赫曼‧赫塞歷年小說作品年表(依出版時間排列)

  • 《彼得·卡門青》或《鄉愁》|1904年
  • 《車輪下》或《在輪下》|1906年
  • 《蓋特露德》(又譯作《生命之歌》),1910年
  • 《藝術家的命運》|1914年
  • 《漂泊的靈魂》或《克努魯普》| 1915年
  • 《美麗的青春》|1916年
  • 《徬徨少年時/德米安》|1919年
  • 《梅爾恩》|1919年|童話
  • 《克林索最後的夏季》|1920年
  • 《流浪者之歌/悉達求道記》|1922年
  • 《荒原狼》|1927年
  • 《知識與愛情》|1930年
  • 《東方之旅》|1932年
  • 《小小世界》|1933年
  • 《寓言集》|1935年|寓言與短篇小說集
  • 《玻璃球遊戲》|1943年

※參考資料:「讀冊生活

※參考資料:「博客來網路書店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筆耕文學】文藝創作工作室
2會員
136內容數
我把自己剖開,掏出記憶與影子,雕刻成雨季。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這是一本針對年輕人的書籍,書中談到人生哲學。透過分享對這本書的觀點和心得,希望以正面的價值觀影響他人。內容包括閱讀的重要性、興趣的尋找、與父母、孩子的相處之道。閱讀後可分享的是生命觀與好書推薦。
Thumbnail
這是一本針對年輕人的書籍,書中談到人生哲學。透過分享對這本書的觀點和心得,希望以正面的價值觀影響他人。內容包括閱讀的重要性、興趣的尋找、與父母、孩子的相處之道。閱讀後可分享的是生命觀與好書推薦。
Thumbnail
利用恐懼教小孩,就是在孩子身上灌輸仇恨。這是反生命的。 尼爾是英國夏山學校的創辦人,他提倡應該讓孩子自由發展,不該為了滿足大人的需求而活。在《夏山學校》這本書中(寫作這本書時,夏山學校已經運作了40年),他提到: 「... 體罰就是恨肉體,肉體就是代表身體以及它所有的需要。假如你愛你自己的肉
Thumbnail
利用恐懼教小孩,就是在孩子身上灌輸仇恨。這是反生命的。 尼爾是英國夏山學校的創辦人,他提倡應該讓孩子自由發展,不該為了滿足大人的需求而活。在《夏山學校》這本書中(寫作這本書時,夏山學校已經運作了40年),他提到: 「... 體罰就是恨肉體,肉體就是代表身體以及它所有的需要。假如你愛你自己的肉
Thumbnail
《看懂孩子的畫中有話:跟著心理學家一起進入孩子的塗鴉世界》作者: 荷內‧巴爾第  原文作者: René Baldy譯者: 陳文瑤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這本書是一本充滿智慧與愛心的書籍,由著名心理學家荷內‧巴爾第撰寫,旨在幫助我們透過孩子的繪畫,窺探他們的內心世界。 書中深入解析孩子的畫作
Thumbnail
《看懂孩子的畫中有話:跟著心理學家一起進入孩子的塗鴉世界》作者: 荷內‧巴爾第  原文作者: René Baldy譯者: 陳文瑤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這本書是一本充滿智慧與愛心的書籍,由著名心理學家荷內‧巴爾第撰寫,旨在幫助我們透過孩子的繪畫,窺探他們的內心世界。 書中深入解析孩子的畫作
Thumbnail
兒子國中七年紀。 他是亞斯伯格症的小孩,也就是《來自星星的孩子》,這樣的小孩不容易被社會化,也就是不懂(大野狼定律)。 萬幸的事我從他很小的時候就發現了他的不一樣,然後很早就以愛澆灌,以正向話語和他溝通(有些星星兒會有自殺傾向)sometimes 。 媽媽我可是一路披荊斬棘,關關難過,關關過
Thumbnail
兒子國中七年紀。 他是亞斯伯格症的小孩,也就是《來自星星的孩子》,這樣的小孩不容易被社會化,也就是不懂(大野狼定律)。 萬幸的事我從他很小的時候就發現了他的不一樣,然後很早就以愛澆灌,以正向話語和他溝通(有些星星兒會有自殺傾向)sometimes 。 媽媽我可是一路披荊斬棘,關關難過,關關過
Thumbnail
題外 在方格子所發的每一篇文章, 都是在與內在自己對話跟了解自己, 真正要的是什麼, 從文字療癒自己,以及與不斷內在小孩對話, 我知道內在小孩的她, 曾經她是被我塵封在一個, 木製的六邊形盒子裡, 放在森林中的土裡,當我打開蓋子時, 看到自己的內在小女孩,留著長髮, 捲曲著身體
Thumbnail
題外 在方格子所發的每一篇文章, 都是在與內在自己對話跟了解自己, 真正要的是什麼, 從文字療癒自己,以及與不斷內在小孩對話, 我知道內在小孩的她, 曾經她是被我塵封在一個, 木製的六邊形盒子裡, 放在森林中的土裡,當我打開蓋子時, 看到自己的內在小女孩,留著長髮, 捲曲著身體
Thumbnail
這系列是我撰寫「一年脈輪共學計畫」太陽輪-遊戲課題的作業示範(同學的導讀)時的產出,我藉著作者在這一篇章的提示-運用四元素的侍者牌去回顧童年生活,同時檢視、查看內在小孩的狀態,洋洋灑灑寫了超過回顧五千字的長文,思路變得清晰,更了解自己之外,也獲得大大療癒(甚至開始真正寬恕並感恩原本很厭惡的大學時
Thumbnail
這系列是我撰寫「一年脈輪共學計畫」太陽輪-遊戲課題的作業示範(同學的導讀)時的產出,我藉著作者在這一篇章的提示-運用四元素的侍者牌去回顧童年生活,同時檢視、查看內在小孩的狀態,洋洋灑灑寫了超過回顧五千字的長文,思路變得清晰,更了解自己之外,也獲得大大療癒(甚至開始真正寬恕並感恩原本很厭惡的大學時
Thumbnail
“當孩子飛奔而至,開心說著近況,散發出來的愛與能量會填補療癒已被生活折磨得能量盡失的我們”   好書分享:讀懂孩子內心話 作者:郭葉珍 天下文化出版 親子溝通是一堂無止盡的課題,會隨著孩子的成長變化,但其實也會隨著自己的人生階段而有不同的變化。然而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也都有自己
Thumbnail
“當孩子飛奔而至,開心說著近況,散發出來的愛與能量會填補療癒已被生活折磨得能量盡失的我們”   好書分享:讀懂孩子內心話 作者:郭葉珍 天下文化出版 親子溝通是一堂無止盡的課題,會隨著孩子的成長變化,但其實也會隨著自己的人生階段而有不同的變化。然而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也都有自己
Thumbnail
層出不窮的自殺案件,充斥著現代人的生活,在學校跳樓、在地鐵臥軌、在車子裡燒炭,早已成為我們習以為常的社會新聞。有些痛苦的背後,是一群經歷時代巨變的千禧年小孩,不但要實現父母的期望,還要對抗整個社會。倖存者最終都只能成為麻木的靈魂,像是因他人跳軌而耽誤上班的民眾、或是打開電視台戴上玫瑰色眼鏡的人們,對
Thumbnail
層出不窮的自殺案件,充斥著現代人的生活,在學校跳樓、在地鐵臥軌、在車子裡燒炭,早已成為我們習以為常的社會新聞。有些痛苦的背後,是一群經歷時代巨變的千禧年小孩,不但要實現父母的期望,還要對抗整個社會。倖存者最終都只能成為麻木的靈魂,像是因他人跳軌而耽誤上班的民眾、或是打開電視台戴上玫瑰色眼鏡的人們,對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