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的環境,或許可以賦予「交相利」新解:互利協作、合作互惠。重點放在「相利」後衍伸出的「相惠」效應。
一位外籍學生失聯後,覺得雖然我們對東南亞外籍生的制度很#%*-^&~#,但是課堂上我能提供的支持,憑良心就是。
不是所有學生都適合體制內的學習,但是都適合人與人之間的尊重和諧關係的的環境。一樣米養百樣人,我能給予的未必是他們學業、專業上的吸收程度(世俗成就),但相互尊重的感受,可以是我們彼此成長的養分吧?沒成長,至少沒成仇吧。學習成績KPI,不是我要的。我要的是:尊重生命本質。當學習成績永遠墊底的同學,在我們課程結束後的某日,歡樂開心叫我的相遇時刻,覺得沒白疼了。
美好的相會(惠)。
參考資料:台灣變學工之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