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琦:一位留學生的抑鬱與新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一、留學生

劉芳琦站在上海HJ國際學校的大門前,心臟砰砰直跳。這座現代化的建築將是她未來兩年的棲身之所,也是她人生的新起點。作為一個自小在印尼長大,父親是印尼華僑,母親是臺灣人的外籍生,她既期待又忐忑。

第一天的迎新會就讓芳琦感受到了文化的衝擊。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們操著不同的口音,討論著她從未聽說過的話題。

她的室友杜珩經常談論在世界各地生活的經驗,艾莎則對日本流行文化如數家珍,而馬琳則以她出身醫生世家而自豪。芳琦覺得自己就像一個局外人,默默地站在角落裡。

課堂上,芳琦更感到不適應。

英語老師彼得鼓勵學生們暢所欲言,討論諸如民主、人權等話題。歷史老師徐麗則經常講述改開時期的故事。這些都是芳琦在印尼從未接觸過的。她想融入討論,卻總是找不到恰當的詞語表達自己的想法。

最讓芳琦困擾的是音樂課。

當老師要求她唱一首印尼語歌曲時,她尷尬地發現自己竟然一首都不會,因為她在印尼讀的也是講普通話的中學,她的印尼文並不好。這個經歷讓她開始質疑自己的身份認同:她到底是印尼人,還是中國人?還是說,她哪裡都不屬於?

晚上,芳琦給父母打電話,想尋求一些安慰和建議。然而,她很快就意識到,父母對她所面臨的困境一無所知。他們只關心她的成績,詢問她是否適應了新學校的食宿。芳琦失望地發現,她的父母對國內情況的理解停留在十幾年前,根本無法理解她所經歷的文化衝突。

隨著時間的推移,芳琦開始注意到學校里那些受歡迎的學生。吳思漢是台生會的會長,總是被簇擁著;馬冀作為高幹子弟,舉手投足間都散發著自信;而法國來的亨利則以其貴族氣質吸引了許多女生的目光。芳琦看著這些耀眼的同學,心中既羡慕又嫉妒。

有一天,芳琦無意中聽到了一些關於這些「明星學生」的八卦。她突發奇想,開始添油加醋地編造更多細節,然後小心翼翼地在同學間傳播。令她驚訝的是,這些虛構的故事很快就在學校裡傳開了。同學們開始對她投來好奇的目光,有人甚至主動來找她聊天,想知道更多內幕。

芳琦漸漸嘗到了被關注的滋味。她開始精心設計自己的穿著,模仿那些受歡迎同學的舉止。她編造的故事越來越大膽,也越來越引人入勝。很快,她就成為了學校里的「消息靈通人士」,許多人都願意和她交朋友,希望能第一時間得到最新的八卦。

然而,隨著謊言越積越多,芳琦開始感到不安。她害怕自己的謊言有一天會被揭穿,更害怕失去好不容易獲得的關注和友誼。每天晚上,她都會躺在床上,回想自己編造的那些故事,擔心哪裡會露出破綻。

在一次學生會選舉中,芳琦的謊言終於到達了臨界點。她編造了一個關於候選人的勁爆故事,引發了巨大的爭議。當事人憤怒地否認,並要求芳琦公開道歉。面對眾人質疑的目光,芳琦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獨和恐懼。

就在這時,一直默默關注她的班主任找到了她,帶她去跟學校的心理老師談談。心理老師並沒有責備芳琦,而是耐心地聽她傾訴。芳琦終於卸下了偽裝,哭著說出了自己的困惑和不安。

心理老師説明芳琦理清了思路。芳琦意識到編造謊言的行為,其實是源於對自我認同的迷失和對歸屬感的渴望。他鼓勵芳琦勇敢面對自己的文化背景,接納自己的獨特之處,而不是一味地模仿他人。

在諮詢師的説明下,芳琦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行為。她找上傷害過的同學,承認了自己的錯誤,並真誠地道歉。雖然失去了一些「朋友」,但她卻贏得了真正朋友的尊重。

經過這次經歷,芳琦逐漸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她開始珍惜自己的文化背景,主動學習印尼語,也更加熱衷於瞭解其他文化。她不再羨慕那些「明星學生」,而是專注於發展自己的興趣和才能。

最後一年的學習生活中,芳琦成長為一個自信、真實的女孩。她學會了欣賞多元文化的美,也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獨特魅力。當她再次站在校門口時,她不再是那個忐忑不安的轉學生,而是一個準備好擁抱世界的年輕人。

(以上故事人物皆為化名,故事內容經過改寫)

 

二、健康的人際關係是互補的

我想和大家分享《芳琦》的故事,在於這個故事不僅反映了許多留學生可能面臨的挑戰,也為我們提供了一些關於跨文化適應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啟示。

芳琦是一位在海外長大的高中生,當她進入上海的一所國際學校。從她的經歷中,我們可以看到留學生在文化適應、身份認同和人際交往方面所面臨的諸多困境。

首先,讓我們談談文化適應。

芳琦初到學校時,面對來自世界各地的同學,她感到格格不入。這種文化衝擊是很多留學生都會經歷的。他們突然置身於一個全新的環境,周圍的人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價值觀和行為方式。這種情況往往會引發焦慮和不安。

其次是身份認同問題。

當芳琦發現自己不會唱印尼語歌時,她開始質疑自己的身份。這種身份認同的危機在跨文化背景的青少年中非常普遍。他們常常感到夾在不同文化之間,不知道自己究竟屬於哪裡。

最後,我們來看看人際交往方面的困境。

這裡我想引入「人際互補理論」來分析芳琦的情況。根據這個理論,健康的人際關係應該是「互補的」。然而,芳琦的行為卻呈現出一種「反互補」的模式。

起初,芳琦表現得順從,試圖融入群體。這符合人際圓形複合結構中的「順從」行為。然而,當她感到這種方式無法獲得認同時,她轉而採取了一種「支配」的策略——編造關於同學的八卦。

這種行為雖然短期內吸引了注意,但實際上違背了互補原則。她希望通過這種方式獲得友誼和認同,但結果卻適得其反。同學們對她產生了懷疑和不信任,這進一步加劇了她的孤立感。

其實類似的情況在我們生活中屢見不鮮,有些人對他人表示順從,壓抑自己的自我意志,刻意討好。有些人總想支配人際關係,通過自我膨脹或道德綁架。

兩條路徑在一定程度上使自己避免被看清,這是出於「擔心自己被看清,別人會不喜歡自己」的投射。其結果表面上鞏固了關係,實際上卻會讓關係失去發展的空間,並且會讓自己壓力重重。

換言之,反互補的行動往往來自於一個人的人際焦慮。

 

結語:幫孩子穩固自我

芳琦的案例告訴我們,留學生的適應過程是複雜的。作為家長,我們需要意識到,孩子在國外學習不僅僅是學習知識,更是一個全面成長的過程。他們可能會面臨文化衝擊、身份認同危機和人際關係挑戰。

因此,我建議家長們:

1.與孩子保持密切溝通,關注他們的情感需求,而不僅僅是學習成績。

2.説明孩子了解和欣賞自己的文化背景,同時鼓勵他們開放地接納新文化。

3.鼓勵孩子參與學校的各種活動,以健康、真誠的方式與同學互動。

4.如果發現孩子有適應困難,及時尋求學校心理諮詢師的説明。

5.培養孩子的跨文化交流能力,這將成為他們未來的寶貴財富。

 

每個孩子的留學經歷都是獨特的。作為家長,我們的角色是給予支援和理解,幫助他們在這個過程中健康成長,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作者:高浩容。哲學博士,道禾實驗教育基金會兒童青少年哲學發展中心主任研究員、台灣哲學諮商學會(TPCA)監事。著有《小腦袋裝的大哲學》、《心靈馴獸師》、等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容我說
85會員
99內容數
哲學博士。結合哲學諮商與教育的實務經驗,以存在心理學視角,提供對於:自由、責任、命運、孤獨、存在感、價值感等人生課題的分析與覺察。
容我說的其他內容
2025/04/28
放不下的人,往往受困於某些心結,這些心結既使他們無法真正解決問題,影響更大的是,使他們無法活出自己,以致於一直活在一種自我消耗的痛苦之中。
Thumbnail
2025/04/28
放不下的人,往往受困於某些心結,這些心結既使他們無法真正解決問題,影響更大的是,使他們無法活出自己,以致於一直活在一種自我消耗的痛苦之中。
Thumbnail
2025/04/01
如果在清明節這個關於死亡的日子,我們能夠提醒自己生命中必須面對和學習的重要課題,那麼清明節的意義才能真正豐富起來。孩子理應得到大人的尊重,而欺騙絕非尊重。唯有幫助他們面對生命的真相,以適當的方式引導他們在死亡之前以自己的方式好好生活,這才是對孩子的尊重,也是對生命的尊重。
Thumbnail
2025/04/01
如果在清明節這個關於死亡的日子,我們能夠提醒自己生命中必須面對和學習的重要課題,那麼清明節的意義才能真正豐富起來。孩子理應得到大人的尊重,而欺騙絕非尊重。唯有幫助他們面對生命的真相,以適當的方式引導他們在死亡之前以自己的方式好好生活,這才是對孩子的尊重,也是對生命的尊重。
Thumbnail
2025/03/27
有些人口口聲聲說「我想要被理解」,實際上他想要的是「你照我說的做!」,到底真正的理解是什麼呢?
Thumbnail
2025/03/27
有些人口口聲聲說「我想要被理解」,實際上他想要的是「你照我說的做!」,到底真正的理解是什麼呢?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人類情緒本能如何走向現代失能病症
Thumbnail
人類情緒本能如何走向現代失能病症
Thumbnail
破除自我批判、極端思維、逃避心理,洞悉壞習慣根源,使你過得更快樂的自我療癒指南
Thumbnail
破除自我批判、極端思維、逃避心理,洞悉壞習慣根源,使你過得更快樂的自我療癒指南
Thumbnail
克服過度完美主義、拖延症、害怕批評,從自我檢測中找回生活平衡的實用指南
Thumbnail
克服過度完美主義、拖延症、害怕批評,從自我檢測中找回生活平衡的實用指南
Thumbnail
讓焦慮啟發正念思維,重置你的人生推進器
Thumbnail
讓焦慮啟發正念思維,重置你的人生推進器
Thumbnail
用認知行為療法更認識自己,擺脫恐慌、憂鬱、社交恐懼症和強迫症,讓心靈清爽愉快的自我練習
Thumbnail
用認知行為療法更認識自己,擺脫恐慌、憂鬱、社交恐懼症和強迫症,讓心靈清爽愉快的自我練習
Thumbnail
健康的人際關係應該是「互補的」
Thumbnail
健康的人際關係應該是「互補的」
Thumbnail
認識自己的身心系列4之3
Thumbnail
認識自己的身心系列4之3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