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了算?為何重建?為誰重建?重建臺灣藝術史,是重建誰的藝術史?Vol.6|——藝術敘事中的權力結構與文化記憶之爭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2016年,文化部提出「重建臺灣藝術史」政策。表面上,這似乎是一項針對臺灣藝術史長期傾向單一化、殖民視角敘事的修正工程,試圖回應歷史的缺漏與壓抑。然而,當我們進一步追問:「為何重建?為誰重建?重建的定義是什麼?」這些根本問題時,便不難察覺,這場『重建』行動或許早已陷入既有藝術史敘事的再製與馴化之中。

事實上,藝術史從未真正「缺席」;缺席的,是那些被壓抑、邊緣化的聲音。始終存在的,是一套由國家體制、學術機構與展演場域主導的主流敘事體系,它排除了不符合權力邏輯的歷史經驗與文化實踐。我們或許更該追問的,不是「是否重建」,而是:這樣的「重建」是否真正鬆動了知識體系中的權力結構?還是僅僅換了一套話語形貌,完成一場象徵性的再分配?

「重建」在政策語境中,往往帶有補正、修復與進步的積極意涵,彷彿意圖糾正歷史中的缺漏與錯置。然而,藝術史作為一種高度政治化的知識建構過程,「重建」一詞本身便充滿了歧義與多重指涉。從知識生產的角度出發,我們可將「重建」實踐大致區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一、「重建」的幾種實踐路徑:

● 復原式重建:

這是最常見且最無害的重建形式。它透過將被邊緣化、遺失的歷史材料納入權威敘事體系,營造出歷史「完整性」的假象。其實踐形式包括地方史補正、資料庫建置與藝術家回顧展等,表面上擴大了歷史的包容性,實則維持了既有知識框架的線性邏輯與中心話語。此類重建往往未觸及排除機制本身,而僅象徵性地「補洞」,使體制得以持續運作,卻未被真正質疑。

●批判式重建:

批判式重建試圖鬆動藝術史的結構性基礎。它不僅關注被排除的內容,更深刻質疑「排除」的運作機制。透過重構分類原則、改寫時間軸,以及挑戰既有審美典範,它揭示藝術史中的權力結構,並接近去殖民的歷史觀與知識實踐。然而,當其批判性被體制化地包容時,亦可能淪為另一種可被消費的「多元姿態」。

●再組裝式重建:

再組裝式重建拒絕回歸所謂「正確版本」的歷史敘事,主張歷史應呈現多重性、非線性與斷裂特質。這種重建策略引入地方知識、跨領域視角與非同步的時間觀,打破西方現代性所塑造的單一路徑敘事。它不追求填補歷史空白,而是有意製造語意斷層與敘事雜音,透過藝術實踐、行動研究與另類策展,實質挑戰既有知識秩序與敘事語法。 

二、「重建」的侷限與話語陷阱:

就目前臺灣的情況而言,「重建臺灣藝術史」這項政策雖在語言上試圖介於復原與批判之間,但實際具體展開的學術研究與展覽實踐,多數仍停留在補遺式重建的層次——將被遺忘的個體與事件納回主流歷史中,卻少有觸及敘事邏輯與知識結構的深層翻轉。真正採取批判視角,甚至實踐再組裝策略的案例仍然稀少,且多位於體制邊緣,欠缺制度支撐與資源挹注。然而,在看似進步的語言背後,我們更需警覺『重建』可能潛藏的幾種知識陷阱:

  • 表面中立,實為再殖民:
    主流敘事在「補正歷史」之名下,並未真正挑戰知識體系的結構性偏差,反而以包容或共融姿態將邊緣文化納編入主流,致使其批判性逐步被稀釋、馴化。
  • 權力未被鬆動:
    當重建工程仍由國家機器與學術菁英所主導,其所謂改革多半停留於象徵性修辭,未能鬆動知識權威,也未真正促成知識權力的再分配。
  • 重建被視為終點而非起點:
    若重建僅作為政策KPI或成果工程,它便失去了應有的批判性與開放性。真正的重建,應是一場長期的公共辯論與知識鬥爭,而非一次性的歷史補綴。 

三、被沉默者,是否真正被聽見?

在殖民歷史、政權更迭、文化治理與資本流動交織的脈絡中,臺灣的藝術史從不單一。原住民、女性藝術家、工藝與地方實踐者、移民創作者等多元主體,長期被邊緣化、抹去,或僅被納入為「特例」以強化主體敘事的包容性假象。若重建未觸及分類邏輯與敘事原則,即使納編邊緣主體,也難讓其真正發聲,藝術史亦難以真正多元。 

四、誰擁有說故事的權力?

藝術史的書寫從來不是單純的記錄,而是一場不斷發生的選擇、排除與命名過程。當我們討論「重建臺灣藝術史」,更應直面核心問題:

  • 歷史從哪裡開始?
  • 誰有權決定起點與脈絡?
  • 誰掌握分類、命名與典藏的權力?

這些問題的答案,不只是塑造藝術史,也形構了我們對「臺灣是誰」、「誰屬於臺灣」的文化認知與視覺政治。 

五、美術館與典藏制度的結構性盲點:

以美術館為代表的制度場域,其收藏邏輯與策展機制早已深植特定的價值體系。典藏與展示不僅是文化的保存,更是權力的再生產。若重建僅止於內容補遺,而未撼動其篩選原則與審美架構,那麼它不過是為舊體制換上一套更具包容性的修辭。 

真正的重建,是從解構開始!「重建臺灣藝術史」若僅止於補缺、修補與調整排序,卻未重新思考「藝術史」這一概念本身,便無法真正去殖民,甚至可能鞏固新的中心秩序。真正的重建,不在於建立另一套官方敘事,而在於開啟對知識生產方式、敘事規則與文化想像的根本挑戰。它是一場未竟的辯論,也是一場正在發生的去中心化實踐。臺灣藝術史的重建,不該只是修辭的更新,而應是權力機制的鬆動與知識想像的開放。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Irene Yi-Ling Yu的沙龍
7會員
39內容數
2025/06/08
《文化中介之於文化菱形》新書分享會 時間:6/21(六)14:00–16:00 地點:新北市立圖書館總館1樓(新北市板橋區貴興路139號) 報名網址:https://www.beclass.com/m/rid=294ff8a6819a54010fff 在1940年代,「臂距原則」(Arm’s
2025/06/08
《文化中介之於文化菱形》新書分享會 時間:6/21(六)14:00–16:00 地點:新北市立圖書館總館1樓(新北市板橋區貴興路139號) 報名網址:https://www.beclass.com/m/rid=294ff8a6819a54010fff 在1940年代,「臂距原則」(Arm’s
2025/05/26
2024年,《典藏藝術雜誌》推出了【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美術館館長?】系列專題,讀後讓我深有共鳴,但同時也有不同的見解。 當公共資源的掌舵者在媒體與國際舞台上被塑造成文化英雄時,我們是否忽略了:美術館的核心,從來不該是館長個人,而是全體社會民眾的文化權利與知識建構? 近年來,國內多所公立美術館陸續與
Thumbnail
2025/05/26
2024年,《典藏藝術雜誌》推出了【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美術館館長?】系列專題,讀後讓我深有共鳴,但同時也有不同的見解。 當公共資源的掌舵者在媒體與國際舞台上被塑造成文化英雄時,我們是否忽略了:美術館的核心,從來不該是館長個人,而是全體社會民眾的文化權利與知識建構? 近年來,國內多所公立美術館陸續與
Thumbnail
2025/05/25
朋友問我對「美感教育」的看法。實際上,我也曾參與過相關的審美教學,但我始終認為,單靠「計畫」推動來塑造社會大眾的審美素養,是治標不治本的天方夜譚。(上過課的學生同樣也是如此反應) 教育部自2014年(民國103年)起,正式推動「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第一期為期五年,主題為「臺灣•好美──美感從幼起
Thumbnail
2025/05/25
朋友問我對「美感教育」的看法。實際上,我也曾參與過相關的審美教學,但我始終認為,單靠「計畫」推動來塑造社會大眾的審美素養,是治標不治本的天方夜譚。(上過課的學生同樣也是如此反應) 教育部自2014年(民國103年)起,正式推動「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第一期為期五年,主題為「臺灣•好美──美感從幼起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臺灣歷經多種文化的影響,包括原住民文化、荷蘭文化、明鄭時期、清朝文化、日本文化及中華民國文化等,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底蘊。不同文化的交融帶來多元性,未來或許會出現一種新文化,秉持自由、民主、和平與友善的價值,對全球產生正面影響。本文探討這些文化對臺灣的影響及未來的可能發展。
Thumbnail
臺灣歷經多種文化的影響,包括原住民文化、荷蘭文化、明鄭時期、清朝文化、日本文化及中華民國文化等,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底蘊。不同文化的交融帶來多元性,未來或許會出現一種新文化,秉持自由、民主、和平與友善的價值,對全球產生正面影響。本文探討這些文化對臺灣的影響及未來的可能發展。
Thumbnail
文化統戰就如同一種疾病,我們最應該做的是誠實的面對
Thumbnail
文化統戰就如同一種疾病,我們最應該做的是誠實的面對
Thumbnail
6月的主題書展,我們集結8本有關臺灣地方特色的書籍,橫跨東南西北、從飲食聊到建築、自文學連接歷史,通通集合在這次的選書中。 誠摯邀請你與我們一起在紙上走讀臺灣,挖掘日常中的地方特色!
Thumbnail
6月的主題書展,我們集結8本有關臺灣地方特色的書籍,橫跨東南西北、從飲食聊到建築、自文學連接歷史,通通集合在這次的選書中。 誠摯邀請你與我們一起在紙上走讀臺灣,挖掘日常中的地方特色!
Thumbnail
1970年代台灣文學研究仍得設定中國框架,框定台灣文學的地方性、民族性才得以在當時進行。 因此1977年鄉土文學論戰雖然看起來是在討論寫實主義和鄉土視角,但實際是在壓抑/醞釀台灣的主體意識,也因此余光中才扣得上工農兵文學帽子,余光中的狼來了在說鄉土文學是共產黨、是台獨才那麼有殺傷力
Thumbnail
1970年代台灣文學研究仍得設定中國框架,框定台灣文學的地方性、民族性才得以在當時進行。 因此1977年鄉土文學論戰雖然看起來是在討論寫實主義和鄉土視角,但實際是在壓抑/醞釀台灣的主體意識,也因此余光中才扣得上工農兵文學帽子,余光中的狼來了在說鄉土文學是共產黨、是台獨才那麼有殺傷力
Thumbnail
台灣的美術節與民俗無關,,也不是國際慣例, 從歷史來看,這個『節』也很難與台灣本土連結。 對於台灣的藝術家而言,美術節該紀念什麼 ?有什麼意義呢? 根據學者梅丁衍的研究,在過去日本統治台灣的期間,是沒有這個節日的, 它其實是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從中國移植到台灣的節日, 詳細背景與當年的南京政府
Thumbnail
台灣的美術節與民俗無關,,也不是國際慣例, 從歷史來看,這個『節』也很難與台灣本土連結。 對於台灣的藝術家而言,美術節該紀念什麼 ?有什麼意義呢? 根據學者梅丁衍的研究,在過去日本統治台灣的期間,是沒有這個節日的, 它其實是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從中國移植到台灣的節日, 詳細背景與當年的南京政府
Thumbnail
  何謂台灣建築危機?台灣建築從用人舉才開始(教育、考試)到職業環境(法規、制度)、再到未來的發展性(薪資、能力)等各個環節都有各自的問題。但什麼才是台灣建築最迫切的、最核心的、最本質的、最普遍的問題?   要了解台灣建築未來的走向,不可不先思考建築學的起源。唯有藉由思考建築學的起源,
Thumbnail
  何謂台灣建築危機?台灣建築從用人舉才開始(教育、考試)到職業環境(法規、制度)、再到未來的發展性(薪資、能力)等各個環節都有各自的問題。但什麼才是台灣建築最迫切的、最核心的、最本質的、最普遍的問題?   要了解台灣建築未來的走向,不可不先思考建築學的起源。唯有藉由思考建築學的起源,
Thumbnail
國家文藝獎得主、創辦建築改革社的陳邁建築師,日前遭法院判決圖利廠商,依採購法恐遭停權投標公共工程3年,引起包括李祖原等國家文藝獎得主等近700名建築學者、建築師連署呼籲採購法修法,認為採購法第101條及103條規定一審有罪即罰,不符比例原則。我想談的不是國家文藝獎得主是否就不會圖利廠商?採購
Thumbnail
國家文藝獎得主、創辦建築改革社的陳邁建築師,日前遭法院判決圖利廠商,依採購法恐遭停權投標公共工程3年,引起包括李祖原等國家文藝獎得主等近700名建築學者、建築師連署呼籲採購法修法,認為採購法第101條及103條規定一審有罪即罰,不符比例原則。我想談的不是國家文藝獎得主是否就不會圖利廠商?採購
Thumbnail
文化部長鄭麗君在接任文化部長時說:「文化部政策絕對不是文化部自己的事,應如同法國文化政策核心概念是「44個文化部」,部部都是文化部。」日前接受自由時報專訪時則說:「文化工作需要看得很遠,我做的工作,是讓我的孩子未來長大成人,或是50年後的台灣,能夠以文化立國,能夠真正建立文化主體性,以文化來
Thumbnail
文化部長鄭麗君在接任文化部長時說:「文化部政策絕對不是文化部自己的事,應如同法國文化政策核心概念是「44個文化部」,部部都是文化部。」日前接受自由時報專訪時則說:「文化工作需要看得很遠,我做的工作,是讓我的孩子未來長大成人,或是50年後的台灣,能夠以文化立國,能夠真正建立文化主體性,以文化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