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坊間的大小音樂比賽玲瑯滿目,國內比完還可以去國外,參賽者的年紀一個比一個小,一個比一個還要神童,讓老師跟家長都忍不住盯著自己的孩子,整個焦慮了起來。
為了要彈奏能上台拿獎的曲子,除了提早準備,花費的精力還要視資質、年齡及曲目而定。
如果是剛學琴幾個月的幼兒組,每天練習半小時、一小時,半年也許可以完成一首稍有炫技感的小曲目。但如果已經中、高年級,曲目一定要更大,提早一、兩年,每天一、兩小時的練習都是正常的。因為年齡越大,競爭越激烈,曲目肯定不能太過簡單。因此若真心要往比賽路線發展,年齡小開始投入是佔有較大優勢的,因為一開始曲目不會與實際程度相差得太離譜,還能顧及本身能力發展,視奏、技巧,都還算可與比賽曲相配合。
但是如果本身資質不夠,或不夠努力的,會發現越往後越吃力,因為比賽曲的程度幾乎是用跳級的。例如幼兒組要會九九乘法,低年級可能就要二次方程式,高年級就跳到三角函數了。中間這過程,一般資質的學生,都是慢慢爬的,先加減、後乘除、四則運算、應用題、體積面積......。
為了參加比賽,中間過程只好跳過,直接學比賽曲 ! 可想而知難度有多大,因為基本的概念還一片茫然就要進入比賽單元,基礎不穩就是這個意思。尤其如果年紀已經往中、高年級了,程度還不足,卻要彈比賽曲目,該犧牲多少原本該有的基礎,然後只投入大量學習在單一的曲目上?
或者說,中間的學習,老師可以加快一點?
我們也很想呀,實際上還是得看學生的資質與努力。學得快的當然就是適合比賽的,學得慢的,為了在限定時間內去比賽,怎麼可能有時間慢慢學其他單元。
當然,為了因應這樣的比賽生態,坊間有很多鼓勵性質的比賽,意思就是有參加大概就可以得獎,雖然直接彈了二次方程式的歌曲,解答都是錯的,但是還能得獎這樣。
這樣的學習是不是有點得不償失? 為了拿獎盃,中間該學的單元都沒學到,硬跳級,然後又學不好 > <
總結來說,要以比賽為主的學習,其建議的條件,一是年紀越小開始投入越吃香,二是本身資質、努力要到位,第二點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