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司法透明化與審判直播的熱議,部分司法人員與官員高舉「專業獨立」、「當事人保護」之旗,試圖將改革壓下。這樣的語言包裝乍看合理,但若我們進一步細究,就會發現這不過是另一場以「公益」為外衣的話語操控。當權者向來擅長用抽象、高尚的詞語來隱蔽自身的利益結構,而「公益」則是他們最慣用的遮羞布。
在這些話語中,「為了保護人民」、「避免社會動盪」、「維護秩序與尊嚴」經常被用來作為延宕制度改革、鞏固自身特權的話術。每當公民要求制度開放與監督時,權力者往往不與你討論實質問題,而是用模糊的道德優勢話語將問題推回人民身上:是你們不懂,是你們會誤解,是你們會破壞秩序。這種去政治化、專業化、恐懼化的語言策略,本質上是一種壟斷權力的技術話術,阻止真正的民主參與與公民監督。
例如,在「反對審判直播」的論述中,我們聽見「直播會讓證人不敢作證」、「審判過程太複雜一般人無法理解」、「目前沒有法源依據」等說法。這些話語乍看有理,實際上都暗藏結構性偏誤。首先,若證人不敢在公開環境下陳述,這反而更該被檢視制度保障的強度,而不是以此為藉口拒絕透明。再者,若司法程序過於晦澀、難以被理解,那麼問題應該出在法律語言與制度設計本身,而不是人民的理解力。至於法源依據不足,更是典型的拖延術,權力者從未真正想讓這件事發生。這些說法背後的共同邏輯是:用模糊的「保護」語言來迴避「權力制衡」的真正問題。他們不談正義是否被實踐,不談制度是否可信,不談人民是否參與;他們只談秩序、尊嚴、穩定——那些在他們控制下才會成立的虛構價值。
但真正的公益,不應該只是來自少數人定義的「安全」與「秩序」。真正的公益,應當是來自公共理性與多數人民參與後所形成的共識與選擇。當「公益」成為權力者壟斷話語的工具,當制度中的每一個改革提案都被用恐懼包裝成風險,當「維持現狀」成為最穩妥的建議,我們就應該問:這樣的制度,究竟在服務誰?
這並不是針對司法而已,而是一種語言政治學的總體反省。從土地徵收到都市計畫、從教育政策到環保開發,「偽公益」幾乎成為每一次阻礙改革的話術共同點。用來壓制質疑、去除辯論空間、延宕制度調整,進而保住權力既得者的安穩與利益。
我們需要一個全社會的語言覺醒。學會辨識話語背後的結構權力,學會質疑那些看似無可置疑的說法,學會在每一次「為了你好」的說辭中,勇敢地問一句:「真的嗎?是為了誰好?」
我們必須重新定義「公益」——不再是來自權力頂端的單向宣告,而是由公民集體參與、辯論、建構出來的共同選擇。若我們繼續默許權力者以模糊話語壟斷改革的起點,那麼,制度所保護的就不會是我們的正義,而只是他們的穩定。
—
你是否也曾因「公益」的名義而選擇沉默?你是否曾在聽見「不能動搖體制」時感到無力?若答案是肯定的,也許,該是我們重新奪回語言主導權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