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書】當權者以公益之名說謊:我們需要拆穿偽公益語言的面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司法透明化與審判直播的熱議,部分司法人員與官員高舉「專業獨立」、「當事人保護」之旗,試圖將改革壓下。這樣的語言包裝乍看合理,但若我們進一步細究,就會發現這不過是另一場以「公益」為外衣的話語操控。當權者向來擅長用抽象、高尚的詞語來隱蔽自身的利益結構,而「公益」則是他們最慣用的遮羞布。

在這些話語中,「為了保護人民」、「避免社會動盪」、「維護秩序與尊嚴」經常被用來作為延宕制度改革、鞏固自身特權的話術。每當公民要求制度開放與監督時,權力者往往不與你討論實質問題,而是用模糊的道德優勢話語將問題推回人民身上:是你們不懂,是你們會誤解,是你們會破壞秩序。這種去政治化、專業化、恐懼化的語言策略,本質上是一種壟斷權力的技術話術,阻止真正的民主參與與公民監督。

例如,在「反對審判直播」的論述中,我們聽見「直播會讓證人不敢作證」、「審判過程太複雜一般人無法理解」、「目前沒有法源依據」等說法。這些話語乍看有理,實際上都暗藏結構性偏誤。首先,若證人不敢在公開環境下陳述,這反而更該被檢視制度保障的強度,而不是以此為藉口拒絕透明。再者,若司法程序過於晦澀、難以被理解,那麼問題應該出在法律語言與制度設計本身,而不是人民的理解力。至於法源依據不足,更是典型的拖延術,權力者從未真正想讓這件事發生。

這些說法背後的共同邏輯是:用模糊的「保護」語言來迴避「權力制衡」的真正問題。他們不談正義是否被實踐,不談制度是否可信,不談人民是否參與;他們只談秩序、尊嚴、穩定——那些在他們控制下才會成立的虛構價值。

但真正的公益,不應該只是來自少數人定義的「安全」與「秩序」。真正的公益,應當是來自公共理性與多數人民參與後所形成的共識與選擇。當「公益」成為權力者壟斷話語的工具,當制度中的每一個改革提案都被用恐懼包裝成風險,當「維持現狀」成為最穩妥的建議,我們就應該問:這樣的制度,究竟在服務誰?

這並不是針對司法而已,而是一種語言政治學的總體反省。從土地徵收到都市計畫、從教育政策到環保開發,「偽公益」幾乎成為每一次阻礙改革的話術共同點。用來壓制質疑、去除辯論空間、延宕制度調整,進而保住權力既得者的安穩與利益。

我們需要一個全社會的語言覺醒。學會辨識話語背後的結構權力,學會質疑那些看似無可置疑的說法,學會在每一次「為了你好」的說辭中,勇敢地問一句:「真的嗎?是為了誰好?」

我們必須重新定義「公益」——不再是來自權力頂端的單向宣告,而是由公民集體參與、辯論、建構出來的共同選擇。若我們繼續默許權力者以模糊話語壟斷改革的起點,那麼,制度所保護的就不會是我們的正義,而只是他們的穩定。

你是否也曾因「公益」的名義而選擇沉默?你是否曾在聽見「不能動搖體制」時感到無力?若答案是肯定的,也許,該是我們重新奪回語言主導權的時候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天地學堂
13會員
382內容數
當你開始意識到自己的生命意義, 我邀請你走進這片田埂,與我一起思辨、耕作、共創。 這不只是頻道,而是一種可以參與的哲學場域。 願你在這裡,找到屬於自己的自由與智慧。
天地學堂的其他內容
2025/06/10
本文探討臺灣司法改革中,應如何落實司法透明,並提出具體建議。作者認為,現行法庭直播多聚焦於社會矚目案件,忽略弱勢者在常民小案中更迫切的司法需求。因此,建議優先直播常民案件,並藉由技術革新及公民參與,降低監督門檻,確保每個人都能在公平環境下獲得審判。文章也參考印度、巴西及肯亞等國家的經驗,佐證其觀點。
2025/06/10
本文探討臺灣司法改革中,應如何落實司法透明,並提出具體建議。作者認為,現行法庭直播多聚焦於社會矚目案件,忽略弱勢者在常民小案中更迫切的司法需求。因此,建議優先直播常民案件,並藉由技術革新及公民參與,降低監督門檻,確保每個人都能在公平環境下獲得審判。文章也參考印度、巴西及肯亞等國家的經驗,佐證其觀點。
2025/06/09
近日關於「法庭直播」的修法提案,再度引發法界一連串的反彈。台灣法學會發出聲明,直指直播恐危及人民基本權與司法中立性。看似冠冕堂皇的理由背後,其實隱藏著一個我們遲遲不願直視的核心問題──為什麼法官與檢察官等司法從業人員,對「直播」這件事產生如此巨大的恐懼與排斥? 問題拆解:直播到底威脅了誰的什麼?
Thumbnail
2025/06/09
近日關於「法庭直播」的修法提案,再度引發法界一連串的反彈。台灣法學會發出聲明,直指直播恐危及人民基本權與司法中立性。看似冠冕堂皇的理由背後,其實隱藏著一個我們遲遲不願直視的核心問題──為什麼法官與檢察官等司法從業人員,對「直播」這件事產生如此巨大的恐懼與排斥? 問題拆解:直播到底威脅了誰的什麼?
Thumbnail
2025/06/08
為什麼「直播」成為正義的最後選項?本文探討臺灣司法體系的透明度問題,以及民眾為何渴望法庭直播。透過案例分析,指出法庭直播並非解決方案,而是對司法不信任的反映,凸顯現行司法程序中存在的資訊不對等、證據蒐集及審理過程缺乏透明度等問題。
Thumbnail
2025/06/08
為什麼「直播」成為正義的最後選項?本文探討臺灣司法體系的透明度問題,以及民眾為何渴望法庭直播。透過案例分析,指出法庭直播並非解決方案,而是對司法不信任的反映,凸顯現行司法程序中存在的資訊不對等、證據蒐集及審理過程缺乏透明度等問題。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提供法律諮詢一段時間後,我們觀察到一個特殊現象。來問法律問題的人,常處於極端狀態。犯罪事實不是私人糾紛,影響涉及公權利,需要審酌各種證據資料才能認定。如何透過公證來保障自己無罪,是不可能的。需要與律師討論做準備,或在收到傳票後再討論該怎麼處理。
Thumbnail
提供法律諮詢一段時間後,我們觀察到一個特殊現象。來問法律問題的人,常處於極端狀態。犯罪事實不是私人糾紛,影響涉及公權利,需要審酌各種證據資料才能認定。如何透過公證來保障自己無罪,是不可能的。需要與律師討論做準備,或在收到傳票後再討論該怎麼處理。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中,人們面臨著各種各樣的糾紛和爭端,有些可能是小型的私人糾紛,有些則可能涉及更為複雜的刑事案件。然而,當這些問題出現時,許多人會陷入猶豫不決的情況中。特別是在考慮是否報警或提起訴訟時,許多人可能會感到迷茫和不安。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中,人們面臨著各種各樣的糾紛和爭端,有些可能是小型的私人糾紛,有些則可能涉及更為複雜的刑事案件。然而,當這些問題出現時,許多人會陷入猶豫不決的情況中。特別是在考慮是否報警或提起訴訟時,許多人可能會感到迷茫和不安。
Thumbnail
生活中難免遭遇民事、刑事案件煩心,但如果能在訴訟過程中,遇到一位值得託付的律師協助釐清案情並進行訴訟,想必是多數人的願望。然而讀者徵詢的人是否是真律師?如何分辨真假律師?是否可以透過政府提供的管道查詢律師?如果你對於相關問題有所疑惑,法洛威將為你解答相關問題。對於律師專業度足夠與否有興趣的讀者,歡迎
Thumbnail
生活中難免遭遇民事、刑事案件煩心,但如果能在訴訟過程中,遇到一位值得託付的律師協助釐清案情並進行訴訟,想必是多數人的願望。然而讀者徵詢的人是否是真律師?如何分辨真假律師?是否可以透過政府提供的管道查詢律師?如果你對於相關問題有所疑惑,法洛威將為你解答相關問題。對於律師專業度足夠與否有興趣的讀者,歡迎
Thumbnail
夢見在一場詐騙官司中,想要洗刷清白,無妄之中捲入其中,感到心情紛亂,憂慮籠罩著,彷彿一座無法逾越的高牆,將與勝利隔開。每一天,都在法庭上經歷著滾滾情緒的洗禮,不知道結局將如何,焦慮和不安總是伴隨著,像一隻無形的手,將的心扭曲成一團。 起初,努力保持冷靜,做最好準備,不讓自己淹沒在恐懼的浪潮中。
Thumbnail
夢見在一場詐騙官司中,想要洗刷清白,無妄之中捲入其中,感到心情紛亂,憂慮籠罩著,彷彿一座無法逾越的高牆,將與勝利隔開。每一天,都在法庭上經歷著滾滾情緒的洗禮,不知道結局將如何,焦慮和不安總是伴隨著,像一隻無形的手,將的心扭曲成一團。 起初,努力保持冷靜,做最好準備,不讓自己淹沒在恐懼的浪潮中。
Thumbnail
📋撰文:高雄律師,王瀚誼律師事務所。 「沒做壞事為什麼不配合警察臨檢?支持警察!」每當警察違法臨檢的新聞喧囂塵上時,社群評論總是會有這類的言論,但既然是配合,那就代表這並不是義務,那為什麼不願意配合就該被貼上標籤呢?本文帶您來了解,到底怎樣才是合法的臨檢?被違法臨檢時,又該如何維護自身權益!
Thumbnail
📋撰文:高雄律師,王瀚誼律師事務所。 「沒做壞事為什麼不配合警察臨檢?支持警察!」每當警察違法臨檢的新聞喧囂塵上時,社群評論總是會有這類的言論,但既然是配合,那就代表這並不是義務,那為什麼不願意配合就該被貼上標籤呢?本文帶您來了解,到底怎樣才是合法的臨檢?被違法臨檢時,又該如何維護自身權益!
Thumbnail
撰文:高雄律師,王瀚誼律師事務所。   上週透過案例帶各位了解需要符合哪些要件才能被稱為營業秘密以及相關的刑責,本週要來跟各位說明,侵害他人的營業秘密需要賠償哪些項目,以及有哪些須注意的事項呢?
Thumbnail
撰文:高雄律師,王瀚誼律師事務所。   上週透過案例帶各位了解需要符合哪些要件才能被稱為營業秘密以及相關的刑責,本週要來跟各位說明,侵害他人的營業秘密需要賠償哪些項目,以及有哪些須注意的事項呢?
Thumbnail
我因為個案服務的關係,結識一位法律扶助基金會的律師。 (法律扶助基金會,簡稱「法扶」,凡符合收案標準,法扶支付律師費並派案律師給協助弱勢族群打官司) 說來也很感動,以前都是得「拖」著服務對象一起去法扶或者去法扶律師的事務所做所有事情。
Thumbnail
我因為個案服務的關係,結識一位法律扶助基金會的律師。 (法律扶助基金會,簡稱「法扶」,凡符合收案標準,法扶支付律師費並派案律師給協助弱勢族群打官司) 說來也很感動,以前都是得「拖」著服務對象一起去法扶或者去法扶律師的事務所做所有事情。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