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島之後,我把規劃放在上課和工作上面取得平衡。
蠻感謝當初的主管願意讓我彈性調整時間,讓我有更多的空檔可以進修、學習。 但……我做錯了一部分的選擇。初期到補習班報到時,輔導老師很熱烈地跟我討論課程應該怎麼走、怎麼安排。當下的我卻只想著環島影片還沒剪完。那天我們相約的時間是下午一點,而我到達時,已經是三點過後。老師用一種非常錯愕的眼神看著我,而我,卻只是冷冷地回應:「我這禮拜要剪影片,先不要幫我安排課。」
那個禮拜,我其實相當掙扎。
看著還沒開始的課程、拖延的剪片、換新工作上的適應與疲憊、以及日漸下降的專注力......我,其實很慌張。
老師當時告訴我 ,上課的時間是四點半,提醒我可以早一點到補習班,他好指導我。
我當天剛好沒有提早出門,車陣又是我出門後開始,路上一直不斷的塞車.....
我到達的時候已經遲到10分鐘......
老師看到我時,臉色一臉鐵青。
她板著臉嚴肅地帶我進入學習教室,那是我第一次在補習班的電腦學習線上課程,我什麼都不太懂,當下也許是我遲到了,以及有點傲慢的學習態度,老師帶我進入學習教室之後,就離開了,留下錯愕的我。
我當下不知道怎麼操作,也許是因為心急了,耳機當下從頭上拿下來衝了出去,質問這位老師。
我:「你怎麼不教我? 我才剛來,我甚麼都不懂,你不是應該協助我怎麼操作嗎?」
A老師:「你遲到還敢這麼說?你那麼晚來,要我怎麼教?」
兩人僵持不下的狀況之下,還是另外一個老師笑笑地介入打圓場。
B老師: 「沒關係,我跟你說怎麼用吧...抱歉,影響你的學習品質。」
當下我心裡就是覺得塞車,不是我的問題,有老師願意教,就是直接一頭栽進怎麼做,並沒有再去想剛剛發生的事。
((後來想想,自己應該要想得更全面一些,這也是後來收集了一些正面和創業人士還有各個跟職場有關的影片和文章,累積經驗去反省自己當下的疏失,也讓我現在在面對任何事時,會想得更為周全))
經過老師指導之下,我順利使用電腦進入線上學習畫面,因為還搞不太懂要做些甚麼,連線上軟體都不太會用,還好旁邊跟我是一起上同一堂課的同學,我當下不懂就直接問他。
就這樣持續了一個半月,回到家二話不說就再複習一次,隔天下班後吃飽飯又再複習一次。
因為課程是間隔一三五,我有時間可以複習,平時能準時下班,我就陪媽媽走路。
那是我的第一堂,專業是繪圖軟體---------Illustrator。
當時連怎麼畫圓都不知道,回憶起當時衝刺和學習的心情,以及堅持下去,想想覺得欣慰。
因為不是為了別人而學,而是為了自己而學,時間如果不趕,我想,一件很難的事情,會慢慢地學會的。
但那位老師卻在幾週後離開了。
我其實有點懊惱自己怎麼會做這樣的選擇?
我想,當時老師一定對我抱很大的期望,才會希望我能早點學習吧!
兩種超市,兩種視角
而超市的生活,在環島之前與環島之後,也變得不一樣。
環島前,我在一間小型社區超市。那是個什麼都要做、什麼都要自己來的地方:結帳、生鮮、商品補貨、客訴處理、員工排班、環境清潔……每一件事都像在迷你世界裡打仗。
我那時習慣專注在小細節,例如把頂層商品全部清下來重新擺整齊,卻忘了整體視覺與動線同樣重要。客人踏進店裡,還是會感覺雜亂、壓迫。
這樣的我,做事慢、細、執著,卻沒注意大局,也因此常讓店長覺得我效率低落。
環島後,我進入的是連鎖大型超市,架構與人員都明確許多。該分工的就分工,該輪替的就輪替。這樣的系統性,反而讓我能喘一口氣,也開始學著抓重點——什麼東西是為了吸引客人,什麼細節可以等後續補強。
我開始調整節奏。也開始更想要兼顧自己心裡真正想做的事:上課、進修、讓自己的作品與人生更完整。
但就在我稍微步上軌道的時候,一場讓我難忘的職場風暴悄悄展開。
值班與不值班之間
某天,主管找我談話,說:「有沒有意願擔任值班?」
我一開始並不排斥,反而覺得那是一種被信任。
但我也坦白說出自己的界線:「如果有課,我不能加班。但平常時段,我願意補上工作進度。」
老闆沒有明說什麼,但接下來換經理約談我。他語氣溫和地問我:「你同時有很多事在進行,那你知道怎麼選擇什麼是最重要、最緊急的嗎?」
我回答不上來。當時的我,雖然知道自己想要學習與成長,但我其實抓不到那條清楚的時間管理線。什麼該先做?什麼是本質?我,仍舊模糊。
經理接著說:「如果你願意,這可以是你最後一份工作。我會把你培養成一個真正能帶隊的領導者。」
但我內心清楚知道——這份工作對我而言,只是一段過程,一個中繼站。我還有其他的夢要追。於是,我仍舊把重心擺在課程與學習上。但我也犯了一個錯誤:我忽略了身處其中的「關係網」。
在我努力在生活中找平衡時,有一位資深的同事開始對我有敵意。
她體型壯碩,外表打扮中性,個性極為強勢,是標準的「現場老大」角色。 她擁有一隻貓,也有一種難以動搖的主觀意識。
她被安排為「值班」,卻總在現場說:
「我又不是值班!」
「你想搞自我實現,你怎麼不去當網紅?」
她的話語權與主導力卻凌駕整個超市的運作。
久而久之,原本和我還算融洽的同事們,也開始對我冷眼旁觀。 主管們也默默地站在她那一邊。
我一次次提醒自己要冷靜,也不斷地調整自己的節奏與方式,但無論怎麼努力,我始終不是她眼中的「夠格」。
我感到不再快樂。
每次總在低落的時候,告訴自己:
「怎麼在不被理解的時候,還能穩住自己,堅持自己想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