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 / Dway >
每個有孩子的家長,應該都想過這個問題:
孩子長大後要念大學、出國、補習、學才藝,錢從哪來?我也是這樣一路走來,從「只能月光」到「穩定每年為孩子準備10萬元教育金」,這篇文章,我會和你分享我們家的規劃方式、遇過的挑戰與調整心法。
🎯 為什麼我要為孩子準備教育基金?
說實話,孩子出生那一年,我其實完全沒想過「要準備教育金」這件事。
但有一次陪朋友去銀行辦事,看到旁邊的推廣看板寫著:
「孩子從出生到大學畢業,平均教育費用需500萬。」
我嚇了一跳。雖然這個數字有誇張的成分,但我心想:
我可以每月存幾千元,讓未來的自己少一點壓力,不好嗎?
那一刻,我開始行動。
💡 我的實務做法:年存10萬元,怎麼分配?
我們家的教育金原則是「保本為主、穩健成長」。
以下是我實際操作方式:
🔹 第一步:分成三個目標帳戶
類別 金額比重 用途 工具
短期教育支出 30% 才藝班、課輔費用 高利活儲 or 一年定存
中期教育準備 40% 高中、大學學費 ETF定期定額
長期教育夢想 30% 留學、進修基金 美金定存 / 全球型ETF
我每月固定撥款約8,500元(年約10萬),一開始從少額活存開始做起,等累積到一筆金額後再投資。
📉 一開始也踩過坑:太依賴保險儲蓄險
曾經我把近半的教育金都投入長年期儲蓄險,因為「保本、穩定」。
但後來發現幾個問題:
- 靈活性差:一解約就虧錢,難應急
- 報酬率偏低:跑不贏通膨
- 通通綁死期,無法隨時調整資產配置
所以我後來調整為:只保最基本的保障,投資拉高靈活性與報酬率。
📉 中途又踩另一坑:投資不懂的高收益債
但我更痛的一次經驗,是聽信理專建議,投資了某檔高收益債券基金。
當時被告知「年配6%、每月穩定配息」,感覺比定存及儲蓄險都好多了。 前幾個月配息
真的很穩,每月看到帳上多了幾百塊,還有點小開心。
但沒多久我發現,基金淨值一直在跌,
幾乎每領一次息,本金就被吃掉一些。 最後當我決定停損出場時,已經虧損了超過15%。
那次真的學到教訓:
高收益背後,通常都伴隨著更高的風險,
如果不懂標的內容,別輕易相信「穩定配息」四個字。
現在回頭看,我寧可一開始就老實存錢、慢慢布局ETF,
也不會讓教育金變成冒險金。
✅ 給同樣想準備教育金的朋友 3 個建議:
1. 不要一開始就追求「最完美配置」
先存下第一筆再說,哪怕一個月3,000元也很好。
2. 活用「標籤存錢法」幫自己建立習慣
開立「教育金帳戶」,每月固定自動轉入,視同帳單支出。
3. 工具不用太多,夠簡單就好
ETF、定存、美金、高利活儲就夠用了,與其複雜,不如堅持。
❤️ 結語:教育金的本質,是一份安定的愛
有一個觀念,Dway覺得很重要
當我們為孩子存教育金,並不是炫耀「我多會理財」,
而是給未來的自己與孩子,多一點選擇的餘裕與尊嚴。
也許他長大後不會用到這筆錢去念大學,
但也許他會感謝你:「謝謝你提早為我準備好。」
這份心意,我相信他會感受到。
希望藉由此分享,能和每個家長一起成為孩子的後盾,走在穩健理財的路上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留言或給讚,代表給Dway的肯定,也是我繼續分享的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