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899年Lutz文獻看見顆粒才是真相,辨識GBP也有科學依據
🌵 起源追溯:1899年Lutz發現的顆粒共生體
水克菲爾(Water Kefir,又稱Tibicos)最早的科學記載來自1899年,由法國生物學家 M. L. Lutz 所發表。他在墨西哥進行田野研究時,於仙人掌(Opuntia)表面自然滲出的糖漿中,發現一種可以自我繁殖的「顆粒狀共生體」。這些顆粒放入糖水中即可活化與繁殖,當地居民長期利用它製作氣泡發酵飲品。
“The earliest scientific record of water kefir dates back to 1899, when French biologist M. L. Lutz identified the presence of kefir grains in Mexico's Opuntia cactus.”——Zoh Probiotics, 2023 [3]
Lutz 所描述的「顆粒狀」正是今日全球流通之水克菲爾菌粒的原型,因此,顆粒狀並非異類,而是水克菲爾最原始與典型的樣貌。
🔬 外型迷思:顆粒與方塊,其實都是水克菲爾
依據培養環境的不同(如糖種、水質礦物含量、溫度、培養密度等),水克菲爾菌體的外觀可呈現以下幾種形態:
- 顆粒狀:最常見,形如晶瑩的冰糖,大小與形狀不一。
- 方塊狀/片狀:常見於菌體密度高、礦物質豐富或培養空間受限時,顆粒會凝聚成塊或壓平成片。
- 網狀/膠狀:靜置時間過長或培養液未更換時,有時會產生黏稠狀的菌膜結構。
這些都是水克菲爾菌體在自然與人為條件下的正常表現,與菌種本身無關。換句話說,無論顆粒或方塊,只要功能正常,都是正宗水克菲爾。
🧪 GBP(薑啤酵母)與水克菲爾的本質差異
雖然GBP(Ginger Beer Plant)與水克菲爾都是由酵母與乳酸菌組成的共生體,但兩者在以下幾個方面有顯著差異:
- 外觀不同:GBP 通常較小、白濁、呈濕米粒狀或泡狀,不會自然長成透明結晶或大型方塊。水克菲爾則為半透明、晶瑩的顆粒,有時聚集成方塊或片狀。
- 菌群不同:GBP 的主要成員是 Saccharomyces florentinus 與 Lactobacillus hilgardii,而水克菲爾則擁有更多變異的菌群,包括 Lactobacillus casei、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Zymomonas mobilis 等。兩者微生物群不可互相轉換。
- 培養方式不同:GBP 在培養時幾乎都需添加「薑汁」或辣根類植物汁液,否則易失活或發酵異常。這是因為其共生系統仰賴某些天然辣味成分來活化與維持代謝。相對地,水克菲爾可在單純糖水中長期穩定繁殖,不需薑汁也能運作良好。
- 風味與發酵氣味不同:GBP 常伴有辛辣與濃厚酵香,且產氣旺盛;水克菲爾則多帶水果酸香與細緻氣泡,口感較為清爽。
因此,若某一發酵體在沒有薑汁的情況下無法正常產氣與繁殖,極可能為GBP而非水克菲爾。
✅ 正確辨識水克菲爾的三大標準
與其執著於「外型」真假,不如根據以下三點進行科學辨識:
- 是否能在純糖水中穩定繁殖與產氣?
- 是否具有水克菲爾典型的風味(微酸、微甜、氣泡)?
- 是否具備水克菲爾常見微生物組成?
只要符合這些條件,不論其外型是顆粒狀還是方塊狀,皆屬於正統水克菲爾。
📌 結語:讓我們用歷史與科學說話
回顧1899年Lutz的原始記錄,水克菲爾自誕生以來即為顆粒狀共生體,與GBP在起源、培養與微生物構成上皆不同。因此,「顆粒是GBP,方塊才是真水克」的說法,完全背離歷史與現代實驗結果。
請停止以外型為唯一判斷標準,回歸科學方法,認識這個充滿生命力的發酵世界。
📚 參考文獻
[1] Water Kefir History | Yemoos Nourishing Cultures
[2] A Journey Through Time: The Enigmatic History of Water Kefir
[3] The Mystery and Magic of Water Kefir | Spa Eastman
[4] Understanding the Origin and Benefits of Water Kefir Grains | The Good Bug
[5] The Microbial Diversity of Water Kefir | ScienceDirect
[6] PDF: The Structural Organization of the Tibi Gr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