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週分享的歐洲咖啡文化中,我們看見了文化的細膩與複雜。而當我們真正踏上異鄉土地,準備長期生活,這些文化差異就不只是旅途中的趣味觀察,更是每天都必須面對的現實挑戰。
這篇文章,我想和大家分享文化適應的心理學理論,以及我在荷蘭交換的真實經驗。原來,即使熟知最佳的適應策略,我們仍可能在現實中做出「不完美」的選擇。
但也許,這種不完美本身,就是成長的一部分。蜜月期到文化衝擊:每個留學生都會走過的U型心路歷程
文化適應的過程,往往呈現一個U型曲線:初期是「蜜月期」,一切充滿新鮮與趣味,外國月亮真是圓!然而隨著時間推移,現實挑戰接踵而來——語言隔閡、飲食習慣差異、不被理解、甚至天氣不適應,終至開始思念家鄉的一切。這就是典型的「文化衝擊(cultural shock)」階段。
不過,仍有人能在壓力下嘗試融入環境、入境隨俗,建立新的生活方式與社交圈,最終找到在異地長久生活的信心。這就是所謂的適應期(adjustment)。這就讓人好奇,什麼樣的人能夠順利適應呢?
什麼樣的人,更容易適應?心理學告訴你的四大適應策略
首先,原鄉文化和異地文化的相似程度很重要。舉例來說,集體主義文化(collectivism)的台灣人移居日本,通常比移居到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的美國來得容易適應。
此外,個人特質與異地文化的契合度也是關鍵。活潑外向的台灣人移居美國,感受到的衝擊會比內向害羞的人來得少。
不過,還有一項最重要的因素:「對兩種文化的態度」。心理學研究發現,文化適應有四種策略:
- 整合(Integration):同時維持原文化並融入新文化(也是課本上公認的「最佳策略」)
- 同化(Assimilation):放棄原文化,完全接受新文化
- 分離(Separation):保持原文化,拒絕新文化
- 邊緣化(Marginalization):既不維持原文化,也不接受新文化
能對家鄉以及異國文化都抱持開放態度的人,比較能做到真正的整合。這代表,一個人需要同時維繫自身文化根基,並積極參與當地生活,在異地建立包含當地人的社交網絡,而不是把自己關在同鄉的同溫層中。
在理論與現實間迷失:我的荷蘭文化適應挑戰
上述理論,多是我在荷蘭交換時修讀「跨文化心理學」課程學到的。也許讀者會想,正在經歷文化適應的我,應該會毫不猶豫採取最佳的「整合」策略吧?
很遺憾,我似乎並沒有做出最好的選擇。
一來到荷蘭,最不適應的就是天氣。下雨是日常,太陽像是想到才會出來;冬天狂風更將雨雪吹打到戶外欄杆上,鏗鏗鏘鏘化作思鄉的旋律。我索性將南歐旅行全排在冬天——對怕冷的我而言固然不是壞事,卻也讓我錯過了好多:荷蘭聖誕節當天宿舍的電影小聚、與法國鄰居的鹿特丹之旅、在萊頓差點加入的愛書同好會......

從宿舍望出去的風景
儘管喜愛萊頓這座城市,我的內心卻未能真正與荷蘭文化融合,同時又對家鄉文化感到若有所失。我彷彿從未真正找到屬於自己的地方,就像雙主修的我,在外文系與心理系課堂上都感到侷促不安。我覺得自己的靈魂彷彿遺落了一部分——留在萊頓市集的運河邊,留在人文大樓美國文學課的教室裡,留在一次次沒能說出口的話語中。那些日子,我像是靈魂懸在半空的旅人,看似忙碌地在城市間移動,實際上卻從未真正落地。
那些在異鄉遺失的自己,終將拼湊成最美的成長故事
如今回顧這段經歷,我想文化適應不一定要「完美融合」才算成功。有時候,那些跨文化經驗帶來的撕裂與空洞,反而讓我們更誠實地面對內在的自己:原來我會感到孤單、會懷念台灣早餐店、會因為不被理解而懷疑自己——而這些感受,都是過渡與成長的一部分。
也許,那個遺落在萊頓的靈魂碎片,並沒有真正遺失,而是成為我生命故事中重要的一章——一個關於勇氣、開放胸懷,以及如何真正去愛一個地方的未完成習題。未來某個時刻,或許它會被重新、意外地拾起,像拼圖一樣,慢慢拼湊出一個屬於自己的身份與認同。
最後,我也想對閱讀到這裡的每個你說:旅行,不要只是路過,而要真正停留;不要只是觀察,而要勇敢投入。別害怕改變,因為最美好的旅程,往往發生在我們願意被世界溫柔改變的時候。

雨過天晴,美麗的萊頓校園(人文大樓Lipsius)
by 小芝女看天下 :若您對旅遊、心理學、自我成長有興趣,歡迎來逛逛我的沙龍,一起發現更多旅行與日常中的不平凡吧!
📖喜歡我們的文章,歡迎留下你的❤、🔖收藏、🤳分享
✍原創不易,分享轉載請註明出處作者或附上原文連結,非常感謝尊重原創。
🫰來支持我們寫作的動力吧!這邊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