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內容為「巫言巫語」的Podcast內容擷取出來的文章。
在現今身心靈領域蓬勃發展的時代,「療癒」這個詞被頻繁使用,卻也逐漸模糊了其真正的意義。許多人在靈性旅程的初期,容易被一些看似高層次的主題吸引,例如靈魂藍圖、高我訊息、指導靈的引導、星際記憶或靈性使命等。這些概念本身並沒有錯,它們確實有啟發人心的力量,且可能在某些階段帶來重要的提醒或轉化。但若我們尚未對自己有基本的認識與照顧,過早地將注意力投注於這些「更高」的訊息,往往反而會落入另一種逃避與自我分離的陷阱。
「外求」與「向內看」的矛盾表面上,許多靈性修行的路徑是為了「回歸內在」,但實際上,卻可能成為一種更細膩、難以察覺的「外求」。我們說要接通宇宙,要理解天命,想要知道自己靈魂來到這世上的目的,這些追尋聽來崇高,卻也可能隱藏著對現實生命狀態的抗拒。
許多人在尚未認真看過自己的人生傷口、未曾誠實面對自己的脆弱與需求前,就急著要連結所謂的高我或星際指導靈。這種心態,其實與俗世中的「成就焦慮」並無不同,只是披上了靈性的外衣。我們仍在尋求「外面的答案」來彌補內在的不安全、不完整、不確定感。
療癒是回到自己的起點
真正的療癒,不是「開啟超能力」,也不是接收到什麼驚人的天啟。而是我們是否願意停下腳步,誠實地回頭看看自己——看看過去發生了什麼、那些經歷在我們身上留下了什麼痕跡、我們的感受是否曾被理解與安放。
人都有創傷。童年時的失落、青春期的困惑、親密關係中的挫敗、家庭裡的沉默與壓抑……這些創傷有些被我們記得,有些則深埋在潛意識裡;有些已被語言訴說,有些則化作了身體上的病痛或習慣性的反應模式。
我們以為自己「已經放下」,其實只是學會了壓抑;我們以為自己「不在意了」,實際上只是麻痺了感受;我們以為自己「看開了」,但其實從未真正「看見」。
創傷無法被跳過
有一種常見的誤解:只要我們能夠接收到來自更高維度的訊息、只要我們能與更高的存在連結,就能自然地超越過去的傷痛。然而,真相是,創傷不會因為你「接收訊息」就自動痊癒。那些沒有被正視與承接的情緒,仍然存在於我們的潛意識中,在某個關鍵時刻,往往會以情緒爆發、慣性逃避、或身體病徵的形式浮現。
很多人在靈性修行的路上,會經歷情緒失控、暴怒、空虛或強烈的無力感。他們有時候以為這是「能量釋放」或「靈性突破」,但事實上,這往往是內在未被看見的創傷發出的一種求救訊號。如果沒有回過頭來面對這些痛的根源,無論我們接收到多高層次的靈性訊息,都只是短暫的安慰,並無法真正帶來深層的轉化。
療癒是一種腳踏實地的過程
療癒的過程,與其說是走向光,不如說是學會與黑暗共處。它不是一次耀眼的靈性覺醒,不是獲得某種神秘知識的獎勵,而是許許多多平凡時刻的堆疊。
可能是一場眼淚被允許流下來;
可能是一段沉默不再被忽略;
可能是一個情緒崩潰後,有人陪在你身旁;
可能是你終於對自己說出一句話:「你辛苦了。」
這些時刻看似渺小,卻是真正的療癒發生的地方。
療癒不是讓人變得「無懈可擊」,不是訓練你在人生的挑戰中不再有情緒反應,而是當這些情緒來臨時,你不再遺棄自己。你可以有痛、有錯、有崩潰,但你學會了不再指責、不再逃跑,而是陪伴那個仍在受苦的自己。
療癒不是選項,而是根基
很多人以為,療癒只是靈性旅程中的某一個選項、一個階段性的任務。但事實上,療癒是整條靈性道路的基礎。沒有扎根在對自己創傷與需求的理解上,再高的連結都可能變成空中樓閣——美麗,卻不穩固。
如果我們沒有先陪自己走過內在的幽谷,只是一味往上追求訊息與能力,這樣的靈性發展往往會變質,成為一種繞過痛苦的逃避路線。當我們的內在尚未成熟與整合時,過早地啟動某些靈性連結,甚至可能導致心理混亂、人格分裂,或對現實生活失去承擔力。
因此,與其說療癒是一個目的,不如說它是一條道路的開端,是一個不斷回來照顧自己的選擇。
療癒是對自己的承諾
當我們決定開始療癒,其實是對自己做出了一個承諾:不再忽略、不再壓抑、不再以為只有當我變得更好、更完美,才配被愛、才值得自由。
療癒並不等於「一切都會好起來」,它更像是一個提醒:「即使不完美,我也可以開始照顧自己。」當我們願意停下來,看見那些習慣性隱藏的情緒與需求,那些受傷的部分就不再被孤立,而是開始被陪伴。
有時候,療癒就是這麼簡單地發生:從一個願意看見自己的念頭開始。
療癒,不是一夜之間讓一切痊癒,而是你願意不再忽略自己。
它不是一條筆直而迅速的康莊大道,而是一次又一次溫柔回頭、一次又一次誠實面對的旅程。
我們每個人都帶著傷而來,但我們也都擁有陪伴自己的能力。
不需要完美,不需要高深的靈性知識,只需要願意,慢慢地,看見自己,然後練習愛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