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一問2-目前的你最想學會什麼呢?

每週一問2-目前的你最想學會什麼呢?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一個星期又到了第二堂課題的時間囉,這一星期的你對於現在你最想叫自己什麼呢?今天在開始第二堂之前可以先好好的回顧一下第一堂的內容與由內心而感受到的感覺,
好的今天我們開始準備好調整一下自己,第二堂課的內容是「目前的你最想學會什麼呢?」記得要好好的敞開心房唷!

上一週,我在課程中對自己許下了一個心願:「我想要完整地接受自己。」沒想到,就在這句話說出口不久後,身體馬上給了我一個出乎意料的「考驗」——我閃到腰了。

老實說,當時我並不知道那是「閃到腰」。只是覺得腰怎麼越來越痛,無論坐著、站著、躺著、甚至趴著,哪個姿勢都逃不過疼痛的追趕。我試了很多方法:吃藥、貼藥膏、冷敷、熱敷⋯⋯幾乎能想到的都試了。但奇妙的是,無論怎麼努力,疼痛似乎都沒有減輕的跡象。當下真的只差沒去找醫師打止痛針了。

那一刻,我突然有種不得不「臣服」的感覺。我無法再以往常的方式處理事情,無法再快步行動、靈活地完成每一件日常小事。我只能靜靜地接受——接受現在的身體無法如願,也接受這份疼痛是此刻最真實的存在。

在這樣「不得不慢下來」的狀態中,我開始觀察自己。發現原來我過去那麼習慣「效率」與「堅持」,連身體再三提醒我該休息、該照顧時,我都還會有點不甘心地咬牙繼續撐著。但這次的腰痛,讓我學會了「如何不那麼用到腰部肌肉也能生活」,也讓我發現,原來生活是可以調整的,是可以柔軟的。

我突然意識到⋯「這就是我呀!」

無論是那個曾經行動自如、活力十足的我,還是現在這個腰痛到直不起來、什麼都得慢下來的我;無論是那個起初想逃避、急著修復的我,還是後來選擇接受現實、放慢節奏、聆聽身體的我——這些不同階段的自己,其實,都是我。

我突然間理解了,「完整地接受自己」不是一句口號,而是一個需要經歷與實踐的旅程。也許,我在這樣的經歷之中,更靠近那份完整一點點了。

而這週的課題:「目前的你最想學會什麼呢?」看到時,心裡立刻浮現出:「我想學會關於神秘學的一切!」是啊,我一直對神秘學充滿熱情,從塔羅、占星、靈擺、能量療癒,到各式各樣與靈性成長相關的知識與技術,這些我都想學,也都學不完。這個答案聽起來很像我,一個對神秘事物無比著迷的靈魂。

但很快地,身體的疼痛又把我拉回了當下的現實。

我明白了在學習更高遠的智慧之前,我真正需要先學會的,是「好好照顧自己」。

我想學會的是:如何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如何傾聽它微小的聲音、如何才能在它大聲喊痛之前停下腳步;我也想學會:怎麼照顧自己的情緒、不再總是堅強到無暇喘息、怎麼允許自己偶爾軟弱、怎麼在過度努力前,先問問自己:「我真的需要做到這個程度嗎?」

原來,好好照顧自己,才是我當下最深的渴望,也是靈魂最溫柔的邀約。它沒有華麗的光芒,也沒有神秘的神諭,但卻是真正支撐我們走得長遠、走得穩定的基礎。

所以這週,我是「練習照顧自己的人」。

不是已經完全學會的人,而是正在學習、正在摸索、正在願意多一點柔軟與慈悲看待自己的那個人。不需要完美,不需要偉大,只要能聽見來自我心裡深處真實的聲音,那就很足夠了。

因為願意傾聽自己的需要,並溫柔地回應,本身就是一種非常深、非常美的靈性實踐。

avatar-img
賽麗的沙龍
6會員
28內容數
正走在學習生命的道路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賽麗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從輕微腰痠到劇痛難耐,作者反思長期忽視身體微小警訊的後果,呼籲及時採取行動,避免後悔莫及。文章以自身經驗闡述「改變」的重要性,並鼓勵讀者傾聽身體與生活中的細微提示,及時做出調整。
透過參與鹿人課程的分享,作者坦承自己潛意識中仍執著於過去追求的通靈能力,並進一步反思想療癒他人、掌控外在的念頭,發現源頭來自於對自身不完美的恐懼與逃避。文章以自身經驗,引導讀者進行自我覺察的練習,並點出核心議題為學習「如實地接受完整的自己」。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在感冒期間的自我反思,思考為何總是想要發表評論,並探討了現代人似乎都渴望被重視的心理狀態。作者提及了對他人意見的回應,以及思考評論的意義,並對自己反省是否過於執著於發表看法。這使我們反思在社交媒體時代,如何保持內心的寧靜與自我價值的認知。
從輕微腰痠到劇痛難耐,作者反思長期忽視身體微小警訊的後果,呼籲及時採取行動,避免後悔莫及。文章以自身經驗闡述「改變」的重要性,並鼓勵讀者傾聽身體與生活中的細微提示,及時做出調整。
透過參與鹿人課程的分享,作者坦承自己潛意識中仍執著於過去追求的通靈能力,並進一步反思想療癒他人、掌控外在的念頭,發現源頭來自於對自身不完美的恐懼與逃避。文章以自身經驗,引導讀者進行自我覺察的練習,並點出核心議題為學習「如實地接受完整的自己」。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在感冒期間的自我反思,思考為何總是想要發表評論,並探討了現代人似乎都渴望被重視的心理狀態。作者提及了對他人意見的回應,以及思考評論的意義,並對自己反省是否過於執著於發表看法。這使我們反思在社交媒體時代,如何保持內心的寧靜與自我價值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