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因為我老,而是你怕我犯錯?——重新思考年齡限制的公平性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raw-image

幾個月前,三峽發生一起高齡駕駛撞人事件,引發社會廣泛討論:我們是否應該設定高齡者的駕駛年齡上限?網路上意見分歧,有人主張限制才能保障安全,也有人認為不能一竿子打翻所有高齡者。但在這場爭論中,我們也該停下來問問:年齡真的是評斷一個人能力的最好方式嗎?

這篇文章,正是從這起事件出發,進一步探討我們對「年齡」的依賴,如何影響了每一個人參與社會、享有權利的方式。不只高齡者,其實年輕人也被年齡制度限制著。那麼,如果不是年齡,我們還能用什麼來設計一個更公平、更有彈性的社會?

年齡作為限制,是保護還是方便?

我們對「年齡」的依賴,比想像中深。從出生那天起,年齡就決定了我們能不能進幼兒園、幾歲該唸小學、成年後能否開車、投票、工作,甚至什麼時候應該退休。它像一把尺,畫出一條又一條分界,讓制度得以迅速地決定誰被納入、誰被排除。

但這把尺真的準確嗎?

在我執行職場健康服務的經驗裡,曾經遇過一位74歲的技術員。他健康狀況穩定,體能與反應速度甚至優於同場年輕同仁,是許多高精密操作的首選搭檔。但即使如此,公司仍猶豫是否應該讓他「順勢退休」,以免日後發生風險難以交代。這種猶豫,其實正說明了問題的核心——不是因為他不行,而是制度沒有給我們更多理解個體差異的空間。

當年齡成為限制的唯一指標,就會忽略了人與人之間實際的能力落差。我們可能因此錯失了仍有能力繼續貢獻的資深人才,也可能對年輕卻實則尚未成熟的個體給予過早的授權。年齡確實方便,但過度依賴,反而會讓我們偷懶地放棄了判斷的責任。

不只是高齡者,年輕人也被年齡劃界

解除年齡限制,並不是一場專屬高齡者的倡議。它其實關乎每一個人──從年輕開始,就已經被制度定義了你可以參與、可以選擇的程度。

我曾參與一場公民論壇,與一群青年討論政治參與與公共政策的制定。其中一位17歲的學生分享:「我平常追蹤時事、研究政策、參加模擬國會,甚至能夠針對候選人的政見做出分析與評論,可是我不能投票,因為我還沒滿18歲。」這樣的發言引起現場極大的共鳴,也讓人不得不反思:一個高度關心政治、具備判斷能力的公民,為什麼會被排除在投票制度之外?

同時,我們也看到,很多完全不關心公共事務的人,卻因為年齡達標而握有選票。這不是在否定年齡的參考價值,而是指出它作為唯一門檻的盲點:我們假設每個年齡都有其「內建能力值」,但現實卻早已顛覆這種直線邏輯。

其實,台灣現行的教育制度早已有一個經典的例外證明了這點:跳級制度。根據《特殊教育學生調整入學年齡及修業年限實施辦法》,若孩子在學業能力、成熟度上具備條件,便可獲准提早入學或提前修業。這個制度正是承認了「能力」比「年齡」更值得被作為教育安排的依據。

那麼,我們既然能在教育中承認能力的多樣性,為什麼到了投票、開戶、工作這些更貼近社會參與的領域時,又退回到那條硬邦邦的年齡界線呢?

更何況,科技的發展早已加速了這一切。今日的年輕人從小使用網路、接觸公共議題的機會遠比上一代更早、更廣。在線上的學習平台、模擬投票活動、社群倡議行動中,許多年輕人展現出令人驚豔的分析能力與責任感。社會的成熟不再只靠「時間」,而靠「參與的深度」來決定。

因此,年齡可以是參考,但不該是絕對。我們該問的不是「你幾歲了?」而是「你準備好了嗎?」

如果不是年齡,那我們該怎麼做?

若我們承認年齡不應該是唯一的限制標準,那接下來的問題是:我們能不能有更好的方法,既保障安全,又尊重個體差異?

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已有不少制度早就在這條路上默默耕耘。

在職場上,尤其是涉及高風險作業的領域,例如高架作業、化學操作或長時間駕駛等,已有事業單位開始導入定期健康評估與功能檢測制度。這些評估內容不再只看年齡,而是針對視力、反應時間、專注力與體能狀態進行量化與分析。例如,有的公司要求操作重機械的員工每年進行反應力模擬測驗,以確認其安全操作能力,而不是到了某個年齡就一律換崗。

同樣地,在交通領域,日本的「支援車制度」便是一種針對高齡者設計的替代方案。透過限制車速、簡化駕駛介面與強化安全配備,高齡者仍可保有基本的移動權,而不需要因年齡被迫交出駕照。英國則實施高齡駕駛人「自我健康申報制度」,結合家庭醫師評估與交通部門的審查,讓駕駛與醫療、行政三方共同決定是否能繼續駕駛。

這些例子都在說明一件事:真正能保護人與制度的,從來不是一刀切的年齡線,而是具體可檢驗的「能力指標」。

當然,建立能力評估制度所需的成本、人力與配套遠高於年齡劃線這麼簡單,但也正因為如此,它更展現出對人的尊重與信任。它承認人是變動的、有潛能的,也可能因病、因訓練、因休養而改變狀態。

我們若真心希望社會是安全且公平的,那麼制度就不能只圖方便,而應該勇敢走向理解與彈性。

制度的想像,來自對人的信任

我們並不是要否定年齡,也不是一味推翻所有規範,而是希望社會在面對變動與多樣性時,能更有彈性、更具人味。解除年齡限制,不是為了高齡者搶年輕人的工作,也不是讓年輕人早早承擔過多壓力。我們真正想說的,是:制度可以設計得更好,來回應每個人的真實狀態與成長節奏。

我們期待一個社會,它不是靠懷疑彼此來維繫秩序,而是靠理解彼此來建立信任。在這個社會裡,你不會因為老而被懷疑,也不會因為年輕就被否定;你會被看見的是你的能力、你願意承擔的責任、以及你參與其中的誠意。

制度就像社會的骨架,是我們共同生活的支撐。當社會發展愈來愈複雜,我們不能再靠「簡單分組」來處理人的問題。這時候,制度就該像一個有智慧的身體——它會自我調整,因應氣候變化、飲食變化、壓力變化,主動強化免疫、修復弱點,甚至重新設計自己的生活節奏。

這讓我想到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健康不只是沒有疾病,而是有能力適應身體、心理與社會上的挑戰與變動。」如果我們將這句話擴大來看,整個社會若能健康運作,那麼它的制度也應該具備這樣的自我調節力,不斷回應現實、尊重多樣性、並且給予每個人活出自己節奏的空間。

制度並不是對立的權力結構,而是我們一起創造的容器。這個容器若能給得穩、給得溫柔,那麼不同世代的人便能在其中共存、協作,而不是互相推擠。

年齡會變,理解與尊重才是根本

我們終將會老,也曾經年輕。

真正重要的,不是我們在幾歲的時候擁有什麼樣的權利或資格,而是我們能否在那個當下,被看見、被理解。年齡可以是參考,但不該是判決;制度可以管理,但更該關懷。

讓我們一起想像這樣一個社會——在那裡,制度不再是把人隔開的牆,而是彼此連結的橋。我們不再問「你幾歲了?」,而是問:「你準備好了嗎?」、「你需要什麼樣的支持?」

因為,我們可以變老,但不該因此被貼上失能的標籤;我們可以年輕,但不該因此被排除在選擇之外。

制度的溫度,來自它是否真的相信人可以成長、改變,並持續參與。

讓我們以更公平的設計,迎接一個每個人都能活得更有尊嚴的未來。

文:小樹@三杯半 Podcast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三杯半 Podcast
1會員
15內容數
一杯咖啡、一杯茶、一杯水,還有半杯靈感?三個人坐在桌邊,就成了一集 podcast 的開始。《三杯半》是一檔在深夜播出的慢節奏談話節目,不追熱門新聞,也不急著給答案。從日常觀察到社會現象,從人際互動到數位焦慮,我們聊關係、聊文化、聊情感,輕聲問出那些藏在生活縫隙裡的大哉問。
三杯半 Podcast的其他內容
2025/06/09
深入探討末日敘事如何影響我們的文化想像與個人情感。從災難片、日本漫畫到新聞與日常生活中的微崩潰,本篇帶你穿越末日背後的語言權力與敘事結構,引發對「誰有權說末日」的深刻反思。
Thumbnail
2025/06/09
深入探討末日敘事如何影響我們的文化想像與個人情感。從災難片、日本漫畫到新聞與日常生活中的微崩潰,本篇帶你穿越末日背後的語言權力與敘事結構,引發對「誰有權說末日」的深刻反思。
Thumbnail
2025/05/26
從Netflix影集《混沌少年時》探討incel現象,結合動物行為學與演化心理學,分析男性在親密關係中的挫敗感與社會邊緣化,並反思如何透過性別情感教育與社會支持,避免極端行為的發生。
Thumbnail
2025/05/26
從Netflix影集《混沌少年時》探討incel現象,結合動物行為學與演化心理學,分析男性在親密關係中的挫敗感與社會邊緣化,並反思如何透過性別情感教育與社會支持,避免極端行為的發生。
Thumbnail
2025/05/24
粵語中有一句俗語:「唔怕生壞命,最怕改壞名。」今天,想跟大家來聊聊「名字」這回事。 2021年,臺灣發生了一起罕見又有點好笑的改名熱潮,被後世稱之為「鮭魚之亂」。事件起因於某連鎖壽司餐廳推出優惠活動,規定姓名中包含「鮭魚」兩字者可獲得免費招待。短短幾日,全臺多達數百人前往戶政機關改名,引發社會輿論
Thumbnail
2025/05/24
粵語中有一句俗語:「唔怕生壞命,最怕改壞名。」今天,想跟大家來聊聊「名字」這回事。 2021年,臺灣發生了一起罕見又有點好笑的改名熱潮,被後世稱之為「鮭魚之亂」。事件起因於某連鎖壽司餐廳推出優惠活動,規定姓名中包含「鮭魚」兩字者可獲得免費招待。短短幾日,全臺多達數百人前往戶政機關改名,引發社會輿論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這是在閱讀完《失控的懲罰》,於108年間寫出的簡短又未能全面討論及詳述司法保護制度的研究小短文。 但我想時至現今113年,應該還有點參考價值,也可以比照對應現行刑事司法保護的制度是否卓有改善,抑或是傾向重刑重典之刑事司法政策。 壹、緒論 一、研究動機      我國近日在施政面上,與我國
Thumbnail
這是在閱讀完《失控的懲罰》,於108年間寫出的簡短又未能全面討論及詳述司法保護制度的研究小短文。 但我想時至現今113年,應該還有點參考價值,也可以比照對應現行刑事司法保護的制度是否卓有改善,抑或是傾向重刑重典之刑事司法政策。 壹、緒論 一、研究動機      我國近日在施政面上,與我國
Thumbnail
每個人的立場當然不同: 照顧臥床多年婆婆的苦命媳婦,已經在數算還有多久,就可以解脫的日子。 終於熬到退休的上班族,想想離七十歲也沒幾年了,決定環遊世界去。 等不及的小姑們,當著老媽面前,開始謀劃老媽死後,家產該怎麼分配而爭吵不休。 至於身強體壯又多金的豪門老人,才不要等死,想辦法鑽法律漏洞。
Thumbnail
每個人的立場當然不同: 照顧臥床多年婆婆的苦命媳婦,已經在數算還有多久,就可以解脫的日子。 終於熬到退休的上班族,想想離七十歲也沒幾年了,決定環遊世界去。 等不及的小姑們,當著老媽面前,開始謀劃老媽死後,家產該怎麼分配而爭吵不休。 至於身強體壯又多金的豪門老人,才不要等死,想辦法鑽法律漏洞。
Thumbnail
這得看當事人身在其中「追究」的責任是真的合理,還是只是亂扯視角,搞公審的假道學。
Thumbnail
這得看當事人身在其中「追究」的責任是真的合理,還是只是亂扯視角,搞公審的假道學。
Thumbnail
車禍事故發生的當下,已成為事件裡當事人時,不論肇責比例或肇事原因,就是要先下車查看-已倒在路中的他者。 不是一勁咆哮跟辱罵對方,不論肇責,只要受傷的那方,都能在案件發生的6個月內提起過失傷害的刑事告訴喔⋯⋯。 🚴🚴🚴🚴🚴 至於,上班的尖峰時間,當車禍案件發生在眼前的時候,身為
Thumbnail
車禍事故發生的當下,已成為事件裡當事人時,不論肇責比例或肇事原因,就是要先下車查看-已倒在路中的他者。 不是一勁咆哮跟辱罵對方,不論肇責,只要受傷的那方,都能在案件發生的6個月內提起過失傷害的刑事告訴喔⋯⋯。 🚴🚴🚴🚴🚴 至於,上班的尖峰時間,當車禍案件發生在眼前的時候,身為
Thumbnail
即使這樣的事件二邊都不輕鬆,那就看事主想讓事情在哪一方手裡終結了。
Thumbnail
即使這樣的事件二邊都不輕鬆,那就看事主想讓事情在哪一方手裡終結了。
Thumbnail
也許這個巧合相當的細思及恐,兩岸接連發生惡性重大的未成年殺人案件,也無獨有偶地激起民憤,要求重辦案件求處死刑,及取消未成年人的刑事豁免的民意水漲船高,在台灣甚至已經連屬送到立法機關,這說明一個問題,未成年人刑事豁免的制度已經形成法律漏洞,這個漏洞的形成不只是法制面的因果問題,教育及社會風氣都有責任,
Thumbnail
也許這個巧合相當的細思及恐,兩岸接連發生惡性重大的未成年殺人案件,也無獨有偶地激起民憤,要求重辦案件求處死刑,及取消未成年人的刑事豁免的民意水漲船高,在台灣甚至已經連屬送到立法機關,這說明一個問題,未成年人刑事豁免的制度已經形成法律漏洞,這個漏洞的形成不只是法制面的因果問題,教育及社會風氣都有責任,
Thumbnail
天下雜誌〈「大齡小偷」5年增40% 失智長輩偷竊怎麼辦?會被起訴嗎?〉報導中訪談摘要,以及對於其他領域意見、犯罪統計,關於刑事司法程序的補充: 1.對於警察犯罪統計數據的補充說明;2. 「大齡小偷」不等於人人都有失智症;3.偵查法定原則;4.失智症患者的症狀不一而足;5. 司法精神鑑定
Thumbnail
天下雜誌〈「大齡小偷」5年增40% 失智長輩偷竊怎麼辦?會被起訴嗎?〉報導中訪談摘要,以及對於其他領域意見、犯罪統計,關於刑事司法程序的補充: 1.對於警察犯罪統計數據的補充說明;2. 「大齡小偷」不等於人人都有失智症;3.偵查法定原則;4.失智症患者的症狀不一而足;5. 司法精神鑑定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中,城鄉差距與人心疏離的問題日益嚴重。社交媒體的盛行使人與人之間的直接接觸與體諒減少,導致人際互動的隔閡與猜疑加深。為改善這種狀況,除了個人主動增進對他人的瞭解與體諒外,也需要社會環境營造有利於人際交流的條件。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中,城鄉差距與人心疏離的問題日益嚴重。社交媒體的盛行使人與人之間的直接接觸與體諒減少,導致人際互動的隔閡與猜疑加深。為改善這種狀況,除了個人主動增進對他人的瞭解與體諒外,也需要社會環境營造有利於人際交流的條件。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